天麻是多年生腐生草本植物。從天麻地上部分看,莖直立,葉子就像鱗片,通體黃赤色,遠遠望去,就好似一支赤色的箭桿插在那里,因此又名“赤箭”。
天麻以“赤箭”之名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列舉了天麻的別名,如“定風草”“神草”“獨搖芝”等,并第一次將赤箭和天麻合并在了一起,人們才知道原來這是一種藥。
天麻與專家的故事
回顧歷史,祖輩曾無數次嘗試對天麻進行人工栽培,但一次又一次以失敗告終。曾經藥農間還流傳這樣一段歌謠:“天麻是個寶,栽了就會跑。”
現在人工種植天麻很容易了,偽品基本上也見不到了,這要歸功于一位可稱為“天麻之父”的藥用植物學家徐錦堂教授。
我第一次見到天麻的原植物是在1985年,那一年,天麻的栽培技術剛取得成功不久,我聽徐錦堂教授講述了他如何研究天麻栽培的故事。
中藥栽培研究耗費的時間非常長,幾年、十幾年都是常事。有時即使是搭上一輩子,也不見得能得到預期的結果。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從1963年到1965年,徐錦堂教授風里來雨里去,對野生天麻進行生態調查。
那個時代,山村里還沒有電燈,要用油燈照明。有一天夜晚,徐錦堂教授像往常一樣在觀察挖回來的天麻。突然,他看到天麻發出了微弱的熒光,遂把天麻掰開檢查,發現熒光來自一些快要腐爛的天麻,里面長滿了白色和黑褐色的菌絲。經過進一步分析,徐錦堂教授從這些菌絲中分離出了蜜環菌,天麻生長的秘密終于被揭開了。
以前人們只知道,天麻和天麻表面上一環一環的蜜環菌有一種共生的關系,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徐錦堂教授明確指出,共生指的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是相依為命的。天麻卻以蜜環菌為營養,本質上是一個吃掉另外一個的關系。蜜環菌找上天麻是自投羅網。
在大自然中,食蟲的植物,以小昆蟲為食。天麻是一種食菌的植物,“吃”的就是蜜環菌。
天麻沒有根,不能直接從土壤中獲得營養,地上部分沒有葉綠素,也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來制造養分。天麻獲得營養的唯一途徑就是依靠自身含有的一種溶菌酶,可溶解、吸收侵入它體內的蜜環菌,從而獲得營養,生存下去。
1984年,徐錦堂教授發明了“天麻有性繁殖——樹葉菌床法”,后被推薦為重大醫藥科研成果之一。
徐錦堂教授歷盡千辛萬苦,扎根在天麻產區,教會了千千萬萬的山區農民種天麻,脫貧致富。現在天麻已經在陜西、四川等地大規模栽培了。百姓心中有桿秤,2001年,陜西勉縣張家河的農民自發集資,為徐錦堂教授制作了一尊5米多高的漢白玉雕像。
人們將永遠記住這位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科學家——徐錦堂。
定風草
因為天麻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的效果特別好,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曾稱天麻為“定風草”。有一首半夏白術天麻湯,就是治療風痰眩暈、頭痛的有名的方劑。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天麻丸。方中只用了天麻和川芎兩味藥,用來消風化痰、清利頭目。
話說,清朝慈禧太后曾患面風,太醫用天麻治好了她的病。光緒皇帝有頭痛、眩暈的毛病,也常常會用到天麻。
天麻是食藥同源物質。天麻蒸雞蛋、天麻枸杞粥……藥膳菜式豐富多彩。
天麻中的有效成分天麻素并不穩定,遇熱容易被破壞。用天麻煲湯時,一定要后下,最好在出鍋前半小時加入,這樣才不會把有效成分破壞掉。天麻雖好,但它屬于平肝息風藥,并不是補益藥,不能隨便吃,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真假鑒別
從前,天麻都來自野生的,所以價格很高,貴重程度并不亞于野生人參。
正是因為天麻珍貴,價格高昂,有利可圖,那個時候以假亂真的現象比較常見。天麻的偽品有不下20種。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人把土豆蒸熟,然后用針在土豆的表面扎出一個個針眼,形成一圈一圈的環紋,再曬干,且從斷面看照樣有光澤。這種偽品天麻還真的能蒙騙外行人。
天麻的商品規格有很多。根據不同的采收期,天麻可以分為春麻和冬麻,市場上普遍認為冬麻比春麻質量好。
冬麻,指在冬至以后,地上莖枯萎后采挖的天麻,頂端有一個紅棕色的頂芽。僅從外形看,這個頂芽就好像鸚鵡的嘴一樣,稱為“鸚哥嘴”。冬麻的塊莖比較飽滿,品質也比較好。
春麻,指在立夏之前,剛出土還沒有抽薹時采挖的天麻。由于地上部分已經開始生長,已經消耗掉了一部分營養,所以這時采的春麻干燥以后,表面皺縮明顯,中空,品質也沒有那么好。
點狀環紋、鸚哥嘴、圓肚臍這三點是冬麻必不可少的鑒別關鍵。有個歌訣可幫助鑒別天麻:天麻長圓扁稍彎,點狀環紋十余圈,頭頂芽苞鸚哥嘴,底部瘢痕似臍圓。
天麻并非個頭兒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上手掂一掂,質地堅實墜手的一般品質較好。
隨著中藥栽培技術不斷發展,多種曾經難得一見的藥材,今已不為稀奇。正是因為有徐錦堂教授這樣獻身中藥栽培事業的科學家,解決了天麻栽培的難題,才讓天麻這味好藥能夠造福大眾。藥材的產量上去了,滿足了市場需求,偽品自然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