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我在病房工作時,住院的寶寶大便次數增多后,很多家長會問我,為什么寶寶的臀部皮膚變得很紅?家長給寶寶洗屁股的時候,寶寶大喊大哭,家長們為此非常苦惱,其實這就是尿布性皮炎的表現。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感染等嚴重情況。下面將介紹尿布性皮炎的相關知識及預防妙招。
什么是尿布性皮炎?
據統計,嬰幼兒尿布性皮炎發生率為7%~40%,9~12個月的嬰兒高發。尿布性皮炎是會陰區域皮膚的急性炎癥反應,表現為尿布接觸部位(如肛周、會陰部、臀部等)潮紅、破損或斑丘疹,可伴有潰瘍、膿性分泌物和糜爛,表現多集中在臀部皮膚。
根據表現將嚴重程度分為4度:輕度表現為皮膚紅疹無破損;中度為皮膚紅疹伴部分破損;重度情況分為重Ⅰ度和重Ⅱ度,重Ⅰ度的表現為皮膚紅疹伴大面積皮膚破損,重Ⅱ度為皮膚紅疹伴大面積皮膚破損、糜爛、繼發細菌感染等。
引起尿布性皮炎的因素有哪些?
1.生理因素 嬰幼兒皮膚柔嫩,表皮與真皮之間結構不夠致密,導致皮膚抵抗力較弱,皮膚容易破損甚至感染。
2.體位因素 嬰幼兒經常處于仰臥位,而尿片包裹的皮膚長時間與排泄物接觸、摩擦,易引起皮疹或損傷。
3.喂養方式 嬰幼兒的喂養方式主要有母乳喂養、人工喂養、混合喂養。有研究發現,人工喂養的嬰幼兒大便多呈堿性,且含活性消化酶較多,會導致局部皮膚更容易受到刺激。而混合喂養的嬰幼兒大便次數比其他兩種喂養方式多,增加了皮膚與排泄物接觸的機會。
4.疾病與治療相關因素 有些疾病或者治療后會導致大便次數增多。比如高膽紅素血癥患兒接受藍光治療時,體內膽紅素代謝產物主要通過糞便排泄,導致大便次數稍微增加,更可能發生尿布性皮炎。在細菌感染時,通常會使用抗生素治療,易破壞腸道內菌群平衡,如果沒有及時補充益生菌,可能引發大便次數增多。
5.知識缺乏 家屬對于尿布性皮炎的預防及護理知識欠缺,不了解更換尿布的時機、不知道會陰部皮膚的清潔技巧等。有些家屬對配方奶的配制方法不了解,比如配制的水溫過低,可能導致嬰幼兒出現腹瀉、腹脹等情況。又或者對奶瓶等用具的消毒不到位,奶瓶有細菌污染,經口進食后,引起感染性腹瀉。
預防方法五花八門,科學措施才是關鍵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或許可以減少臀部皮膚發紅、潰爛、感染的發生。
1.適時暴露 國內外研究均表明,應每日安排一段“無尿布時間”。所謂“無尿布時間”是指每天為患兒敞開紙尿褲的時間。然而這個時間不是越長越好,國內專家認為,應該每日充分暴露臀部3次,每次30~60分鐘。具體時長可以根據患兒的狀態、天氣、室溫等進行適當調整,在敞開紙尿褲期間,應注意控制室溫在24~26℃,以免著涼。避免使用加熱毯、暖水袋等熱敷,防止燙傷等意外事件發生。
2.合理選用皮膚保護劑 減少皮膚和污染物的直接接觸,是降低尿布性皮炎的有效舉措,我們可以選擇對皮膚無刺激性、不含致敏成分的嬰幼兒專用皮膚保護劑,首選糊劑和軟膏。有些家屬可能會使用山茶油等給患兒進行處理,其實,茶油涂抹后在局部形成的保護層比較薄,抗刺激能力弱。如果嬰幼兒伴隨腹瀉、局部感染,應該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選擇對癥的皮膚保護劑,如含抗生素或抗菌成分的制劑。
3.規范化清潔皮膚 避免過量使用清潔劑和過度摩擦。清洗皮膚的濕巾和軟布要選擇嬰幼兒專用的且不含芳香劑、醇類、染料和熒光劑等成分。對于頑固的污漬,可以使用液狀石蠟進行輔助清洗。在清洗時,要關注男寶寶睪丸下方皮膚;而對于女寶寶,應注意清洗順序是從會陰到肛門,以避免糞便污染尿道引起尿路感染。如皮膚出現破損,可使用流動溫水沖洗,再用濕巾或軟布輕輕拍干、沾干。
4.科學使用紙尿褲 對由于疾病原因排便次數增多的患兒,應該及時更換紙尿褲。記得有個小孩5月齡,腹瀉比較嚴重,雖然大便次數較多,但是每次大便量不多,家屬就經常等幾次大便后再更換紙尿褲,對于我們的宣教沒有遵循,在我們巡視時發現寶寶的臀部皮膚非常紅并伴有輕度潰爛,我們再次宣教,家屬才終于認識到及時更換紙尿褲的重要性,配合使用皮膚保護劑,患兒臀部皮膚逐漸恢復正常。我們建議新生兒每2小時更換一次尿布,嬰幼兒每2~3小時更換一次尿布,敏感性皮膚患兒應增加更換次數,有排泄物的時候應該及時更換。選擇紙尿褲時,要選擇型號適中、松緊適宜、吸收性高、透氣性好、質量可靠的一次性紙尿褲。患兒生長發育較快,紙尿褲不合身時要及時更換。
如果發現寶寶有尿布性皮炎,應盡量避免使用不正確的偏方處理。一定要及時去正規醫院就醫,在專業醫護人員指導下處理,以防感染等不良結果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