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25)7-0069-3
行程問題是研究物體的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關系的問題。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思路為:從要求解的物理量入手,一步步尋求與已知條件的關系,代入速度、時間或者路程公式進行求解。簡單情境下單一物體的行程問題求解相對容易;一旦行程問題與具體生活情境相結合,特別是涉及多個研究對象之間的時間、速度、路程存在耦合關系時,學生常常因理不清它們的對應關系導致求解錯誤或效率低下。這類問題,單純靠教師的語言分析、講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普遍較差。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即使教師講解多遍,也仍然不得其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巧妙選擇特殊研究對象(或參照物),畫出 s-t 圖像或變換已知 s-t 圖像的坐標系,理順研究對象對應的物理量關系,加快解題速度,提高課堂效率。
根據行程問題中物理量之間的耦合關系不同,可將問題分為三類:時間耦合型、速度耦合型和路程耦合型。時間耦合型指的是有多個研究對象,且它們的時間量存在復雜耦合關系的題型;速度耦合型指的是速度量存在復雜耦合關系的題型;而路程耦合型指的是路程量存在復雜耦合關系的題型。下面將舉例說明圖像法的妙用。
1 圖像法解決時間耦合型問題
例題1單點測速是指在道路的某一個特定位置設置測速設備,對經過該點的車輛進行速度測量,從而判斷車輛在通過該點時是否超過規定限速值的測速方法。圖1為測速示意圖,汽車向放置在路中的測速儀勻速駛來,測速儀第一次發出超聲波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信號所用時間為0.8s ,測速儀第二次發出超聲波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信號所用時間為 0.6s 。若兩次信號發出的時間間隔是1.1s,超聲波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為 340m/s 。求汽車行駛的速度。
圖1測速示意圖

問題分析要求解汽車行駛的速度,需要找到汽車行駛的路程及對應的時間段。根據回聲測距原理,很容易求出兩次信號到達汽車時對應的路程,進而求出路程差。但是,超聲波信號運動的時間和汽車運動的時間存在較為復雜的耦合關系,直接分析汽車運動的時間較為困難。如果把測速儀作為參照物,將超聲波信號運動的 s-t 圖像繪制出來,此問題便可輕松解決。因此類問題繪制的 s-t 圖像呈現兩個三角形,故又可稱為“雙三角形\"圖像法或“雙峰\"圖像法。
解在測速儀第一次發出信號到接收到信號的0.8s內,超聲波傳播的路程為
s?1=v?≡t?1=340m/s×0.8s=272m
當汽車反射第一次信號時,汽車距測速儀

在測速儀第二次發出信號到接收到信號的0.6s 內,超聲波傳播的路程為
s2=v≠t2=340m/s×0.6s=204m
當汽車反射第二次信號時,汽車距測速儀

汽車從反射第一次信號到反射第二次信號間行駛的路程
Δs=s′1-s′2=136m-102m=34m
下面通過“雙峰\"圖像法(圖2),計算汽車運動 34m 所耗用的時間
圖2“雙峰\"圖像法

所以,汽車的車速為
2 圖像法解決速度耦合型問題
例題2早上,明明以速度 v1 從家出發步行至學校,明明出門后,爸爸發現他忘帶物理作業,于是以速度 v2 去追趕;追上后再以速度 v3 返回家里。由于返回時正值上班高峰,爸爸返回時的速度是追趕速度的 1/2 ,爸爸、明明之間的距離 s(m) 與明明離開家時間 t(min) 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求:
(1)明明步行的速度 v1 (2)爸爸追明明的速度 v2 及返回的速度 v3 。
分析及解答本題涉及的速度物理量較多,且存在耦合關系,難以直接找到研究對象的路程和時間的對應關系,因此直接從原始圖像人手,求解困難。如果以家為參照物,變換 s-t 圖像的坐標系,在同一時間軸上繪制出明明和爸爸的s′-t 圖像,并補全 15min 和 25min 對應的路程(圖4),便可較為輕松地解決本題。
圖4以家為參照物,明明和爸爸的路程一時間圖像由圖4可知,明明步行的速度


爸爸追明明的速度

爸爸返回的速度

3 圖像法解決路程耦合型問題
例題3甲、乙兩位外賣員在A店等候取餐,取餐后送往B小區。甲比乙早出發 4min ,乙出發 6min 時,甲剛好到達位于A店與B小區之間的C加油站。甲停留 6min 后,立即以原速的4/3趕往B小區,結果乙先到達B小區。交接餐食的時間可忽略不計。甲、乙到C加油站的距離之和s(m) 與乙出發時間 t(min) 之間的關系如圖5所示。求:
(1)乙的速度 vZ :
(2)甲到達加油站前的速度 v? 和離開加油站的速度v甲2°
圖3爸爸、明明之間的距離 s 與明明從家出發后步行時間 χt 的關系圖

圖5甲、乙到加油站的距離之和s 與乙出發時間 χt 之間的關系圖像

分析及解答本題涉及的路程物理量較多,且存在耦合關系,難以直接找到研究對象的路程和時間的對應關系,因此直接從原始圖像入手,求解困難。若以A店為參照物,甲、乙外賣員運動的路程為研究對象,在同一時間軸上分別繪制出兩者的路程一時間圖像(圖6),便可較為輕松地解決本題。
圖6以A店為參照物,甲、乙外賣員的路程一時間圖像由圖6可知,乙的速度


甲到達加油站前的速度

7.5m/s
甲離開加油站的速度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求解,不難看出,通過巧妙選擇特殊研究對象(或參照物),畫出 s-t 圖像或者變換已知 s-t 圖像的坐標系,圖像可更加形象、直觀地表達物理規律, s-t 圖像法比傳統方法更簡捷、方便,更易于理解[1]。
4結語
2022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強調“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要求“遵循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習生長點,以具體事實、鮮活案例、生活經驗和基本概念等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2]。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引入生活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真實的生活情境往往是比較復雜的,涉及的研究對象及物理量較多,且各物理量之間存在耦合關系,學生常常由于理不清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導致求解錯誤或效率低下。此時,可以嘗試通過巧妙選擇特殊研究對象(或參照物),畫出 s-t 圖像或者變換已知 s-t 圖像的坐標系,化解難點,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曉琳,張石友,孟巖 ??s-t 圖像妙解追及相遇問題[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1,50(2):49-5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欄目編輯 蔣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