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及物性系統是一種服務于信息處理的結構模式,同時也是一種反映模式,它可以把經驗世界識解為一組可以操作的過程類別。積極話語分析理論是針對積極的對話進行分析。本文以這兩個理論為支撐,以語料庫分析軟件為主要工具,對China Daily里《黑神話:悟空》的相關報道做定量和定性的積極話語分析,探究所搜集的新聞語篇的語言特征,不僅可以理解中國數字游戲產業塑造的特點,同時也為將來的國際傳播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及物性系統;積極話語分析;新聞話語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7-010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7.032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以任務為驅動、以學生為中心、以過程和產出為導向’的MTI文學翻譯課程創新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JG2024037C)。
《黑神話:悟空》的成功是我國在游戲技術上的突破,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它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融合搭建了橋梁,在文化傳播的道路上提供了新途徑。在該款游戲里全球玩家都會沉浸式體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激發對中國歷史和文明的探索欲望。話語作為一種社會實踐,不僅可以反映社會現實,也可以參與建構社會現實[1]。媒體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傳達背后主導者的態度和立場,進而對讀者有著不同程度的價值觀影響。
本文整理China Daily對該款游戲的新聞報道、評論文章等,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研究,通過積極話語分析,探究媒體如何使用語言策略構建文化認同、提升國產游戲形象,并為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的國際傳播提供啟示。
一、及物性系統和積極話語分析的概述
系統功能語言學創始人韓禮德(Halliday)提出的及物性系統(Transitivity System)是概念功能的核心分析工具,通過六種過程類型(物質、心理、關系、行為、言語、存在)揭示語言對經驗世界的表征機制。Halliday構建的經典及物性模型強調語言選擇與社會語境的互動關系[2],Matthiessen通過語料庫驗證過程類型的分布規律[3]。近年有關及物性系統的研究呈現兩大趨勢:一是認知轉向,如Taverniers探討過程類型與概念隱喻的接口[4];二是多模態拓展,如Kressamp;van Leeuwen將及物性分析延伸至視覺符號系統[3]。國內在20世紀80年代胡壯麟等學者引入理論框架[6];20世紀90年代彭宣維建構漢語及物性系統,提出“存現句”的特殊處理方案[9];當前國內對于及物性的研究也在不斷拓展;辛志英結合認知語言學解構新聞話語意識形態[10]。
積極話語分析(PDA)是Martin于1999年提出的語篇分析理論,由批評話語分析發展而來,提倡以積極視角分析社會矛盾,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國內研究始于2006年辛志英、黃國文的引入,2008年辛志英提出“介入—態度—級差”三維模型推進理論本土化。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話語、媒體話語、社會治理三個方面。
二、語料來源及選取標準
本文所搜集的語料在China Daily官方網站上,以“Black myth:WuKong”為關鍵詞,時間跨度設置為2024年8月至2025年2月,人工檢索選取相關性最高的12篇報道,最后自建一個7365字的小型英文語料庫。本研究使用UAM Corpus Tool6.2語料庫軟件進行及物性分析。首先,將所檢索的新聞語料導入軟件,建立一個小型語料庫;其次,在軟件中構建及物性系統的六個過程的框架;最后,通過手動標注每個語料的各個過程,并最終統計出結果。本文旨在探討新聞報道中及物性系統占比最高的三個過程的分布特征,并分析這些過程表征內容對中國數字產業國際傳播的積極意義。
三、《黑神話:悟空》的積極話語分析
通過對及物性系統中物質過程、關系過程和心理過程這三個方面進行積極話語分析,并探討其構建的中國數字游戲形象。

分析結果表明,China Daily針對《黑神話:悟空》的對外報道中,各過程類型總計出現553次,其中物質過程、關系過程與心理過程位居前三,言語、行為及存在過程則占比相對較低。由此可見,該報在相關報道中主要通過物質、關系及心理三類過程構建經驗意義。本文將聚焦于對上述三大過程的分析。
(一)物質過程分析
物質過程是描述外部世界中的物理動作或事件,主要涉及動作者(Actor)和過程(Process),也包含目標(Goal)和范圍(Range)或受益者(Beneficiary)等參與者[8]。在China Daily有關《黑神話:悟空》的相關報道,物質過程所占比例最高,達到61.12%,能反映出報道內容的實際性和具體性。在物質過程的小句里,報道從傳統優秀文化、科技自強和產業升級等方面切入,對《黑神話》游戲在各方面目前收獲的結果進行全方位地展示,傳播其積極效果。
例1:Much of the music is composed using Chinese-style chord structures.(這些音樂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采用中國風格的和弦結構來創作的。)
例2:It is infus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offering gamers a nover experience of Chinese imagination and landscape.(它融入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玩家帶來一場關于中國想象與風貌的全新體驗。)
例3:with the aim of bringing Chinese narratives to the global gaming stage.(旨在將中國故事推向全球游戲舞臺。)
在例1—例3中,這三個小句使用動詞“composed”
“infused”“bringing”能傳達我國文化自信在游戲上表現。例1中的動詞“composed”能體現出對本土音樂體系的自信,在游戲音樂創作上主動采用中式和弦結構而非西方音樂范式。《黑神話》原聲大量運用五聲音階、戲曲打擊樂和民族樂器,將傳統音樂元素轉化為游戲敘事媒介,打破了游戲音樂長期被西方主導的格局,是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技術實踐。例2中的“infused”這一動作具有明確的主動性,表明開發者并非簡單借用符號,而是系統性地重構文化基因,如《黑神話》中妖怪形象源自《山海經》與《西游記》,不僅將場景設計融入水墨山水意境,同時也把傳統文化的文字敘述轉化為視覺語言。這種創作行為本身是對中國神話的當代詮釋,對本土文化闡釋具有掌握權。例3中的動詞“bringing”,著重強調的是輸出中國敘事突破了文化他者化的被動地位。《黑神話》通過主動輸出,以悟空反抗天命的故事內核傳遞“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東方哲學,重構全球玩家對中國故事的認知框架。
例4:China had its own AAA-level game and" Chinese-made games will reflect a distinctive Chinese style.(中國已經擁有了屬于自己的3A級游戲,而國產游戲也將展現出獨具特色的中國風格。)
例5:AAA-level game like“Black Myth:Wukong”
shows that the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has mastered more than just the simple technological and commercial aspects of video games.(像《黑神話:悟空》這樣的3A級游戲表明,中國文化產業在電子游戲領域所掌握的,已遠不止于簡單的技術與商業層面。)
例6:China break the long-standing Western dominance in the high-end gaming market.(中國打破了西方長期以來在高端游戲市場的主導地位。)
例4—例6中“had”“reflect”“mastered”“break”這些物質過程表明中國游戲產業通過技術創新—文化賦能—產業協同的三維突破,正在重塑全球數字產業的價值鏈結構。例4中,動詞“had”“reflect”反映中國游戲產業已經能自主研發引擎技術,如《黑神話》采用的UE5深度改造、物理渲染系統等核心技術模塊,實現高端游戲開發工具的國產化適配。同時,體現中國游戲產業獨特的技術—文化雙輪驅動模式。例5中的動詞“mastered”表明中國游戲業已構建完整產業生態鏈——從底層圖形API優化、動作捕捉技術研發,到全球化發行體系搭建,形成技術研發—內容生產—市場運營的產業閉環。在例6中,動詞“break”標志著中國實現了三個關鍵突破,即圖形處理技術達到次世代水準: 《黑神話》的4K/60幀超清渲染;游戲工業化生產體系成熟;文化科技融合創新范式。以上六例為物質過程,具體展示文化科技領域的自立自強的實踐,標志著我國數字經濟已進入硬科技與軟實力協同發展的新階段,塑造一個積極向上的中國游戲產業形象。
(二)關系過程分析
關系過程是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聚焦靜態屬性或身份確認,強調“是什么”而非“做什么”。主要有識別類關系過程和歸屬類這兩大關系過程。China Daily 關于《黑神話》的對外新聞報道中關系過程共出現了92次,通過關系過程表明了《黑神話》游戲所取得的成果。
例7:Black Myth:Wukong is unquestionably a Game of the Year candidate.(《黑神話:悟空》無疑堪稱年度游戲的有力候選之作。)
例8:This is where the biggest significance of “Black Myth:Wukong”lies.(這正是《黑神話:悟空》所具有的最大意義所在。)
例9:we were confident that the stand-alone game market in China would not only exist but would also become significant.(我們堅信,中國的單機游戲市場不僅會長久存在,而且還會變得舉足輕重。)
例7屬于關系過程中的歸屬式,在該小句中載體是Black Myth:Wukong,動詞用“is”將“年度游戲候選”歸屬,直接構建其作為高質量作品的合法性,同時隱含對國產3A游戲的文化認可。例8屬于識別式,動詞“is”建立邏輯等同關系,將游戲的“最大意義”定位為對中國游戲產業的象征性突破,符合《中國日報》對“文化軟實力”的敘事框架。例9是歸屬式,載體是“we”,動詞“were”強化態度,通過情感化歸屬(confidence)構建對中國單機游戲市場的樂觀預期,與《中國日報》推動“科技自立”和“文化輸出”的宏觀話語相呼應。
例10:Black Myth:Wukong is the first influential Chinese game based on a Chinese legend that he has played on an international gaming platform such as Steam.(《黑神話:悟空》是它在Steam等國際游戲平臺上玩到的首款基于中國傳說且頗具影響力的中國游戲。)
在例10中,載體是“Black Myth:Wukong”,通過關系動詞“is”表明該游戲的文化身份、行業地位和國際化平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科技進步的深度融合,是該款游戲成功的關鍵因素。在句子中使用遞進式強調,闡述官方媒體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視,從而表明我國當下要在國際市場占有重要地位的決心,其及物性的關系過程不僅能傳遞事實信息,更能通過語言策略構建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化的合理性,為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鋪墊。
(三)心理過程分析
心理過程聚焦于內在體驗,通過“感知者—現象”關系反映主體的意識活動,心理過程是關于情感、思維和知覺的過程,是“知”的過程。感知者是賦有意識的,而現象可以是事物或事實[8]。在China Daily 中,《黑神話》的新聞報道心理過程共出現了54次,展示了人們對該款游戲的感知。
例11:To better enjoy it,many international players have developed an interest in Chinese mythology.(為了更好地享受這款游戲,許多國際玩家對中國神話產生了興趣。)
例12:This means the future of China's digital industry is promising.(這意味著中國數字產業的未來充滿希望。)
例13:We believe that within 10 to 15 years,China's stand-alone game market share will reach or even exceed that of Japan.(我們相信,在未來10到15年內,中國的單機游戲市場份額將達到甚至超越日本。)
例11中,“many international players”作為感知者,通過動詞developed傳達隱喻性情感,而動詞“develop”本身屬于物質過程,但在該句中與“interest”結合,形成隱喻情感狀態。并且“Chinese mythology”為抽象情感對象,著力點在于文化吸引力。在這個心理過程小句里,強調國際玩家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感染力產生了跨文化共鳴,這對新聞敘事更加有利。例12中,感知者雖沒有提到,但根據整個新聞報道來看,指的是專家和社會共識。“the future...is promising”是命題性現象,即對未來的樂觀判斷。通過隱性認知過程,將“中國數字產業前景光明”構建為客觀事實,淡化主觀判斷痕跡,增強新聞的可信度。在例13中,“we”是感知者,動詞“believe”以及后面的“that”賓語從句引導的整個現象向國內外讀者傳遞我國對于數字娛樂產業的積極樂觀的預測。這種句式的心理過程,更能凸顯話語的權威性,服務于整篇新聞報道。
四、結語
本文使用及物性系統,對China Daily里《黑神話:悟空》的相關報道做積極話語分析,研究其如何通過物質、關系、心理三類過程構建中國數字娛樂產業形象。研究發現:物質過程占比最高,借具體行為與事件描述凸顯游戲在文化自信、科技自強、產業升級等維度的突破;關系過程通過強調“科技自主創新+傳統文化融合”的動態關聯,提升產業國際吸引力;心理過程則通過專家、開發者及官媒的情感評價強化社會認同。三類過程形成復合傳播勢能,直觀展現中國數字產業技術實力,對理解“數字中國”戰略下新興業態的話語建構提供方法論啟示。
參考文獻:
[1]Fairclough,Norman.Analysing discourse: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M].London:Routledge,
2003.
[2]Halliday M A K.Language and knowledge:The ‘unpacking’of text[M].Text in education and society,
1998:157-178.
[3]Kress G,Van Leeuwen T.Colour as a semiotic mode:notes for a grammar of colour[J].Visual communication,2002,1(3):343-368.
[4]Matthiessen C M I M.The system of TRANSITIV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ext-based profiles[J].Functions
of language,1999,6(1):1-51.
[5]Taverniers M.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i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Halliday's interpretation of the Hjelmslevian model of stratific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43(4):1100-1126.
[6]胡壯麟.韓禮德[J].國外語言學,1983,(02):60-63.
[7]李戰子.評價理論:在話語分析中的應用和問題[J].外語研究,2004,(5):1-6+80.
[8]呂榮榮,段翠霞.新聞報道中哈爾濱城市形象的積極話語分析[J].新楚文化,2024,(25):60-63.
[9]彭宣維.韓禮德對語言信息理論的貢獻[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2):69-76.
[10]辛志英,黃國文.積極話語分析的理論與實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8(02):67-75.
[11]張克定.功能語法導論(第二版)[J].當代語言學,1997,(2):34-35.
作者簡介:
張婕,第一作者,內蒙古工業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話語分析。
頡頏,通訊作者,內蒙古工業大學,英語專業,研究方向:話語分析。
苗鳳波,內蒙古工業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法、英語筆譯、翻譯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