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文解字》中人體部位的字詞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上古漢語詞匯的基本面貌。隨著漢語漫長的歷史發展,字、詞分化與雙音節詞為主導的現代漢語成為主流,身體部位詞的意義和成員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漢語中,《說文》人體頭部字的使用字形延續較多,但字義改變較大。從詞義的延續、消失與詞義轉移的角度,分析《說文》中人體頭部字的歷史發展規律,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言語表達,深入探究詞匯的發展規律,感受深厚的中華語言文化。
【關鍵詞】《說文解字》;人體頭部字;歸納分析
【中圖分類號】H16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7-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7.038
基金項目:2025年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一般項目“域外漢籍《虛堂錄犁耕》中的方俗語訓釋研究”(項目編號:YJSJJ25-B26)。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說字義、辨識聲讀、創立部首、提出分析字形理論的字典。其保留了大量先秦兩漢時期的研究成果,對上古文字進行系統性整理,展示出上古漢語詞匯的基礎特征與當時語言學家的訓詁成就。作為溝通古今文字的橋梁,《說文》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造字方法,為原始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詞語表達,也為詞匯的歷史發展供給了養料。
人體詞素起源很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說文》表示人體部位的字詞已較為全面,從“首”到“足”,百余個字詞詳細地記錄了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體現了古人對自身各個部分的認識。隨著漢語漫長的歷史發展,字、詞分化與雙音節詞為主導的現代漢語成為主流,身體部位詞的意義和成員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古語詞的消失,詞義的擴大,縮小與轉移,都給今人對古語字詞的理解造成困難。本文選取《說文》人體字中的頭部字作為研究對象,從語言發展演變的角度對頭部字的古今差異進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言語表達,深入探究詞匯的發展規律。
一、《說文解字》人體頭部字的具體歸類
按人體結構由上至下的順序,《說文解字》中的人體頭部字可分為“頭部”總類,其下包含“頭頂”“須發”“面部”“五官”子類。具體歸類如下①:
(一)頭部
頁、頭(《卷九上·頁部》)、" (《卷九上·" "部》)、首(《卷九上·首部》)、" "(《卷九上·" " 部》)
(二)頭頂
元、天(《卷一上·一部》)、" 、顛、頂(《卷九上·頁部》)、匘(《卷八上·匕部》)、囟(《卷十下·囟部》)
(三)須發
眉(《卷四上·眉部》)、毛(《卷八上·毛部》)、須、頿、" "(《卷九上·須部》)、而(《卷九下·而部》)、髪、髦(《卷九上·髟部》)
(四)面部
肫(《卷四下·肉部》)、顙、題、頟、顏、頰、頷、頜、顄、頯、頦(《卷九上·頁部》)、面、?(《卷九上·面部》)、" "(《卷十二上·" " 部》)
(五)五官
目:目、眼、眥、?、" "、" 、瞼、眸、睚、" (《卷四上·目部》)
鼻:自(《卷四上·自部》)、白(《卷四上·白部》)、鼻(《卷四上·鼻部》)、頞(《卷九上·頁部》)
口:口、吻(《卷二上·口部》)、脣(《卷四下·肉部》)、" "(《卷三上·" " 部》)
舌:舌(《卷三上·舌部》)、圅(《卷七上·" " 部》)
齒:齒、齗(《卷二下·齒部》)、牙(《卷二下·牙部》)
耳:耳、耴、" "、耽、聸、聑(《卷十一上·耳部》)
二、《說文解字》人體頭部字在現代漢語的使用
隨著漢語的發展演變,人體頭部字也一直處于漸變的狀態。《說文解字》中的人體頭部字,有些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都可以單獨成詞,既可以作為成詞詞素也可以當作單純詞使用,表達的意義延續至今;有些在古代可以單獨成詞,指稱具體部位,但經歷語法化后,變成了構詞能力很強的成詞語素,詞義發生轉移。其余部分則為適應雙音節化,字形使用頻率降低,詞義也被其他詞替代,逐漸消失在語言長河中②。
“瞼”即“眼瞼”,本義為“眼皮”。《說文》:“瞼,目上下瞼也。從目僉聲。”《玉篇·目部》稱“瞼,眼瞼也。”早在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對“臉”的記載:“帝親戎東討,至河陰遇疾,口不能言,瞼垂覆目,不得視。”(《北史·姚僧垣傳》)其中“瞼垂覆目”合眼閉目,可見“瞼”為眼皮義。發展至唐代,《唐段少卿酉陽雜俎》:“獨此鳥兩瞼俱動,如人目。”清代《聊齋志異》:“倩人啟瞼撥視,則睛上生小翳。”其中“瞼”都表眼皮之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瞼:眼皮;眼瞼(眼睛周圍能開閉的眼皮)。”由此可知,在語言的歷史演變中,“瞼”的字形未發生改變,詞義穩定性也較強,未發生較大改變。
“自”本義為“鼻子”。《說文》:“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從自。”《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①自己;②自然;當然。”由古代發展至今,現代漢語中,“自”的字形雖一直沿用,但鼻子的本義已完全消失,轉而作為成詞語素,表第一人稱代詞“自己”之義。
“頿”本義為“上唇之胡須”。《說文》:“頿,口上須也。從須此聲。”《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錄本字。發展至現代,“頿”的字形與意義已逐漸消失,不再使用。
在《說文》中,“頿”意為上唇之胡須。此意的進一步解析出現在馬敘倫:“唐寫本《切韻》殘卷五支,頿,口上毛。”可以理解為泛指的胡須。從部首的角度分析,頿,從此。《說文》:“此,止也。從止從匕。”《約注》:“頿之言
也,謂" 止之不使過長夜。”因此,“此”的本義“短小”。而《段注》中又提到,《釋名》曰:“‘頿,姿也。為姿容之美也。’”可知“頿”作為口上之須,只是古人對容貌的修飾,無需讓其長太長,防止入口造成生活不便。古人以養須為美,關于胡須的詞語記錄也較詳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人對于胡須的修飾逐漸淡化,“頿”的使用頻率大幅降低,其字形與詞義也失去了傳播環境。
除以上詞例外,《說文》中人體頭部字的現代使用還有多種其他類型。為了更直觀地表述其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說明漢字的歷史演變情況,特制下表以示說明:

從以上統計情況可以看出,《說文》出現的63個人體頭部字中,字形沿用至今的占66.67%,這些字多為漢語的常用字,體現了漢語的歷史傳承性。本義依然使用的占50.79%,發生改變的占47.62%,說明漢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滿足自身表情達意的需要,處在不斷地變化當中。
綜上所述,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人體頭部這類指稱性名詞的字形穩定性較強,但詞義半數都發生了改變,或本義消失或被借用他義,有些則被現代漢語詞匯替代。其中,被替換成單音節與多音節的字均占比較少,被替換成雙音節的字占總字數的71.93%,可以看出漢語在歷史發展中的雙音節化傾向的明顯優勢。
三、《說文解字》人體頭部字的演變規律
根據表格的統計與初步分析可以得知,《說文解字》人體頭部字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字形延續較多,但字義改變較大(由于古人字、詞的界定尚不清晰,“字義”在詞語具體使用中通常可以“詞義”相稱)。因此,對這些字的詞義演變的探究就大有裨益。從詞義的延續、消失與詞義轉移的角度,分析《說文》中人體頭部字的歷史發展規律,有利于了解漢字發展規律,感受語言文化。
(一)詞義延續
《說文》63個人體頭部詞匯中,本義依然使用的有32例,占比超過半數。這些詞多為描述身體器官的名詞,因人體構造的固定而一直沿用。不過相較古代漢語,部分詞義雖依舊表達本義,但其使用范圍與場合發生了一定變化。如:“頰”指“頰部”的本義先秦至今指稱范圍未發生改變。《說文》:“頰,面旁也。”至漢代“頰頤頸項肩臂肘。”(《急就篇》)顏師古對此注解為:“面兩旁曰頰。”進入宋代,宋慈的《洗冤錄·驗尸》中“左右腮頰……有無他故。”這里的“頰”也是面旁的意思。不過隨著漢語的進一步演變,發展至現代,“頰”的搭配范圍相較古代漢語縮小,在口語中使用頻率降低,更多見于書面體中。
“面”的詞義也未發生改變。其作為“人的頭的前部”這一詞義在先秦就存在。《易·革》中描述了“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孔穎達在他的疏解中明確表示:“小人革面者,小人處之,但能變其顏面容色順上而已。”《禮·內則》中也提道:“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正是前文中《說文》“面,顏前也”的本義。這一詞義在現代漢語中仍然存在,但它的使用范圍在現今產生了一些變化。在古代,“面”可出現在一切場合,但現代漢語里,其更多地出現在書面表達或某些成語中,口頭語體使用較少。
(二)詞義消失
除本義延續使用的字詞外,部分詞由于字形歸并、審美趨勢的改變等,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出現。其中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本字字形的消失,一是與本字字形保留但原始詞義消失。如:“聑”在古代漢語中為耳垂義,現代漢語字形和詞義都已不再使用。“聑”作為會意字,其字形早在甲骨文就已出現。雙耳并立,耳垂的形象在字體中清晰展現,表達出它的本義。《說文》:“聑,安也。從二耳。”《玉篇》:“聑,《埤蒼》云:‘耳垂也。’”東漢《馬融·長笛賦》:“瓠巴聑柱,磬襄弛懸”中,“聑”注“安也”。《揚子·方言》中也有“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為無知,謂之聑。聑,耳目不相信也。”但隨著字詞關系的發展與漢語雙音節化的進程,“聑”的字形與表示耳垂的本義逐漸消失,被“耳垂”等雙音詞代替。
(三)詞義轉移
現代漢語中,《說文》人體頭部字還有一部分發生了詞義的轉移。由原始的本義,演變成了與之相關或完全不同的意義。如:甲骨文中," "“自”以人的鼻子為象形,鼻梁、鼻翅、鼻孔皺紋俱全。段注:“許謂自與鼻義同音同,而用自為鼻者絕少也。”后因為人們說自己時常常會指著自己的鼻子,“自”的詞義轉變為“自己”,表示鼻子則又新造了形聲字“鼻”。如先秦《詩·小雅·節南山》“不自為政,卒勞百姓。”唐白居易的《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中,“自”已經都不表示本義,轉而表示“自己”之義了。
“臉”的最初意義相當于現代漢語中“臉頰”之義。《集韻·瑣韻》中寫“臉,頰也。”宋代文天祥《珊瑚吟》中也提到“毛羽黑如漆,兩臉凝璃脂。”可知古代的“臉”為“臉頰”義,并且僅限于對婦女的形容。大約自唐代開始,“臉”的定義逐步從“臉頰”擴展到“整個面部”,并且其適用的人群也從女性擴展到了男性女性皆可。如唐代李孝倫“臨豪月滿,映臉蓮開。香煙起霧,梵響驚埃。”(《敬善寺石像銘》)此后,“臉”指代臉頰和面部的兩義并行與世。“余大先生氣得兩臉紫漲,頸子里的筋都耿出來”(《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此處“臉”為“臉頰”。而“仰著臉四下里看,不見動靜。”(《水滸傳·第六十二回》)中的“臉”代指的是“整個面部”的意思。但是,“臉”指“臉頰”的詞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基本消失,只在“臉蛋”(指“臉的兩旁部分”時)這一詞使用時作為語素存在。
四、結語
《說文解字》作為中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說字義并提出字形分析理論的字典,系統整理了上古漢語字詞。作為溝通古今文字的橋梁,《說文》中人體部位的字詞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上古漢語詞匯的基本面貌。隨著漢語漫長的歷史發展,字、詞分化與雙音節詞為主導的現代漢語成為主流,身體部位詞的意義和成員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漢語中,《說文》人體頭部字的使用字形延續較多,但字義改變較大。從詞義的延續、消失與詞義轉移的角度,分析《說文》中人體頭部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能使現代人們更好地理解古代言語表達,感受深厚的中華語言文化。
注釋:
①本節中部分詞因現代漢語中不再使用,故依然沿用繁體字形。
②本文語料來源除《說文解字》外,其余大多來自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參考文獻:
[1]解海江,張志毅.漢語面部語義場歷史演變——兼論漢語詞匯史研究方法論的轉折[J].古漢語研究,1993,
(04):85-93.
[2]蘇韋.漢語人體頭部詞的隱喻、轉喻類別分析[J].語文知識,2013,(04):128+130-131.
[3]張茜.現代漢語人體詞素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11.
[4]莫縈竹.成語中頭部詞“眼、目”的認知特點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5):91.
[5]楊佳佳,任連明.《說文解字》人體義域形聲字本義與源義關系舉隅[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12(02):55-58.
[6]任連明.《說文解字》人體義域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