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網絡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大量的網絡用語產生并逐漸流行開來。它們承載著一定的社會意義,反映社會領域的變化。在傳播和使用的過程中,網絡用語的語義會發生變化,蘊含著一定的認知起源。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的原型范疇理論,從語義引申、語義變異以及語義框架三面向,分析2023年度十大網絡用語的語義變化,使人們對其語義變化機制能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與理解,從而正確地使用網絡用語。
【關鍵詞】原型范疇理論;網絡用語;語義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7-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7.036
網絡用語層出不窮,它們來自社會生活中各領域之延伸,對大腦儲存生活中的新事物,將其歸類為新的網絡用語;同時,在傳播和使用的過程中,人們創造了與原型語義有著一定差異性的語義。探究一些網絡用語漸漸退出大眾視野的歸因,正是在于原型意義偏離了日常生活,從而造成語言使用持久度的遞減。此外,網絡用語的更替與演變,往往與社會熱點的更新以及文化趨勢的轉變密切相關,這也使得網絡用語的語義變化成為一種動態的語言現象。進一步而言,網絡用語在一定的程度上已滲透了日常交際用語,經由原型范疇理論分析網絡語言意義的偏離,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規范日常交際用語。
根據語言學及傳播學相關知識,可把?網絡用語?定義為?在網絡交流中生成并傳播的變異語言符號系統。其通過解構原型語義、重構符號形式實現高效能的社交活動,兼具了集體身份標識與社會心態鏡像功能;在語義演變上遵循原型范疇理論的認知擴散規律,不受傳統語義、語法的約束,往往運用一些特殊的修辭手段,比如諧音、仿詞、擬人和比喻等,給人以幽默風趣和生動形象的直觀感受,但也具有“隨意性”。
一、原型范疇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每一個概念都有一個對應的范疇。范疇以某種形式儲存于人的大腦中,以此為基礎形成范疇的概念。“范疇”是一個概念形成的過程,是劃分的類屬,亦為范疇化的結果。“范疇化”是認知語言學領域的核心之一,是概念、詞義形成與語言運用的出發點。
根據經典范疇理論,只有具備完全一致特征的元素才能被歸入同一范疇,同時強調范疇的邊界要明確。然而,在實際應用中,界定一組精確特征往往面臨諸多挑戰,這使得該理論在解釋語言現象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直至20世紀70年代,原型范疇理論的產生,突破了經典范疇理論的局限性,“原型”即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疇。原型范疇理論認為,范疇不是建立在共享特征之上的,沒有一組特征可以準確界定范疇中的成員,范疇是建立在縱橫交錯的相似性網絡,建立在“屬性”之上的,因而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具有較多的相似性,稱為這一范疇的典型成員;具有較少的相似性,則稱為非典型成員。羅斯奇(E.Rosch)參照原型對語義做出分類,認為語義形成一個具有原型效應,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范疇。“原型”被視為范疇中具備最顯著中心特征的成員,其他成員則為非典型成員,形成以原型語義為核心的輻射狀結構,其他相關意義從原型語義引申轉化而來。至此之后,原型范疇理論被廣泛地運用于語義的研究。
以往的文獻探討了有關網絡用語的研究,但從原型范疇理論分析網絡用語語義的研究則較為顯少,且所提取的范例并非最新的網絡用語。因此,本文選取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23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數智生活、主打一個××、愛達未來、新職人、煙火氣、村BA、多巴胺穿搭、特種兵式旅游、顯眼包、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為例,從語義引申、語義變異及語義框架提取三個角度分析其原型語義基礎上的語義變化,具有公信力與同步性,推進相關研究與時俱進。
二、網絡用語語義研究
(一)語義引申
語義引申泛指某個網絡用語在某個詞匯的基礎上通過改變語素而產生,新網絡用語的意義由原詞的意義引申而來;或者該網絡用語之前就已經存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其在原型語義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意義,擴展延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網絡用語的最底層要求是創新,而創新也多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數智生活”“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愛達未來”“多巴胺穿搭”“新職人”等網絡用語,在原型語義的基礎上,人們對于這些詞匯的認知逐漸加深且加廣,語義實現豐富和深化。
從原型語義而言,網絡用語“愛達未來”是“@未來”的諧音,該詞源于2023年杭州第19屆亞運會,“心心相融,@未來”為亞運會主題口號,“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是對奧林匹克格言的詮釋。2023年6月,《愛達未來》正式發布,作為推廣杭州亞運會歌曲之一,傳遞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隨著“愛達未來”在網絡領域的不斷流行,該詞還可以運用于表達人們對未來自信樂觀、充滿期待及不畏挑戰的態度,衍生出了新的意義。與此相似的還有“數智生活”,隨著ChatGPT的出現,“數智化”“AI”等詞匯在網絡上不斷地出現。“數智化”由“數字化”演變而來,是“數字化”的延伸與進階。“數字化”將復雜的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據,對其進行儲存、分類、搜集、傳輸以及運用,“數智化”則與人工智能息息相關。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數智生活”也成為網絡熱門詞匯之一,它的語義在“數字生活”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深入。“數智生活”成為依托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應用的智慧便捷的生活方式,推動人們的衣食住行,使其各方面產生深刻變化。
除此之外,“多巴胺穿搭”由“多巴胺”與“穿搭”組合而成,“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一種神經遞質,傳遞興奮、開心的信息,可以引申為形容自己心情激動或異常開心,語義發生演變。從詞語來源來看,色彩斑斕的“多巴胺穿搭”產生,其通過對高飽和度色彩進行搭配,尋求協調與平衡,借助色彩鮮艷的服裝調動人們的情緒,營造活力感與快樂感。繼“多巴胺穿搭”之后,“多巴胺文學”“多巴胺音樂”等網絡用語也陸續出現。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出自以時間旅行和命運為主題的日漫《命運石之門》,作為作品中的一句臺詞,其原型語義為命運開始改變,命運的轉折開始,由于該臺詞使用場景多,深得廣大網民喜愛,后成為網絡流行語。它將命運比作一臺復雜的機器,每個人的命運都將隨著齒輪的轉動而發生改變。表面是指成功背后的運氣、機遇等因素,深層意義上強調在逆境中積極向上,盡快行動,堅持努力,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其語義在原型語義的基礎上不斷深入。
“新職人”是2023年知乎在“2023知乎發現大會”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原型語義為從事新興職業的人,深層語義上,“新職人”具有特定技能和經驗,是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紅利。在過去,“職人”是指具有一門專門手藝并以此為職業的人,與“匠人”相近。當新一代的年輕人進入職場,其表現出與傳統“職人”不一樣的特點,因而被稱為“新職人”。其多數接受高等教育,擁有更強的綜合素養與獨立意識,不愿被工作裹挾和定義,在本職工作之外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能重新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意義。如今“新職人”的意義由原型“從事新興職業的人”這一語義發生演變,其內涵不斷豐富。
(二)語義變異
語義變異指某網絡用語在使用中意義發生變異。根據原型范疇理論,范疇的邊界是不明確的。語義變異正是突破了原來的范疇邊界,產生了與原型語義相差甚遠的意義,但依然與原型語義存在關聯性。
“煙火氣”最早來源于古代漢語,原型語義為“燒煮食物的氣味”,在人們使用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意義。作為網絡用語的“煙火氣”指生機盎然、充滿活力的生活氣息,與原義差異大,從原型語義領域應用于其他意義領域,詞語的外延和內涵都發生了變化。根據原型范疇的“家族相似性”,“煙火氣”的意義在原型的基礎上不斷引申擴展,被應用到更多領域。比如,“煙火氣”還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具有獨特的性格、氣質或事物個性鮮明,如“具有煙火氣的歌手”“具有煙火氣的作品”等。
“顯眼包”由方言中的“現眼包”轉變而來,其原型語義為愛出風頭、十分張揚、丟人現眼的人。隨著該詞在網絡領域不斷流行,“顯眼包”在原型語義基礎上發生語義變異,突破了原來表示貶義色彩的范疇邊界,語義色彩逐漸褒義化,使用范圍逐漸擴大,既可以指敢于突破常規和展示自己的人,又可以指引人注目的事物,體現了互聯網時代人們對個性化事物與多元化現象的包容。
(三)語義框架提取
20世紀80年代后期,“構式語法”理論的興起,為語言學各領域研究提供了方法,尤其強調語義方面。“構式”在1995年的定義最為流行,即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的結合體,且形式或意義的某些方面無法從C的組成部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構式中嚴格推導出時,C為一個構式。劉大為則認為,構式經過框架提取和規則化形成,帶有能產性。每個構式都能提取出一個框架結構,能夠替換填充的為框架變項,剩余的則為框架常項。
如“村BA”原型語義是貴州臺盤村為了慶祝六月六吃新節而舉辦的民間籃球賽事,起源于1936年,比賽場地就設在村口。隨著鄉村振興取得突破性成果,“村BA”出圈走紅。“村BA”這一稱呼是由“××BA”衍生而來的,“BA”完整式為“Basketball Association”,原型語義為籃球總會,作為一個后綴,可衍生不同的詞,如NBA、CBA、村BA。依據原型范疇理論,這些詞正是由家族相似性聯系起來形成的一個范疇。網友們理解了“××BA”的原型語義之后,運用家族相似性對其進行擴充。“BA”為框架常項,前面部分的“××”為框架變項,由此產生新詞和新的語義。
隨著文化旅游市場持續回暖,“特種兵式旅游”火遍全網,指的是“景點多、耗時少、費用低、效率高”的旅游方式,主角通常為高校的大學生。依據原型范疇理論,可以對其進行框架提取。“特種兵”即執行一些特殊任務的技術兵種,戰斗力強,裝備精良。旅游本應是慢節奏,是使人放松的事情,而“特種兵”卻帶給人緊張之感。用“特種兵式”來修飾旅游,使人耳目一新,為新型旅游方式賦能。“特種兵式”為框架常項,后面的“××”為框架變項,依據“特種兵式××”這一原型框架,又產生了諸如“特種兵式觀劇”“特種兵式開會”等詞,體現其具有較高的能產性。
再如“主打一個××”作為原型框架,強調說話的重點,強調某人或某物在特定領域具有特色和優勢,來自網紅自創的說話方式,使用效果佳。“主打一個”為框架常項,后面的“××”為框架變項,由此產生了諸多搭配。如“主打一個真誠”即只有真誠,給不了其他的。“主打一個陪伴”指的是只有陪伴,不付出其他的。其他形式還有“主打一個開心”“主打一個便宜”“主打一個方便”等,這表明“主打一個××”生命力旺盛,其范疇邊界不斷擴大。
綜上所述,“村BA”“特種兵式旅游”“主打一個××”是根據框架結構所產生新的語義,來源于同一框架結構的詞語,語義存在一定的聯系。
三、結語
在當今的數字化時代,網絡用語已經成為我們日常交流中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反映了當前的社會與文化,而且呈現出年輕人獨特的想法與表達方式。伴隨著人們認知方式的改變,網絡用語會在一定的條件下被賦予新的意義,其語義的演變能反映社會領域的變化。本文依據原型范疇理論,從語義引申、語義變異及語義框架提取三方面分析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23年度十大網絡用語。首先追根溯源,探索網絡用語原型語義,將其與當今的語義進行比較分析,有助于探究網絡用語背后的社會文化內涵,理清網絡用語的語義演變機制。網絡用語逐漸在人們日常生活交流中流行開來,在它們快速融入日常交流的同時,也對傳統的語言規范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和挑戰,并非所有的網絡用語都符合語言的規范性與適用場景。為避免網絡用語濫用的現象,規范人們的交際用語,應加強語言規范教育與引導,提升大眾對網絡用語的辨識與運用能力,構建健康、有序的語言交流環境,使網絡用語在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積極的交流價值與文化傳承功能,促進語言文化的健康發展與創新表達。
參考文獻:
[1]劉大為.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上)[J].當代修辭學,2010,(03):7-17.
[2]梁彩琳,石文博.語義范疇原型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J].外語學刊,2010,(05):44-46.
[3]王夢,李娜.原型范疇理論視角下的網絡詞匯演變探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4(02):
32-37.
[4]陳忠敏.語義演變的類型、模式、機制及方向[J].辭書研究,2021,(05):1-14+125.
[5]左方雙.原型范疇理論下的網絡用語分析[J].品位·經典,2022,(06):42-44.
[6]任佳敏.從原型范疇理論視角探析網絡用語的語義建構——以“漢語盤點”為例[J].今古文創,2023,(03):
125-127.
作者簡介:
陳曄,女,壯族,廣西興安人,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江姿良,女,臺灣彰化人,博士,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