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樟樹方言的詞綴系統,根據詞綴在構詞時所處的位置,可以將樟樹方言的詞綴分為前綴、中綴、后綴三個部分。前綴及中綴數量不多,后綴占比較大;在詞綴的功能方面,樟樹方言的詞綴體現在構形方面是成詞功能和衍音功能,體現在意義方面是變義功能,體現在語法性質方面則是定性功能。
【關鍵詞】樟樹方言;詞綴;功能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7-011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7.034
樟樹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地區,樟樹方言屬于贛方言宜瀏片,其詞綴系統具有一定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本文按照詞綴在構詞時所處的位置對樟樹方言的詞綴進行描述。其中,樟樹方言的前綴不太發達,用法與普通話類似;中綴數量不多,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構詞能力;后綴是整個系統中最為豐富和活躍的部分,數量多且構詞能力強,使用較為靈活。
一、前綴
樟樹方言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是名詞前綴“老”。
關于“老”綴,王力先生認為“詞頭‘老’來源于形容詞‘老’字,最初是表示年老或者年長的意思。后來由這種形容詞‘老’字逐漸虛化成詞頭。”在樟樹方言中,“老”多附加在名詞前指人,表示親昵的情感色彩。
(一)“老”+“大、二、三”等
例1:老大、老二
這里的“老”與“大、二、三”等連用,主要用來表示家中兄弟姐妹的長幼順序。
(二)“老”+親屬稱謂語素
例2:老弟仔(弟弟)、老表(表兄弟/老鄉)
這類用法多用于親屬間的相互稱呼,同時“老表”也帶有“老鄉”之義,如“江西老表”。
(三)“老”+動植物名詞
例3:老蛤(青蛙)、老姜(生長一年以上的姜)
這類用法與普通話中的基本一致,構成的部分名詞同時也具有較為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中綴
(一)“里”
在樟樹方言中,中綴“里”出現在四字格的形容詞詞語中,無實義,讀輕聲。
1.A里A氣
在這一結構中,“A”只能是單音節形容詞。
例4:小里小氣、土里土氣
在感情色彩上,這一結構帶有很強的評議性色彩,評價指向都是人,且帶有十分強烈的鄙夷、貶低等消極主觀情緒在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A里A氣”所表達的意義與“A氣”相近,但前者的表義程度更深,且只含貶義色彩;而后者既可以表示褒義,也可以表示貶義,例如:“洋氣”和“洋里洋氣”,在樟樹方言中,“洋氣”指一個人在穿著打扮或者行為舉止上十分時髦,為褒義詞,但是,“洋里洋氣”卻是指一個人打扮過頭,賣弄風騷,為貶義詞。
2.A里AB
這一結構中,“AB”一般是可以獨立成詞的雙音節形容詞。
例5:古里古怪、邋里邋遢
在表義程度上,結構“A里AB”比“AB”程度更深;在表義色彩上,兩者都帶有貶義色彩。
3.C里AB
能進入這一結構的“AB”并沒有特定的規律,可以是成詞的,也可以是不成詞的。
例6: 啰里吧嗦、嘮里嘮叨
這一結構多用于指人,且多帶有消極色彩。
(二)“噠”
在樟樹方言中,“噠”通常放在重疊形容詞的中間,或是組成“A噠AB”和“A噠AC”兩種形式的四字格形容詞。其中,“噠”字無實義,僅起到構詞和衍音的作用。
1.A噠A
例7:實噠實、慢噠慢
在這一結構中,“A”為單音節形容詞,整個結構表義程度更深,加強了說話人的語氣。
2.A噠AB
例8:合噠合適、老噠老實
在這一結構中,“AB”一般為可單獨使用的雙音節形容詞,意義與“A噠AB”一致,但是后者在語義和語氣上程度更深。
3.A噠BC
例9:慢噠滴哆、穩噠滴哆
在這一結構中,“A”為單音節形容詞,“BC”無實義,只是起到了衍音的作用,整個結構在語義表達和語氣上比形容詞“A”本身更加生動形象。
(三)“數”
在樟樹方言中,“數”為量詞中綴,主要出現在兩個相同的單音節數詞或量詞中間,構成“X數X”結構,無實義,讀作輕聲。整個結構主要用來表示說話人主觀上對某一事物數量的估計,暗含“說話人認為數量很多”的意思。
例10:畝數畝、百數百
三、后綴
樟樹方言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后綴主要包括“子/仔”“公、牯、婆”以及“客、佬、鬼”等。
(一)“子/仔”
1.“子”
“子”綴在樟樹方言中構詞能力較強,主要置于名詞、動詞、形容詞后構成新詞;有時也可以與量詞連用,但有較大的使用限制。
(1)名詞/名詞性語素+“子”
例11:糖子(糖果)、耳子(黑木耳)、褂子(衣服)
在這一結構中,“子”置于不同的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后,分別起到不同的作用:置于不成詞語素后,“子”綴起到了成詞作用,如:褂-褂子;置于成詞語素后,“子”綴有時不會影響原本語素的詞義,只起到衍音作用,如:糖-糖子;有時則起到變義作用,如:耳-耳子。
(2)動詞+“子”
“子”在這里具有改變詞性的作用,將動詞變為表示與該動作相關的人或者物的名詞,如動作行為的發出者:騙子、販子(商販);動作所借助的工具:罩子、塞子。
(3)形容詞+“子”
在這一結構中,“子”將原本的形容詞變為名詞,表示與這一性狀相關的人。
例12:矮子、蠢子、尖子
在樟樹方言中,這一類名詞絕大多數都是帶貶義色彩,但也有少數的例外,比如“尖子”就是褒義詞,指學習成績好或在某一領域十分擅長的人。
(4)量詞+“子”
“子”置于量詞后,指與該量詞相關的事物。
例13:對子(兩張相同的牌或麻將)、條子(紙條)
需要注意的是,適用于這一結構中的量詞十分有限,只能是物量詞,不能是動量詞。
2.“仔”
(1)名詞+“仔”
例14:薯仔、雞仔、侄女仔
“仔”附加在普通名詞后表示各種事物,意義基本不變,只起到衍音作用;附加在動物名詞后面主要用來表示動物的幼崽;附加在親屬稱謂名詞后面則在情感色彩上更加親昵。
(2)形容詞+“仔”
適用于這一結構的形容詞一般都為性狀形容詞,“仔”綴將性狀形容詞變為名詞,表示與這一性狀相關的人,通常帶有貶義色彩。
例15:拋披仔(不踏實的人)、短命仔
(3)重疊詞+“仔”
這種用法在樟樹方言中較為常見,一般是單音節名詞的重疊,表示“細小、零碎”之意。
例16:屑屑仔(小碎屑)、格格仔(小格子)
這一結構中,“仔”有時可以替換為“嘰”,也表示細小之意,但通常用在與嬰幼童的對話中。
3.“子”與“仔”對比
通過上文對“子”綴和“仔”綴的描述,可以發現這兩者有著類似之處,但也存在著不同。
在作用上,“子”綴和“仔”綴都具有很強的構詞能力,且都具有改變詞性的作用。但是在語義和情感色彩上,“仔”綴可以表達“細小零碎”之意,或表示親近喜愛的情感色彩,而“子”綴在樟樹方言中則基本沒有這些用法。
(二)“公、牯、婆”
在樟樹方言中,實詞語素“公、牯、婆”可以充當名詞詞綴,標記人或動物的性別。
1.“公”
(1)用于構成男性親屬稱謂詞
例17:大公(太公)、舅公
(2)用于指稱雄性動物
例18:雞公、鴨公
(3)用于普通名詞中,不表示任何性別
例19:雷公(雷)、月公(月亮)
2.“牯”
“牯”原本的意思是“公牛”,在樟樹方言中,隨著語言的發展演變,逐漸虛化為詞綴使用。
(1)用于指稱雄性動物
例20:牛牯(公牛)、貓牯(公貓)
(2)用于指具有某種特征的人群
例21:賊牯(小偷)、壯牯(胖子)
需要注意的是,用于指稱動物的“牯”綴作為性屬標記,具有明確的性別界限;而當用于指稱特征人群時,性別界限變得模糊,沒有十分明確的性別語義指向;同時,在情感色彩方面,當“牯”綴用來指人時,絕大多數都含有貶義消極的色彩。
(3)用于指稱普通事物或人的某一身體部位,如普通事物:鼻泥牯(黏稠的鼻涕)、洞牯(洞);人身體部位:拳腦牯(拳頭)、膝腦牯(膝頭)。
3.“婆”
(1)用于構成女性親屬稱謂詞
例22:大婆(太婆)、家婆(丈夫的母親)
(2)用于指具有某種特征的女性人群
例23:嗲婆(愛撒嬌的女性)、逞婆(愛打扮的女性)
這類用法也基本都含貶義消極的情感色彩。
(3)用于指稱雌性動物
例24:鴨婆、牛婆
4.“公”“牯”“婆”三者對比
(1)在親屬稱謂方面,“公”綴與“婆”綴之間的對應關系相對較為整齊,如“大公-大婆”。
(2)在表示動物雌雄關系方面,“婆”綴不僅可以與“公”綴對應,少數還可以與“牯”綴對應,如“鴨公-鴨婆”“牛牯-牛婆”。
(3)在性屬標記方面,雖然“牯”綴有時可以作為性屬標記使用,但只用于指動物且數量少,對比之下,“公”綴和“婆”綴的性屬標記就鮮明得多。
(三)“客、佬、鬼”
在樟樹方言中,后綴“客、佬、鬼”也較為常見,在意義上,三者都表示具有某些特征的一類人,在情感色彩上,三者構成的名詞都帶有貶義色彩。
1.“客”
“客”作為實詞語素,在樟樹方言中也能充當后綴,主要用于形容人。
例25:色客(好色的人)、剃頭客(理發的人)
這一后綴構成的名詞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如“色客”,但有時也可以用來指從事某一職業的人,此時則帶有中性色彩,如“剃頭客”。
2.“佬”
后綴“佬”在樟樹方言中多附加在名詞或形容詞后指人,組成的名詞部分帶有貶義色彩。
例26:木佬(笨笨的人)
3.“鬼”
后綴“鬼”在樟樹方言中既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名詞后綴,多附于名詞、動詞或形容詞后,帶有較濃的貶義色彩,如名詞:酒鬼、煙鬼;動詞:賭鬼、餓死鬼;形容詞:懶鬼、窮鬼。
4.“客”“佬”“鬼”三者對比
在樟樹方言中,“客”“佬”“鬼”都是只用于形容人的后綴,且都含有貶義色彩,但是“鬼”綴的貶義色彩程度比另外兩者更深。同時,在虛化程度方面,“佬”綴的虛化程度是最高的,而“客”綴和“鬼”綴更多時候是作為實詞語素來使用。
四、樟樹方言詞綴的功能
(一)成詞功能
錢曾指出:“附加式構詞是漢語合成詞構成的重要方式之一,從漢語詞匯發展歷史的角度看,詞綴的豐富也是漢語詞匯由單音節向多音節轉化的一種重要方式。”樟樹方言中,一些詞綴能夠與不成詞語素組合構成新詞,此時的詞綴作為詞的必要組成部分是不可以被省略的。
(二)定性功能
定性功能分為標明詞性和改變詞性兩個方面,樟樹方言中,詞綴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標明詞性,同時,通過附加詞綴,詞根的詞性有時也會發生變化,又稱轉類功能,在樟樹方言中,部分詞綴可以分別將動詞、形容詞和量詞變為名詞。
(三)變義功能
變義功能是指某些詞根在附加了詞綴之后,詞根的詞匯意義也得到了增加,包括概念意義、情感意義等,如“耳-耳子”增加了概念意義、“壯-壯牯”增加了貶義色彩。
(四)衍音功能
有些詞語加上詞綴只是為了滿足聲律或語氣的需要,如“合噠合適、老噠老實”中的“噠”。
五、結語
當前漢語方言研究的局面日漸繁榮,其中關于方言詞綴的學術探討和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不同方言的特色和獨特性也得以充分展現。本文按照詞綴的分布位置,對贛語樟樹方言的詞綴系統進行了簡要的分析。這些詞綴在樟樹方言的語言表達中發揮了多重作用,豐富了樟樹方言的詞匯,同時也增強了樟樹方言的表達能力和靈活性。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錢曾怡.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王柔曼.新干方言詞綴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4]朱亞軍.現代漢語詞綴的性質及其分類研究[J].漢語學習,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