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親屬稱謂詞作為基本的漢語詞匯,其內部結構有著一定的組合規律,體現著社會時代的變遷與各地的文化風貌。本文主要介紹柳州話的背景知識,分析柳州話中具有代表性的親屬稱謂詞的構詞方法,同時探析其中體現的文化意蘊,從而更好地了解柳州話的親屬稱謂詞。
【關鍵詞】柳州話;親屬稱謂詞;詞語結構;社會文化
【中圖分類號】H1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7-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7.039
一、柳州話的起源與基本發展
廣西方言豐富且復雜,在我國漢語方言的“十區說”劃分中,廣西就占了其中的六類,即粵方言、官話(北方方言)、客家方言、平話、湘方言和閩方言。廣西方言的使用中占大比例的主要是西南官話和粵語,而柳州話屬于西南官話桂柳片中的桂北小片。
柳州話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改土歸流。周振鶴、游汝杰在《方言與中國文化》中指出:“大批北方漢人進入云貴和桂北還是明代的事。明王朝在平定云貴后,為鞏固統治、保衛邊疆,就留駐守軍并實行兵屯。除了留守一些城市外,還選擇一些農村地區設置兵屯。這些官兵皆有家室,軍籍也可世代相傳。大批漢人就此安家落戶,使用和傳播他們帶來的北方官話。”在《明實錄》中記載:明王朝的衛所駐軍在桂北、桂中、桂西北基本上分布在州府縣所在地,即今天的桂林、柳州及其城縣所在地。且柳州一直是衛所駐軍的中心。二是移民入桂。《明實錄》記載了屯田入桂的事實,洪武五年正月壬子詔“今后犯罪當謫兩廣充軍者,俱發臨濠屯田”。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甲辰,置廣西遷江縣屯田千戶所。由此可見,柳州話的形成主要是駐軍人口和屯田移民共同帶來的。
柳州話根據年代可大致分三派——舊派、老派、新派。舊派柳州話在北方移民遷入后,由北方官話與平話、周邊方言融合產生,隨時間推移,如今基本不再使用。老派柳州話在新派柳州話出現之前,二者相對。隨著普通話的推廣,新生的柳州人在說柳州話時,會或多或少地帶上普通話的色彩,這種融合了方言和普通話的語言便是新派柳州話。與老派柳州話相比,新派柳州話失去了一些原有的特色。因此,基于老派柳州話更能體現柳州話的特色,本文所討論的內容主要依據老派柳州話。
二、親屬稱謂詞的構詞特點
(一)音節方面
柳州話親屬稱謂詞構詞主要以雙音節詞為主,其次是三音節詞。也有少量單音節詞和四音節詞。
雙音節詞與三音節詞使用較多,如宗親親屬稱謂詞中的“阿公”“姑媽”“老媽子”“叔伯妹”,外親親屬稱謂詞中的“外公”“外太婆”,姻親親屬稱謂詞中的“親爹”“阿嬸”“老弟嫂”。同時,雙音節詞和三音節詞一般使用于特定的某一位親屬的指稱,也有對某一類親屬的泛稱。
單音節詞和四音節詞使用較少。一些單音節稱謂詞一般用于背稱,如“這個是我女”(這是我的女兒),而不會直接稱呼自己的女兒為“女”。有些單音節詞即便存在,由于當地人的用語習慣,在同一個親屬稱謂詞中,人們會選擇使用雙音節詞而非單音節詞,例如“父親”的稱謂詞,不僅有單音節詞的稱呼方法,也有雙音節詞和三音節詞的稱呼方法,但人們主要使用雙音節詞“阿爸”“老鬼”,或者是“老頭子”,而少用“爸”“爹”。" "四音節詞較少出現在親屬間的交流中,劉村漢先生《柳州方言詞典》的記錄中,也只見兩個指代較為明確的親屬稱謂詞“孫女姑爺”“孫崽媳婦”,即“孫媳婦”“孫女婿”,是較早時期的稱呼,近些年已經基本不使用了。而其他的四音節詞主要是某一類親屬的泛稱,如“叔伯姐妹”指堂姐妹,“姨爹姑媽”指親戚,同時也有引申義“裙帶關系”的意思。
(二)構詞方法
柳州話親屬稱謂詞的構詞方法主要以附加式構詞法與復合并列式構詞法為主,兼有少量的重疊式構詞法。
1.附加式構詞
(1)詞綴+詞根
【阿】奶、公、媽、姐……
【老】頭子、鬼、愛、表、外、弟……
【娩】崽、叔、孃……
“阿”字是柳州話稱謂詞中最普遍使用的前綴,不只局限于親屬稱謂詞中,平時與人稱呼交往也會使用。如稱呼朋友或輩分比自己低的親戚,一般取其名字的最后一字,加上前綴“阿”,如“王明”,可稱作“阿明”;稱呼比自己年紀大一些的女性和男性可以稱作“阿姐”“阿哥”。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
“老”字也是柳州話親屬稱謂詞中較為常用的前綴,《說文解字》中解釋道:“老,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須發變白也。”本義指年紀大,隨著實詞虛化,其用法擴大,作為前綴帶有“尊敬、年長”的意義。例如稱呼父親可以稱作“老爹”“老頭子”“老鬼”,“老鬼”原是貶義詞,后來逐漸成為中性詞。另外,“老”字在柳州話中的實際意義有時并不明顯,常作無意義的虛詞。如“老愛”指愛人,“老姐”指姐姐,“老表”指表姐妹兄弟,“老外”指外孫子女或侄子侄女。
柳州話親屬稱謂詞中還有一個不常用的前綴,即“娩”。《柳州方言詞典》中解釋:“‘娩’是方言字,指排行最小的,桂南平話和勾漏片粵語寫作‘晚’,是為正字”。例如“娩叔”指最小的叔父,“娩崽”指最小的兒子,“娩孃”指最小的姑母。
(2)詞根+詞綴
娃、孫、姑、侄……【崽】
奶、公、爹、娘……【老】
“崽”在《柳州方言詞典》中的解釋主要有三個:一是指兒子;二是指小孩、少年兒童;三是放在名詞后構成小稱。由此可見,“崽”有著年齡小的意義,因此,作為詞綴與其他詞根組合起來時,也就帶上了年齡小的意義色彩。例如“叔崽”指的是小叔子,或者比自己年幼的叔父;“姑崽”指丈夫的妹妹,或者是比自己年幼的姑姑。另外,“崽”在某些親屬稱謂詞中無實際意義,只是一個構成雙音節詞的詞綴,例如“娃崽”相當于“娃”,指的是子女,“孫崽”相當于“孫子”,侄崽相當于“侄子”。
“老”字作為前綴前文已提及,這里的“老”作為后綴是用來修飾稱呼長輩的親屬稱謂詞,并無實際意義。如“娘”和“爹”可以說成“娘老”和“爹老”,用于引稱;老年妻子或丈夫的母親可以說成“奶老”,稱岳父可以稱為“丈人老”或“岳父老”。
2.并列式構詞
并列式構詞法在柳州話親屬稱謂詞中同樣廣泛使用,例如“姑母”指父親的姐妹,這里需要注意,父親的姐姐與妹妹有著不同的稱呼。“姑”單指父親的妹妹,又可稱作“阿姑”,“姑媽”指父親的姐姐,因為“媽”帶著年長的意味,因此二者組合構成新的意義。“婆”字也是重要的構詞詞根,單獨作親屬稱謂詞指的是“外婆”或“祖母”,因此“婆”字有年紀大的意義,與“姑”和“姨”組合構成“姑婆”“姨婆”形成新的親屬稱謂詞,即姑奶奶、姨祖母。類似的還有“公”,與其他親屬稱謂詞可組合成“叔公”“公太”“姨公”等。
柳州話親屬稱謂詞中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親屬稱謂詞,即“塞”。尤慎在《談女書中的親屬稱謂》指出:“‘塞’是一個特殊的漢語方言詞,它不是外來詞,而是本地原有的土語詞,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個合音詞。‘塞’其實就是‘孫子(崽)’的合音。意思是‘孫之子’,即曾孫。”在柳州話中“崽”指年幼的男孩兒,“女”可與其他稱謂詞匹配,表示女性的性別。“塞崽”即孫子,“塞女”即孫女。
3.重疊式構詞
重疊式構詞法在老派柳州話的親屬稱謂詞中幾乎很少使用,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重疊式親屬稱謂詞也有出現,如“爺爺”“姐姐”等一些與普通話相同的稱謂詞,這里認為很大程度上是受推廣普通話的影響,許多年輕一代的柳州人將普通話詞語的使用融入方言中,即新派柳州話,但地道的柳州話中較少這樣使用。
(三)同名異指
同名異指在柳州話稱謂詞中非常常見。同名異指即同一稱謂詞可以指稱不同類別的人的身份。這類型的詞諸如“姑婆”“叔婆”“叔公”,既可以用來稱呼宗親親屬中祖父母的兄弟姐妹,也可以用來稱呼外親親屬中外祖父母的兄弟姐妹。除指稱親戚之外,有時為表親切,亦可指稱無親屬關系的人。如“奶老”作親屬稱謂詞可用來稱呼老年的妻子或丈夫的母親,作為普通稱謂詞可用來稱呼老婦人。“阿婆”“阿公”作為親屬稱謂詞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作為普通稱謂詞可以用來稱呼年紀大的老爺爺或老奶奶。類似的還有“阿姐”“阿弟”“老表”“老外”等。
三、親屬稱謂詞所反映的社會文化特征
(一)語言接觸
根據前人研究,我們知道廣西方言種類復雜。廣西使用最為廣泛的方言主要是西南官話和粵方言,而柳州話主要以西南官話為主。除官話外,由于柳州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文化,使得柳州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粵方言與少數民族方言的影響。
唐七元在《從詞匯角度看粵方言對柳州方言的影響中》研究中指出,粵方言對柳州方言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大量的廣東商人與群眾移民,使得柳州方言與粵語發生密切接觸;二是改革開放以來,柳州市區以及周邊地區受經濟發展影響,使用粵方言的人數大大增加;三是柳州獨特的地理位置,靠近河池、南寧等使用粵方言的區域,受粵方言影響很大。因此,柳州話親屬稱謂詞與粵方言親屬稱謂詞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同時,廣西是一個擁有廣大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主要包括壯族、瑤族、侗族、苗族等11個少數民族。柳州除了五個主要轄區外,還包括了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因此,在親屬稱謂詞的使用上也會受到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
(二)親屬稱謂詞的泛化
同其他地區的方言一樣,柳州話親屬稱謂詞也存在著泛化現象。首先是體系內的泛化,例如母親的姑姑與父親的姑姑都可稱作“姑婆”,又如外孫子女或外甥都可稱作“老外”。這類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當時社會中家庭成員人數眾多、結構關系復雜,如若每一類不同的親屬都用不同的親屬稱謂,就容易導致溝通不便,不利于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其次是體系外的泛化,此類的泛化不同于前者,主要是親屬稱謂詞運用到無親屬關系的人員身上,多用來表示親昵、親切的關系。例如稱呼老婦人可以稱作“阿奶”“阿婆”,稱呼同齡年紀的人為“阿哥”“阿妹”,原指表兄弟姐妹的“老表”,也可用于一般男子間的面呼。
(三)新舊詞的演變
新舊稱謂詞的變化主要是因為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由于社會變化,一些舊時的親屬稱謂詞已經較少使用或不再使用。例如:“老班(人)”泛指前輩、長者,“小奶”指舊時祖父的妾,“小婆崽”指舊時小老婆的子女等,這些詞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消失。
同時,也有一些新出現的親屬稱謂詞,主要是受到社會發展與普通話推廣的影響,如稱呼祖父為“爺爺”,稱呼父母為“老爸”“老媽”等,這些也都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四、結語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柳州方言系統主要在歷史上的移民駐軍和民族融合中形成。其次,柳州話親屬稱謂詞已形成一套穩定的構詞體系,主要使用附加式構詞法與并列式構詞法,即便需要再造新詞,也基本不會脫離這兩種常用的構詞方式。柳州話親屬稱謂詞是朝著簡化的方向發展的,即部分親屬稱謂詞的使用減少,甚至消逝,構詞方式變得更加簡單。研究親屬稱謂詞對語言學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對方言的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龔先美,周秀瓊.廣西昭平方言親屬稱謂詞研究[J].龍巖學院學報,2017,35(4):28-33.
[2]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研究[D].暨南大學,2001.
[3]李倩.云南方言親屬稱謂詞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21,19(6):80-84.
[4]李瑤.漢語“阿”類父母稱謂詞研究——兼與少數民族語言比較[D].中央民族大學,2013.
[5]劉村漢.柳州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6]唐七元.從詞匯角度看粵方言對柳州方言的影響[J].長春大學學報,2012,(4):815-818.
[7]唐七元.廣西漢語方言概要[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20.
[8]王琪.上古漢語稱謂研究[D].浙江大學,2005.
[9]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0]楊士奇.明太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2]尤慎.談女書中的親屬稱謂[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01).
作者簡介:
楊佳佳,女,漢族,廣西柳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