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國迎來區域合作新十年的節點,本文選取新主流歷史題材紀錄片《河西走廊》為核心研究對象,通過聚焦“絲路”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與實踐,為跨文化傳播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紀錄片《河西走廊》憑借創新的視聽表達、基于史實考據的內容構建、多元化的敘事手法實現了歷史的再現和當代的轉化,成為講述中國故事、塑造國家文化形象的典范。本文立足跨文化傳播理論與主流媒體研究雙重視角,深入剖析與闡釋“絲路”紀錄片,旨在多維度、深層次地挖掘《河西走廊》所承載的文化意蘊與歷史積淀,為新時代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主流媒體;“絲路”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J95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7-008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7.025
絲綢之路,它擁有著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深遠遼闊的雄奇草原,以及無數令人稱奇的人文逸事。古往今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翻越崇山峻嶺,穿越戈壁沙漠,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溝通,為絲路精神鐫刻了歷史的印記。新時代的中國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與各方攜手同行,持續高質量推進區域間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繪就聯結世界、情感相融的壯闊畫卷。紀錄片作為新時代的駝鈴,引領著不同地域的文明和思想,穿過語言的隔閡,讓人們在相互尊重和欣賞中,一同邁向美美與共的綠洲。
一、絲綢之路背景框架與文化意蘊的深度解析
(一)絲綢之路:歷史脈絡與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是東方與西方不同民族進行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在這條絲路上,留下了中華民族數不清的歷史印記。[1]紀錄片多次運用“情景再現”的手法,讓歷史中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觀眾面前,增強真實感和沉浸感。在紀錄片《河西走廊》的《使者》這一集中就多次運用“情景再現”的手法,在多組長鏡頭和特寫鏡頭下,張騫臉上的辛酸苦楚一覽無余,他妻子眼中閃爍的熱淚更讓觀眾沉浸其中。張騫和他妻子雖然在相關的史書中沒有關于他們感情的記錄,但是紀錄片充滿想象地把他們的相伴過程再現了出來,妻子無微不至的陪伴讓張騫在乏味無趣的戈壁沙漠光景下看到了希望,給予他堅守的膽量和信念,使得張騫的塑造不再扁平化,立體地“復活”了歷史人物,賦予了歷史人物以鮮活的人格溫度。
關于紀錄片的歷史使命,呂新雨曾指出:“紀錄片是把光投到歷史這一黑暗的地方。”[2]歷史紀錄片是靠鏡頭組接起來的,是按照規則建構出來的。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西域的地圖和風土人情資料,為后來的十七歲軍事天才霍去病大破匈奴,在此封狼居胥埋下了伏筆。在此之前,提起張騫,大部分都是以相關史料記載為主,輔以研究人員的調查報告進行口語化的簡述,并沒有給予觀者很大的代入感,觀眾難以想象具體的畫面。而此紀錄片以敦煌研究院的沙武田博士專門創作的43萬字文字底稿為文獻創作研究的基礎,創作者基于專業化考究采用“情景再現”這種手法,確保了紀錄片對歷史真實地再現。“情景再現”的使用不僅使冰冷的史料具備了精良的視聽語言、包羅萬象的氛圍與真實再現的場景,讓真實的歷史事件以引人矚目的方式再現,使平淡的紀錄片充滿趣味與看點。
(二)絲路影像:歷史再現與文化傳承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多民族共存的國家,因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地理環境的多樣性以及文化傳統的顯著差異,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景觀。”[3]立足嘉峪關城,可遠眺祁連雪山之巔,其銀裝素裹,蔚為壯觀;明長城遺址的雄渾亦盡收眼底。戈壁灘上西電東輸電網的整齊排列盡顯河西走廊之壯麗滄桑。紀錄片《寶藏》這一集賦予了河西走廊新時代的意蘊,此地曾經是玉門油田的發現與開采地,堪稱中國石油工業之搖籃;嘉峪關因鐵礦產業崛起為現代工業之城;鎳礦勘探會戰之熱烈輝煌,使鎳都金昌之名享譽全球。
新時代的人們憑創新之力,不斷助推新絲綢之路的崛起與復興。紀錄片《河西走廊》中高鐵技術、預制工藝等新技術之創新,構建現代工程奇跡與機械化運輸網絡,將東西方緊密相連,成為全球化經濟的重要支撐。河西走廊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不僅在我國“跨區域協同發展”戰略中發揮重要樞紐作用,更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提供豐富的文化源泉。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絲綢之路”沿線的地區、民族和國家跨越邊界,開展文化、經濟的交流與互鑒,使絲綢之路這一古老商路煥發出新生機與活力。
二、文明互鑒視野下“絲路”紀錄片跨文化傳播策略
(一)跨文化傳播的策略
在跨文化傳播的視域下,文化與傳播顯現出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緊密關聯。文化依托傳播的媒介得以傳承、發展、繁榮并交融,而傳播亦因文化的滋養而得以維系、拓展、興盛及變革。以此為視角審視紀錄片《河西走廊》,其無疑是一幅生動展現各民族、地區、國家間文化、社會、信息跨文化傳播的宏偉歷史長卷。
紀錄片《河西走廊》通過展現歷史悠久的文化在時空中的流傳與共享,促進各民族、地區、國家文化的自我豐富,實現繁榮與進步。同時,各民族文化間的交互日益頻繁,相互間的紐帶日益緊密,共同構筑了一個“文化共融的全球空間”。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超越國家與意識形態界限的“全球視野”,體現了中國對全球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總體態勢的深遠洞見。該倡議既是東方文明順應人類社群相互連接、相互依賴的產物,亦是中國文明對未來世界秩序構建的智慧貢獻。在此倡議之下,河西走廊作為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其文化價值愈發凸顯。
全球化的進程中,塞繆爾·亨廷頓認為:“文化的差異逐漸成為最重要的區隔因素,地域文化的全球傳播和共享,既是為外界所了解認識,維系國際文化平衡的重要渠道,也是建構自我身份認同,獲得交流話語權的重要手段。”[4]紀錄片以富有感染力的視聽語匯、獨到的思想底蘊、文化內涵和表現力,具備國際通行的特征,能夠跨越國家與民族之間的交流障礙,在滿足本土觀眾精神需求的同時,實現跨文化傳播的目標,在價值觀念傳播和文化外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二)跨文化認同的構建
隨著全球文化交流的長時間深化與延伸,文化間的借鑒、仿照、移用、糅合以及相互滲透等現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這般語境中,文化的邊界漸趨模糊,相互間共享的體驗、見解以及處事方式愈發增加,人類的生存樣態日益彰顯出多元性與跨文化性特質,因不同文化存在差異而引發的矛盾與爭執相較往昔也更為突出。在區域協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推進過程中,如何沖破自我的桎梏,建構起跨文化傳播的體系,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跨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在文明互鑒視野發展過程中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其跨文化傳播包含著“休戚相關”的文化意蘊。它絕非僅僅是一個簡單符號、一種信號,或者一個傳播象征體系,更是一個深深根植于人們日常生活,關乎文化認同的關鍵問題,關系著沿途公眾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感悟和對主體性身份的認可。紀錄片《河西走廊》以地理為經,歷史為緯,文化為縱深,描繪了一幅絲綢之路的立體圖景。觀眾可以從多方面了解中國西部的歷史文化,挖掘共同的文化記憶,找到情感共鳴,打開利益偏差、政治誤解等現實束縛的枷鎖,在社會文化互動中,達到邊界的跨越、價值的共識、社會的認同。
從歷史維度觀之,“絲路”乃古代連接東西方的貿易與文化交流之紐帶,然因戰爭、政權更迭等因素致記憶斷裂。當下,吾輩需從多維度資源著手,重新串聯起散落的記憶碎片,梳理各時期“絲路”交流的物質文化碩果,復原完整的記憶脈絡。在古代,“絲路”實為世界文明交流之重要通道與全球化之雛形;而在當代,其則成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之歷史鏡鑒與多元文化共生共榮之典范,昭示著各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應秉持平等、互利、共贏之合作原則,從歷史發展與實踐經驗中汲取智慧,深刻領悟區域協同發展的當代意蘊。
(三)本土與他者的融合
黑格爾指出:“自我意識只有通過揚棄他者才能獲得自由,他者的存在既是自我確立的前提,也是其永恒的否定。”[5]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揭示了兩者之間既相互依存又充滿對立沖突的辯證關系。在跨文化傳播的研究視域下,此理論被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影視敘事、人物形象及國家形象建構等方面的深度探究與分析。紀錄片《河西走廊》采納“他者”的文化視角進行敘事,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極具學術參照的價值體系,有助于中國形象在國際傳播中“傳而不通”困境的突破。
從文化間性的理論視角出發,“絲路”紀錄片《河西走廊》匯聚了國內外頂尖的創作團隊,彼此之間通力協作完成了《河西走廊》這一代表作品。其中,攝影團隊由艾美獎最佳攝影獎得主、享譽全球的英國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擔任攝影指導,他與才華橫溢的美國攝影師科里·羅素布朗攜手合作,共同為觀眾捕捉到了河西走廊那如詩如畫的壯麗景色。除此之外,享譽全球的音樂家雅尼為該片制作了與主題思想相契合的主題曲,在主題曲中,雅尼使用了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音質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的嘟嘟克笛,在胡琴等眾多樂器的巧妙配合下,最終創作出《河西走廊之夢》這一經典樂曲。在紀錄片《河西走廊》中,當古老悠揚的樂音緩緩飄出時,觀眾立刻被帶回漫漫絲路,俯瞰人間滄桑。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歷史的厚重感此時隔著千年萬里也真實可觸。
跨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將會跨越文化間的壁壘,消弭本土與他者的隔閡,凝結社會共識,促使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在全體中華兒女當中達成最大限度的共識,而且促進其在全球范圍內突破語言屏障、發掘文化記憶、拓展教育往來,持續增進國際理解和廣泛認同。
三、主流媒體敘事策略的優化路徑與提升策略
(一)國家形象塑造:歷史文化國際化表達
格羅斯伯格指出:“媒體的核心功能在于建構。”[6]紀錄片《河西走廊》作為集體印象載體,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觀眾突破認知的局限,明晰歷史的發展進程,深思歷史經驗,建構起共通的意識,推動社會群體的鏈接與聯合,幫助個體重新找到夢想的家園,帶領觀眾認同傳統優秀的歷史文化,喚醒群體的集體記憶與文化共情,整合不同的話語形態,塑造民族精神的向心性和統一性。《河西走廊》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十集有關于“絲路”系列黃金段“河西走廊”紀錄片。不但包括漢朝對西域的經營、隋唐絲綢之路的繁榮、成吉思汗的霸業、明清的興衰以及近代對西部的開發,還涉及佛學、美學、地質學、建筑學、舞蹈藝術、農業、畜牧業等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探尋歷史古跡,在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追尋歷史的展示與解讀中,展開尋根之旅,追溯被塵封、被淡忘的悠久歷史,重現集體記憶,構建自我意識和世界經驗,形成價值認同,喚醒觀者的民族歸屬感,延續華夏獨有的智謀和珍貴的精神寶藏。
(二)國際傳播策略:增進理解與共享未來
顧茲曼認為:“紀錄片對于國家就像相冊關于家庭存在一樣,社會中的大眾傳媒都未曾停止過制造她的國家話語。”[7]紀錄片忠實呈現著世界的敘述與聲音,讓人在觀事辨物中突破認知的囿限,獲取有關本國或者其他地區的印跡。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具有無窮的潛力,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絕、永不枯竭的靈感源泉。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推進下,各國媒體也更加深入地加強溝通、互動與協作,推動民心相連,打通各國之間密切往來和文化理解的核心通道,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深遠的意義。主流媒體間的溝通協作是人本思想下交流互鑒的關鍵構建成分,搭建起“絲綢之路”沿途國家的成長歷程事跡敘說和傳播,幫助世界各國更加客觀、公正、準確地理解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
四、結語
踏入河西走廊,仿若步入一條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激勵著人們奮勇前行,維系著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夢想。當仰望河西走廊燦爛閃耀的星空,人們或許會被歷史帶來的回響深深觸動。時光流轉,昔日的歷史背景已難以復現,唯有河西走廊,仍以其深沉厚重感動人心。見微知著,《河西走廊》記錄著民族國家的昔日光影,傳承著深邃的文史的積淀,讓人們在觀事辨物中沖破認知的狹隘,能夠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締造時代精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融合各異的話語樣式,引領觀眾認同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
參考文獻:
[1]吉平,胡晉瑜.歷史記憶與民族書寫——論陸上絲路題材影視劇的文化特質[J].當代電影,2018,(11):152-155.
[2]呂新雨.紀錄中國: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3]黃元.“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西部電影文化符號解析與探究——以《駱駝客》系列電影為例[J].劇影月報,2024,(05):1-3.
[4]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5]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6]格羅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未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7]呂新雨.今天,“人文”紀錄意欲何為?[J].讀書,
2006,(10):12-17.
作者簡介:
陳卓林,男,江西撫州人,江西科技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影視理論與批評。
諸葛海鴻,女,福建寧德人,江西科技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2022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