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士紳作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是傳統中國基層社會結構的核心。近代湖南士紳階層的發展與演進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甲午戰敗后,湖南士紳開始了分化與轉型,主要有三:近代資產者、自由職業者、反清革命者。士紳階層的這一變動不僅改變了其自身的社會權威和知識體系,也導致了鄉村人才的流失、社會控制的失衡以及城鄉二元結構對立的加劇,進而影響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革。
【關鍵詞】士紳;分化;轉型;湖南
【中圖分類號】K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7-008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7.023
一、引言
明清時期,士紳屬于特權階層,擁有知識與財富。他們在中國社會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官民之間的中介和紐帶。近代的湖南歷次政治斗爭中都有士紳階層的身影。學術界關于湖南士紳研究成果豐碩,但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間。因此,本文基于前人基礎,就近代湖南士紳的分化與轉型進行梳理,探討其發展軌跡。
二、近代湖南士紳分化與轉型的原因
(一)內憂外患與統治危機
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固有進程,也打破了士紳階層傳統的封閉型流動模式。甲午戰爭的慘敗及其引發的深刻民族危機,暴露出了中國此時的艱難處境,并在湖南社會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強烈反響。國家的苦難和屈辱比任何布道都更深刻地喚醒了人民的意識,最終使他們認識到“國事敗壞,由于朝政昏謬”①“政府既已無可望矣”②。湖南士紳階層感受到了極大震撼和強烈刺激,由此產生了挽救國家于危亡的信念,使他們從封建政治文化的氛圍中開始解脫出來,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了近代轉型。
(二)清末新政的“催化”
庚子事變與《辛丑條約》的簽訂對中國打擊甚大,清政府為此展開變法。1901年1月29日,清廷于西安頒布新政,“變法”諭令一出,舉國響應,一場規模宏大的新政就此展開。隨著“新政”的推進,士紳階層的分化速度明顯加快,湖南士紳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0世紀初期科舉制的廢除和新式教育的興起是士紳階層命運轉變的重要節點。“自變法以來,業經六七年。而老師宿儒皆坐困于家。”③科舉制的廢除,斷絕了普通民眾由科舉成為士紳的道路,直接促成了士紳階層的分化。晚清舉貢學子大量涌入新式學校尋求新的職業出路,正是科舉制度被廢止所帶來的結果。據清廷記載,“各省初辦學堂……學生率皆取諸原業科舉之士”④。此外清政府還積極鼓勵留學教育,留學熱潮因此興起。在這股熱潮中,有一定文化底蘊的士紳成了留學教育的主要對象。1902年湖南派出第一批官費留日學生12人,次年又派出21人,以上33人皆為舉貢生員。⑤
(三)湖湘文化的熏陶
形成于兩宋時期并持續發展到近現代的湖湘文化,為湖南士紳群體的分化與轉型提供了精神上的指引和支撐。近代以后,甲午戰敗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之時,這股深埋在湖南人心中的愛國熱情便空前壯大,于是有了“唯變法可以救亡”⑥的呼聲,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有識之士積極尋求救國良方。湖南士紳群體經由湖湘文化的熏陶,形成了濃厚的愛國情懷、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和通經致用的優良學風。在湖南士紳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進程中,這些品質都成了持續推動他們前進的精神力量。
三、近代湖南士紳的轉型
甲午戰后,岳州與長沙的先后開放沖破了湖南士紳封閉的枷鎖,破壞了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迫使士紳們從多個方面去尋求救亡之路,從而加快了士紳階層的流動。
(一)轉向近代資產者
士紳轉型的社會成果之一,是“紳商”勢力的興起。湖南士紳在目睹中國落后于世界的現實后,覺醒并反思自己,提出了“自強”的主張。由陳寶箴倡辦的湖南礦務總局和湖南礦務總公司是湖南最早的近代企業,在他的影響下,湖南士紳也紛紛投身于近代新式企業的建設之中。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瀏陽開辦礦山,開設錢莊,發展了新型的工業和商業。維新運動時期,湖南已產生了一批帶有一定新式特征的紳商。新政時期,湖南“紳商”群體有了進一步的擴大。1902年7月,王先謙、湯聘珍、龍湛霖等士紳發起成立了湖南煉礦總公司;同年底,黃忠浩、喻光蓉等奏請于湘西設立了主要負責開采礦山的沅豐總公司。
(二)轉向自由職業者
近代湖南士紳階層的另一種“轉型”是由傳統士紳向近代知識分子或自由職業者的轉化。在興辦實業的浪潮中,湖南士紳逐漸認識到了“天下之變岌岌哉,夫挽世變在人才。”⑦因此,發展教育和培養人才是大勢所趨。湖南地區“士紳之辦學務者,銳意猛進,振奮無前”⑧,例如,1895年譚嗣同、劉善涵、唐才常等創辦的瀏陽算學社,是湖南近代新學的開始;1897年由熊希齡、梁啟超、蔣德鈞等創建的時務學堂更培養出了一批維新人才。此外,在創辦報紙和發展地方公共服務事業方面,湖南士紳們也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如1897年4月誕生的《湘學新報》的創辦者(熊希齡、唐才常等)和實際主持者(蔡鐘浚等)都是士紳;《湘報》的主編輯譚嗣同、戴德誠、何來保等都是其時湖南著名的士紳。1904年3月更是在梁煥奎、譚廷闿、魏肇文等士紳的發起下開辦了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這是我國近代的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三)轉向反清革命者
由于清政府昏庸無道導致了民窮國亡,部分下層士紳選擇加入會黨和革命組織。首先是士紳與會黨的聯合。士紳是封建統治的維護者,而會黨則是叛逆者。士紳與地方官府配合鎮壓會黨的反抗,以維護其既得利益。然而清末新政以后,士紳群體逐漸向城市轉移,傳統的“官于朝,紳于鄉”治理模式被改變,官紳矛盾愈發凸顯,從而引發了官紳沖突。作為近代紳權勢力強大的省份,湖南的官紳沖突在清末尤為突出。從1895年甲午戰爭到1911年辛亥革命,在短短的十六年時間里,湖南巡撫先后更易了9次,這一現象的產生,正是晚清官紳矛盾激化造成的結果。其次是士紳的“革命化”。所謂“士紳革命化”即指具有一定功名或職銜的傳統士紳為擺脫舊的封建牢籠,走上用武力顛覆封建專制的革命道路。⑨例如,畢永年在1989年戊戌政變后就加入了興中會,屬于第一批革命化的士紳;黃興、宋教仁、劉揆一等清末秀才都成了同盟會的骨干。這批經過革命改造的士紳,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做出了直接的貢獻。
四、士紳轉型的歷史影響
湖南士紳的轉型對其自身及湖南社會變革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一)對士紳階層自身的影響
1.社會權威的喪失。科舉制度廢除使士紳政治的合法性遭受毀滅性打擊,改變了士紳階層常規繼替的狀態,進而失去了從紳做官的便捷通道。另一方面,新學逐漸傳播開來,學習能力強的士紳接觸到新學以后,為能有更好的前程,大多會選擇離開鄉村前往城市,剩下的士紳就大多位于次等了,而他們對新學一無所知,“結果便只好聽濫竽者充數,紳士的人選品質自必隨之降低,昔日的神圣威望乃日漸動搖”⑩。新政時期,“學區”和“警區”在鄉村先后建設起來。在“預備立憲”的過程中,清政府又決定實行地方自治,于是城、鎮、鄉自治區劃應運而生,這種自治行政區劃具有全面的職能。晚清以來新鄉制的推進,不僅將國家權力向縣以下進行擴展和完善,而且取締了士紳左右地方、包攬詞訟的合法性。國家權力深入到了縣一級的地方,士紳便不能再任意地左右鄉村政權。
2.知識體系的嬗變。湖南士紳對于西學的態度以甲午戰爭為分界點,經歷了一個由反對到積極傳播的轉變。他們以《湘報》《湘學報》,時務學堂、南學會等媒介傳播西學,使得“變通以致富強、取法日本、學習西方,在甲午戰后湖南紳士中已成為一種思潮”?。隨著維新風潮席卷全國,湖南也“因有見于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舊所能挽回者。不恤首發大難,畫此盡變西法之策”?。湘潭士人易鼐認為變法已經是社會的必然趨勢,“處今之世,變亦變,不變亦變”?,只有順應世界潮流“舉引新法”“勵精圖治,斬然一新”才能立于世界之林。戰后國內外形勢的急劇惡化,亡國滅種的緊迫危險,在抱殘守缺、恪守祖宗之成法不可變的心理陰影下的湖南士紳逐漸掙脫出來,變法已成為其時湖南士紳共同的文化心理。
(二)對近代基層社會的影響
1.造成鄉村精英人才的流失。隨著近代城市工業和文化教育的興起,鄉村士紳向城市轉移的數量不斷增加。集中于城市學堂的士紳,在與農村截然不同的環境里接受了長期的教育,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性都逐漸城市化,不愿再返回農村。據統計,自1893年至1949年,城鎮人口以每年10.6%的速度增加;在1935年的一份調查中,59%的人是舉家遷移到城市的,其中65%的人是青年。?1947年湖南城市(包括長沙和衡陽)的戶均人口數為5.8,而鄉村的戶均人口數則為5.46,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二者的人口差距。
2.引起鄉村社會控制的失衡。士紳階層的分化引起了鄉村政權的蛻化,進而導致了鄉村社會控制的失衡。士紳階層作為一種中介力量,以科舉制度和等級制度為紐帶,在官、紳、民三級結構中成了社會流動的定向。士紳階層向城市流動的速度在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并創辦新式學堂后明顯加快,離鄉成了一種趨勢。歷來牢牢把持鄉村政權的士紳階層,在其大量向城市轉移,以及新式知識分子在城市滯留的情況下,逐漸喪失了最基本的力量儲備。如此一來,“劣紳”和“豪強”就會趁虛而入,對基層政治權力進行侵占。葉德輝便是民國時期湖南“劣紳”的代表之一,他“權勢日熾,遇案干涉,地方官員畏之如虎,明知其有不是,亦皆敢怒而不敢言”?。在當時的湖南社會還流行著“無紳不劣,有土皆豪”的說法,甚至有言:“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土豪劣紳之天下”?。可見,民國時期湖南士紳的劣化已凸顯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3.城鄉二元結構對立的加劇。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城市為中心的,但這種變革未能向傳統的腹地即廣大鄉村地區擴展,因此近代化并未能形成全國一體化的進程。于是,城市與鄉村對立的社會二元格局,就成了中國近代化過程中一個十分顯著的表征。當城市的面貌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與機器工廠的影響下逐步發生改變時,鄉村仍然是千百年來都不變的生產經營模式,同時還要忍受帝國主義對他們的統治和掠奪,從而在城鄉之間產生了現代產業部門與傳統產業部門的二元并存現象。此外,科舉的廢除使士紳喪失了傳統特權,讀書與做官的必然聯系斷裂,為求謀生,城市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因此,一批批士紳子弟被送出去,但真正愿意回到鄉間接替父輩權力的卻是寥寥無幾。士紳人才的斷層造成了士紳素質的下降,進而動搖了紳權的權威,城鄉之間的對立變得更加突出,城市越來越發達,而鄉村由于缺乏杰出的人才,而慢慢地走向了衰敗。
五、結語
可以說,近代湖南士紳的轉型與近代湖南社會變遷是相互影響的,這種互動是近代湖南社會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們也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士紳在近代社會變革的過程中并非主動地參與進來,他們是被動地進入近代化的歷史軌跡之中的,而且其有限的“近代化”也極大地制約了近代社會變遷的深度和廣度,造成了一些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困境。從某種程度來說,士紳階層的近代轉型對于中國社會變遷的意義重大。士紳階層在近代社會的演變與命運,值得我們關注。
注釋:
①黃濬:《花隨人圣庵摭憶》,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2頁。
②《論中國改革之難》,《東方雜志》第1卷,第4號。
③劉大鵬:《退想齋日記》,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9頁。
④張百熙等:《重訂學堂章程折》,載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頁。
⑤王繼平、張晶宇:《論近代湖南的鄉紳階層》,《暨南史學》第18輯。
⑥蔡尚思等編:《譚嗣同全集》(增補本)(下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43頁。
⑦《上海強學會序》,《申報》1895年11月。
⑧《湖南巡撫陸奏籌辦湘省學堂情形折》,《東方雜志》第2卷,第1號。
⑨陽信生:《湖南近代紳士階層研究》,岳麓書社2009年版,第36頁。
⑩史靖:《紳權的繼替》,載吳晗、費孝通等《皇權與紳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頁。
?尹飛舟:《湖南維新運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頁。
?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增訂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68頁。
?易鼐:《中國宜以弱為強說》,《湘報》第20號,1898年3月29日。
?中央農業試驗所:《農情報告》第4卷,第1期,第188頁。
?熊希齡:《奏為湖南劣紳把持新政新舊攻擊恐釀事變請遴選老成正紳力出維持以專責成折》,載周秋光編《熊希齡集》,岳麓書社2008年版,第132頁。
?陽信生:《湖南近代紳士階層研究》,岳麓書社2009年版,第303頁。
作者簡介:
王琳,女,漢族,重慶云陽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