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歷經5年拍攝的自然類紀錄片,拍攝行程萬里,深入國家公園腹地,素材尤其珍貴。本文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指導,從文化、內容、語境和表達四個層面對紀錄片《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進行字幕翻譯的研究。該紀錄片字幕翻譯的研究,不僅為同類型紀錄片字幕翻譯的研究提供參考性的范例,而且也能夠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搭建起傳播中國文化的橋梁,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關鍵詞】《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多模態話語分析;字幕翻譯
【中圖分類號】H15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7-009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7.028
一、引言
紀錄片作為傳遞國家文化與價值觀的藝術作品,其字幕翻譯的研究對于讓本國文化走出去十分重要。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生態紀錄片《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以其豐富的視聽語言、靈動的敘事方式和有趣的動植物故事,吸引力了國內外觀眾的廣泛關注。該紀錄片展現了中國國家公園的建設成就,在紀錄片中,雪豹、朱鹮、東北虎、大熊貓等珍稀動物與人類相伴同行,共同構建了一個萬物共生的美好家園,也傳遞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
本研究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指導,從文化、內容、語境和表達四個層面對《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的字幕翻譯進行研究。該理論認為,話語不僅僅是語言的表達,還包括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模態的交織與互動。因此,在進行字幕翻譯時,需要綜合考慮語言、圖像、聲音等多種模態的信息,以實現字幕的準確、流暢和生動。
二、多模態話語分析
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是中國學者根據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而開創的新的話語分析理論,即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基于系統功能理論,張德祿提出了含文化、內容、語境和表達四個層面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獲廣泛認可[6]。
多模態話語分析是一門新興的研究領域,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互聯網媒體的興起,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模態的信息逐漸成為國內學者的研究對象。與此同時,與傳統的語言學相比,多模態話語分析拓寬了語言學的研究,推動語言學的跨文化交流以及進步創新。
三、《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字幕翻譯的多模態話語分析
《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是一部由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推出的4K原創自然類紀錄片,以中國第一批正式設立的5座國家公園(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及若干國家公園候選區為題材。《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的多模態從視覺、聲音和語言的三個層面來展開。
從視覺角度來看,《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從航拍和隱藏拍攝的視角,以近景、遠景相交替的方式去拍攝大熊貓、羚羊等珍稀保護動物的生活場景,還有一些自然景象和地方區域特色的景觀,以此來展現畫面的美好和珍貴,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聽覺角度來看,《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紀錄片中的配樂以管弦樂為主, 融合中國傳統器樂與獨特的吟唱方式,帶來空靈又具有東方特色的自然之聲[4]。
從語言的角度來看,《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紀錄片的配音由專業配音演員楊天翔擔任,他的聲音年輕而不失穩重,為紀錄片增添了更多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影片的文案先后經歷了15次修改完善,極致打磨和潤色片中的故事架構和解說詞,力求用詞講究、優美又不失真。[7]
四、多模態話語分析在紀錄片中的具體體現
(一)文化層面
在多模態話語分析中,文化層面是四個層面的關鍵, 它使多模式交際成為可能。[2]同時文化層面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它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社會規范等,這些都會對話語的產生、理解和傳播產生重要影響。在跨文化傳播中,多模態話語分析有助于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和相互理解。
例1.
萬物共生,欣欣向榮。
字幕譯文:Life coexisting and thriving together.
分析:萬物共生這一概念并不是在21世紀才提出的,在春秋戰國時期,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他的著作《道德經》中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論述?!叭f物共生”這一詞匯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在字幕翻譯中主要采用了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翻譯技巧,力求表達出中文字幕所表達的含義,能體現出在文化層面所表達的含義。
例2.
人們用最傳統的制茶工藝,留存下甘醇的茶之味道。
字幕譯文:People use the most traditional tea-making techniques to preserve the mellow taste of tea.
分析:這句話是描寫在國家公園成立之后,有些地方仍然保留了傳統的茶園?!案蚀肌币辉~在西方的文化中多指的是葡萄酒經過發酵而產生的味道,在這里的字幕翻譯中,將茶葉烘烤發酵所產生的味道翻譯為“mellow”,這就是文化適應的表現。字幕翻譯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雖然酒和茶在中外文化中所代表的含義不同,但由于其過程都是發酵,而且產生的味道有相似之處,所以異化的翻譯策略更適合,也沒有背離甘醇的含義。
(二)語境層面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核心觀點就是從社會文化角度出發,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與語境聯系起來。[3]在紀錄片的觀看中,有些特定的情境僅靠文字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這時就需要去借助語境去理解紀錄片所想表達的含義。
例3.
這時,受傷的茶葉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信息素,飄散在樹叢中。接收到信號的是茶樹上的“游獵者”跳蛛。
字幕譯文:By this time,the injured tea leaves will emit a unique pheromone which floats in the bushes. The one receiving the signal is the jumping spider,the hunter going on safari in the tea tree.
分析:這句話的背景是在講武夷山中的茶園。從話語基調來看,紀錄片在這里是講述茶園中生物的小故事,語氣活潑俏皮,繪聲繪色描寫了這一過程,增添了紀錄片的趣味性。在紀錄片的中文字幕中,也采用了修辭手法去增強語境的表達。比如“受傷的茶葉”,將茶葉被小綠葉蟲吸食的結果擬人化了,與語境的話語基調對應。這樣,在語境和話語意義之間增加修辭中介層,其作用就是要根據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以及個人的興趣和交際目的等來選擇話語意義,構建話語意義模式。[5]同時,在字幕的翻譯過程中,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在翻譯“游獵者”時,并沒有進行意譯翻譯為“捕獵”的含義,而是采用了“going on safari”這一短語, “going”是現在進行時,更加凸顯了跳蛛一直在外游獵的狀態,生動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例4.
神農架的冰凍期長達六個月,在這嚴酷的時刻,還有更糟糕的事情需要年輕的猴王去面對。一只單身公猴囂張地進入了猴王的領地,打算挑戰它的地位,試圖取而代之。
字幕譯文:Winter in Shennongjia lasts for 6 months.In such trying times,there are worse things for the young monkey king to face.Aggressively,a single male monkey enters the monkey king’s territory, attempting to challenge his status and overthrow him.
分析:這句話是描述在進入冬季的時候,在神農架中,猴王為了應對寒冬,拼盡全力保護族群,維護自己尊嚴的打斗過程。從話語基調來看,這里的聲音透露出一種緊張焦灼的感覺,再加上嚴肅的配音,讓觀眾能夠感受到這場戰斗的重要性。在翻譯“一只單身公猴囂張地進入了猴王的領地”時,“囂張地”是副詞來修飾動作進入,在字幕的翻譯中,并沒有將“囂張地”翻譯在句子的后面,而是將“aggressively”放在整個句子之前,奠定了句子的基調,更能凸顯紀錄片中這種緊張的氛圍,相互呼應。
(三)內容層面
內容層面通常由兩部分組成,一則是話語的意義層面,另一則是話語的形式層面。話語意義是一個多層次且復雜的構造,它不僅涵蓋了語言表達中的直接概念意義——即詞匯和語法結構所傳達的基本信息和概念,還包含了概念意義,交際意義和語篇意義。話語形式則是實現這些豐富意義的多樣化手段或渠道。
例5.
中華秋沙鴨,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超過一千萬年。如今全球種群數量僅有三千只左右,被稱作“鳥中大熊貓”。橙紅色嘴尖而細長;腦后的羽冠飄逸瀟灑;羽毛上的鱗紋仿若祥云,靈秀優雅。
字幕譯文:Chinese mergansers have existed on the planet for more than 10 million years.Today,the global population of Chinese mergansers is only about 3000,as rare as giant pandas.Its reddish-orange beak is pointed and slender;The crest on the back of its head is dashing;The pattern on its feathers resembles clouds,looking graceful and elegant.
分析:這個片段是在描寫中國一種特殊的鳥類,被稱作鳥中大熊貓的中華秋沙鴨。從話語的意義層面來看,這句話描寫了中華秋沙鴨的珍貴程度和中華秋沙鴨的外貌:通過一些數字,如一千萬年,三千只左右;還通過一些短句來描寫中華秋沙鴨的樣子,飄逸瀟灑,讓人身臨其境,能夠真實看到中華秋沙鴨的樣子。從話語的形式層面來看,這段話包含了多種模態;從視覺角度,紀錄片通過多幀拍攝的視頻,近景和遠景相結合展現了氣候變化,中華秋沙鴨的飄逸、靈秀和優雅的姿態;在字幕的翻譯中,由于對中華秋沙鴨的描寫有一些四字詞語,字幕則是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飄逸瀟灑”“靈秀優雅”都是由兩個形容詞結合在一起的四字詞語,異化的翻譯策略就是將形容詞分開翻譯,使目標語讀者理解源語言字幕所要表達的含義。
(四)表達層面
從表達層面來說,除了要考慮紀錄片的語言因素外,還需要考慮其他的非語言因素,這樣在文化傳播交流中盡可能讓目標語言群體能夠快速理解源語言所表達的含義,不會產生較多的歧義,對文化傳播造成負面影響。
例6.
生存的壓力讓這些以優雅著稱的鳥兒們漸漸失去了風度。一直以來黑頸鶴都被當地村民奉為上賓。人們很樂意在困境中伸出援手。
字幕譯文:Known for their elegance,these birds have gradually lost their grace to the pressures of survival.Black-necked cranes have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guests of honor by the local villagers. People are willing to help the black-necked cranes go through the hard days.
分析:在紀錄片中,這一段是描寫黑頸鶴由于天氣變化遷徙,不得不到沼澤湖泊上尋找食物,由于其數量較少,當地的居民會投喂這些優雅的鳥兒?!胺顬樯腺e”一詞一般在中國用來表示對客人的重視程度,但在這里把黑頸鶴比作上賓,說明了黑頸鶴的珍貴。這里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能夠快速傳達出原文的含義,讓觀眾一目了然。翻譯過程中的文化轉換與融合,不僅豐富了目標語言的文化內涵,也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1]
五、結語
本研究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指導,從文化、語境、內容和表達四個層面展開,對《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紀錄片中的語言現象進行分析,認為對紀錄片字幕翻譯的研究可以幫助紀錄片在對外交流和傳播中充分發揮其文化價值,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國的國家公園建設成就和中國的綠色發展和生態理念。但是由于多模態話語分析有其局限性且橫跨多個學科,同時在本研究中無法將全部字幕進行逐一分析,研究也會存在一些不足。在以后的翻譯研究中,研究者需不斷豐富一些翻譯研究理論,對此研究進行補充。
參考文獻:
[1]韓祎.跨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學翻譯策略與影響——
評 《文化差異視域下的英美文學翻譯》[J].外語電化教學,
2024,(02):97.
[2]牛倩.多模態話語分析下電影《長安三萬里》字幕翻譯經驗與啟示[J].電影文學,2025,(05):145-149.
[3]潘韓婷.翻譯研究的語言學途徑:從比較語言學到多模態話語分析[J].中國翻譯,2022,43(01):18-28+187.
[4]師儀.詩意影像、共情敘事與價值表達——自然紀錄片《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創作特色[J].電視研究,2024,(01):49-51.
[5]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建構中修辭與設計的運作模式研究[J].當代修辭學,2024,(05):32-41.
[6]張德祿.系統功能理論視閾下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框架[J].現代外語,2018,41(6):731-743.
[7]朱軍.《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鋪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畫卷[J].電視研究,2023,(10):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