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上成為熱詞,“民間文化遺產”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即使被人提及,也會說“民間文化遺產”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大眾文藝”一詞興起后,很多人又認為,“新大眾文藝”就是民間文藝。如何界定“民間文化遺產”的內涵、外延,如何區分“民間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兩個術語,是民間文藝理論工作者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畢竟,“民間文化遺產”還有旺盛的生命力,“民間文化”永遠不會消亡。在出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術語以后,“民間文化遺產”術語仍有存在的必要。
一、什么是民間文化遺產
要回答什么是民間文化遺產,首先就要明確什么是“民間文化”?按照鐘敬文先生的觀點,“民間”是對應官方而言的,主要是由廣大中、下層民眾組成的,不論是農民、工人,還是士兵、學生、商人、職員等,凡“官方”之外的有著共同社會關系的群體,都屬于“民間”。①高丙中先生則認為,20世紀90年代隨著民間文化的復興和大眾文化的崛起,中國學界對文化層的三分法概念形成,即將文化劃分為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和民間文化。民間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或鄉土文化、口承文化。民間文化雖有新生內容,但總體為歷史產物,“它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始終是被改造的對象”。民間文化是普通民眾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在主流的公共領域面臨著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支配。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一方面吸收民間文化來充實和豐富自己,但另一方面為擴大勢力范圍而“批評、沖擊乃至消滅民間文化”②。
兩位先生對民間文化的界定在學術界很有代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傳統社會人們的認知。從字面上看,“民間”就是“人民中間”,就是你、我、他中間,是一個隨著語境可以變化的概念。但從詞源上說,“民間”指的是普通百姓,是與“官方”“精英”相對應的群體?!墩f文解字》里說:“民,眾萌也?!薄懊ィ褚??!薄懊瘛敝傅氖巧鐣聦?,“民間”指的就是最基層的普通民眾。如此說來,“民間文化”可以定義為:“千百年來普通民眾創造并傳承下來的反映自己生產、生活和審美追求的文化。”“民間文化”是與“上層文化”“精英文化”相對應的概念,是普通民眾的文化,其主體部分,是農耕文明的產物。
民間文化大體上可分為三部分,即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習俗。
民間文學是人民群眾創作并以口頭形式傳播、發展的文學,主要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史詩、民間長詩、諺語、謎語、歇后語、民間說唱、民間小戲11類。其主要特征是口頭性、變異性、集體性、傳承性??陬^性就是存在于人們的口頭上,依靠口耳相傳;變異性就是常講常新、常唱常新,同一個故事,往往有很多版本;集體性就是集體傳承,人人可以講,可以唱;傳承性(活態性)就是代代相傳,活態傳承。民間文學鮮活地反映著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
中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民勤勞智慧,幾千年來創造了巨量的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諺語等民間文學作品。1984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簡稱“中國民協\")和文化部、國家民委聯合發起中國民間文學普查工作,獲得了巨量的第一手口頭文學資料,搜集到民間故事約184萬篇,歌謠約302萬首,諺語約748萬條??傋謹党^40億字③。這還只是民間文學的一部分。且不說民間文學在傳承中隨時隨地都有新的創造,即便是傳統的、千百年來人們口耳相傳下來的民間文學,都難以搜集窮盡。以苗族史詩為例,一百多年來,中外學者在貴州搜集、整理、翻譯了大量苗族史詩,本以為不會再有重大的發現,可2009年春天,又在麻山地區發現了苗人世世代代傳唱的史詩《亞魯王》,初步整理后,有60萬字。民間文學之豐富,可見一斑。
民間藝術涵蓋更廣,幾乎所有的藝術都能冠以“民間”二字,用以與傳統主流藝術加以區分。如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等。其中民間手工藝最廣泛,年畫、刺繡、織錦、香包、剪紙、木雕、木偶、風箏、蠟染、扎染、泥塑、面塑、王陶、牙雕、磚雕、石雕、玉雕、銅雕等等,數不勝數,充分顯示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普通民眾的無窮智慧。
民間習俗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和集體習慣,包括節日習俗、人生禮儀、民間信仰、民間語言、民間游戲等等?!笆锊煌L,百里不同俗。”在中國遼闊的疆域上,民間習俗各式各樣,琳瑯滿目,彰顯著各地各民族的精神風貌和家國情懷。
總之,民間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的文化,它生于民間、興于民間、藏于民間,最接地氣,最好地保留了中華文化的根脈,留下了中華文化的特殊印記。當然,民間文化和上層文化(精英文化)的邊界并不十分清晰,它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民間文化精致到一定程度,就會成為精英文化;精英文化在民間傳播日久,就會實現“民間化”“在地化”,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民間文化。以“孝”文化為例,中國古代社會是農耕社會,講求穩定與延續,看重家庭倫理關系,提倡孝道,鼓勵孝行,推崇孝子,產生了孝文化??鬃釉谖涨叭怂枷刖A和民間智慧的基礎上,豐富了有關孝的理論并講授給弟子曾參,其講述經人整理而成為一部影響幾千年的不朽名著一《孝經》。自此以后,孝文化成為上層文化、精英文化。西漢文帝時,朝廷便設立了《孝經》博士。漢宣帝時,在各郡縣鄉村設學校,《孝經》被列為必讀課本。為了表示重視孝道,西漢王朝從惠帝以后,皇帝的謚號中都要加一個“孝”字。魏晉南北朝時,《孝經》被廣為注解、講授,皇帝、皇太子聽經、講經、注經成了宮廷的重要活動。產生于宋代的《三字經》說:“《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即要求讀書先從《孝經》開始。與此同時,孝文化在民間得到了很好的弘揚,與上層社會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戲曲里,英雄豪杰都是大孝子,如秦瓊、程咬金,充分顯示出人們對孝道的推崇。這些民間文學反過來又對老百姓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在明晰“民間文化”概念的基礎上,我們再看“民間文化遺產”。既然叫“遺產”,就要具備“遺產”的屬性。按照劉魁立先生的觀點,“遺產一定是歷史傳承下來的”;“遺產一定是我視為珍寶、視為可以作為我的文化成就的,可以成為今后發展借鑒的東西”。④民間文化豐富多彩,有精華,也有糟粕,民間文化遺產就是民間文化中的精華,是千百年來傳承下來并且值得傳承的東西。那么,“民間文化遺產”可以定義為:“千百年來流傳下來并值得傳承下去的,普通民眾創造的,反映自己生產、生活和審美追求的文學與藝術。包括有形的物質遺產,如民間工藝品、民族服飾、傳統民居;無形的非物質遺產,如口頭文學、民間工藝、民間信仰?!?/p>
既然是“民間文化遺產”,有形的遺產,應該在民間傳承了百年以上;無形的遺產,應該在家族或者師徒間傳承了三代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文化遺產”是“民間文化”的遺產,不是“民間的”文化遺產。它是活態的、生活中的、在老百姓中代代相傳的,而不是消失了的或者在墓葬中發現的。比如剪紙,那些流傳在老百姓手中的、世代傳承下來的剪紙紋樣就是“民間文化遺產”,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北朝時期的五幅團花剪紙就是“文物”,不在“民間文化遺產”范圍內。由于“民間文化”是活態的,變動不居的,就會不斷有新的產生,舊的消失。現在要搶救的,就是那些產生于農耕時代的、流傳至今的、符合中華民族審美傳統的“民間文化遺產”,而不是近些年來新產生的“民間文化”。至于民間文學,隨著農耕時代的結束,傳統意義上的民間文學逐漸消亡,更需要抓緊搶救,這也是中國民協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起、組織中國民間文學普查,編纂《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即“三套集成\"),進而實施“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的原因。
中國民協于2001年開始策劃并實施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對全國的民間文化遺產進行了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取得了綜合性的田野文化成果。此項浩大文化工程采樣考察的起點就是一個古村落—一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后溝村。后溝村調查之后,中國民協組織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對我國年畫、剪紙、唐卡、皮影、節日、民歌、服飾、藍印花布、布老虎、泥塑、陶瓷、史詩、長詩等“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的民間文藝事項展開普查,出版了《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等系列叢書;實施了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的調查、認定和命名項目,于2007年6月認定、命名了166位“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包括民間故事家、民間歌師、民間說唱藝人;2010年以后,啟動實施了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把中國民協幾十年來匯集的中國近百年來的口頭文學普查記錄資料以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數字化存錄,一期工程錄人口頭文學資料8.878億字,為國家和民族保存了一份精彩而珍貴的人類記憶遺產。由此可見,“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涉及的范圍十分寬泛,既有物質遺產,也有非物質遺產。誠如向云駒先生所說:“這個工程契合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全球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在中國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是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開篇力作。”③
2003年,文化部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普查工作手冊》里,把民族民間文化分為16大類:1.民族語言;2.民間文學口頭文學;3.民間美術;4.民間音樂;5.民間舞蹈;6.戲曲;7.曲藝;8.民間雜技;9.民間手工技藝;10.生產商貿習俗;11.消費習俗;12.人生禮儀;13.歲時節令;14.民間信仰;15.民間知識;16.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在中國成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國之后,為與國際文件接軌,開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來代替“民族民間文化”或“民間文化”,并寫在相關的法定文件里。但在中國文聯、中國民協的話語體系里,依然使用“民間文化”“民間文化遺產”這些概念,“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至今還在實施中。
二、“民間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
與“民間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外來詞匯,源自英文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這一概念曾經被翻譯成“無形文化遺產”“民間傳統文化”“民間創作”“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9年11月通過了《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對“民間創作”的定義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筑術及其他藝術”。 O2001 年5月,首批19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正式公布。對“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后更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的定義和“民間創作”相同③。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公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正式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內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①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來看,“民間創作”和“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以至更名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內涵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啟動后不久,文化部也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2003年)。當時文化部、財政部制定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從2004年到2020年分三個階段實施。2004年,為了與國際接軌,文化部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第一次以國家文件的形式采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術語,同時放棄了以往慣用的“民間文化”,即民族民間文化。①
“民間文化遺產”不僅是“民間創作”,還包括“民間創作”的結晶,即物質文化遺產或有形的文化,如民間工藝品、民間建筑?!懊耖g文化遺產”重在“民間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在“非物質性”,都是活態文化遺產。我們平時強調的、要搶救的“民間文化遺產”,其主體部分即“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外延上看,“民間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交集,也有各自不被對方包括的內容,不能完全畫等號。其一,從創作主體上來看,“民間文化遺產”是中下層民眾創作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主體包括社會各個階層,要比“民間文化遺產”寬泛。比如,中國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昆曲、古琴藝術、中國剪紙、花兒、中國皮影戲,其中,中國剪紙、花兒、中國皮影戲屬于“民間文化”的范疇,昆曲、古琴藝術就不屬于。劉魁立先生有個生動的比喻,說北京的文化過去分成兩個部分,北京內城的文化是上層文化的代表,北京外城的文化即宣南文化是民間文化的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把中華文化精粹的東西,不管是屬于四九城(內城)里的,還是屬于宣南(外城)的,都打通了,壁壘沒有了。
其二,從涵蓋面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性”的,“無形的”,那“民間文化遺產”要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面寬得多,因為它還包括了“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部分“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在民間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至今“活在民間”的,比如還在民間使用的年畫、香包、剪紙紋樣、藍印花布、石磨。它可以包括“民俗文物”,但不能包括墓葬中出土的“文物”。
需要指出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中值得傳承、弘揚的那一部分,而不是所有的“非物質文化”;“民間文化遺產”也是“民間文化”的精華部分,而不是所有的“民間文化”。
當“非遺”廣受社會關注、方興未艾之時,近年來一系列新型的文藝形態如網絡文學、微短劇、動漫、音樂等異軍突起,成為人民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新大眾文藝”的出現,一方面是科技進步、人民大眾文化水平普遍提升的結果,同時又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提升人民大眾文化水平和審美水平?!靶麓蟊娢乃嚒迸c“民間文藝”雖然在創作主體上都有廣大的基層民眾,但與傳統的“民間文藝”不是一個概念,實際上就是“大眾文化”的新形態。
三、“民間文化遺產”的權利歸屬
民間文化是由廣大人民群眾創造并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文化,中國的“民間文化遺產”權利歸屬當屬于全體中國人民,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如何保障“民間文化遺產”的科學傳承、規范使用及轉化創新,是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的要求,是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爭奪國際話語權的要求,更是回應社會關切、解決權利糾紛的要求。為了保護“民間文化遺產”,幾十年來,有關部門一直在推動民間文藝立法工作。可民間文藝權利歸屬十分復雜,立法談何容易?
下面,筆者僅就民間文藝的知識產權問題,談幾點看法。
第一,如何保護民間文藝作品不受歪曲或者篡改?誰應該擁有署名權?
民間文藝具有民族性、集體性、地域性的特點,是千百年來一代代中國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一部民間文學作品會有眾多的版本,同一部作品會涉及傳承人、采錄人、整理人等多個主體,有的作品在采錄、整理時,整理者有時也會進行簡單的注釋,這就決定了署名問題的復雜性。有鑒于此,中國民協20世紀80年代在做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普查、搜集工作時,堅持忠實記錄的原則,要求采錄到的每一篇民間文學作品,不得加工過多、改頭換面,要附有講述者情況(姓名、性別、年齡、籍貫、職業、民族以及文化程度等),記錄整理者情況(姓名、性別、年齡、籍貫、職業、民族以及文化程度等)、搜集時間、流傳地區。除正文外,要對不常見的人名、地名、特殊事物、方言土語加以簡單的注釋,附在文后。2009年出版的90卷、1.2億字的“三套集成”省卷本和4000多卷、總字數逾40億的地縣卷本(內部出版)基本上遵循了這個原則。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作品的署名權,也降低了民間文學作品被歪曲、篡改的風險。由于各種原因,現在有的搜集整理沒有嚴格按照過去成功案例來做。2015年6月,筆者在甘肅省隴南市調研,得知在康縣、成縣、武都等地民間流傳著一部長篇敘事民歌《木籠歌》,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只在口頭傳唱,沒有文字記載。當地一位政協委員歷盡千辛萬苦,二去成縣,三到武都,八上對對山,走訪各類人員兩百多人次,搜集了失散在各地的歌詞四十多首,本著“去偽存真、去粕取精”的原則,在舊有的承傳歌詞與新搜集到歌詞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細致的修改和再創作”。有了這位政協委員的癡迷和執著,才有了裝訂成冊的近4萬字的《木籠歌》,其精神十分感人。遺憾的是,由于他的“修改”“再創作”,又使我們以至后人難以分辨出原來的《木籠歌》的模樣,不知道他刪去了哪些“偽”“粕”,更無法判斷這些“偽”“粕”包含了多少民俗事項和民間文化。
這還只是從學術研究和學術價值上發現的問題,從著作權上來看,是否允許這樣的作品以民間文學的名義備案并承認其著作權(或者叫改編創作權)?他拿出來的這個作品跟老百姓口頭傳唱的民間文學有相當大的不同,是否允許別人在采錄基礎上繼續行使署名權并給予保護?口述人應該得到什么權益?如何在保護民間文藝作品二次創作權的同時又保證原作品不受歪曲或者篡改?民間文學只要在保持基本面貌(核心母題、主要角色、主干情節)的前提下,可以改寫,但如何制止胡編濫造?
如何界定正當的改寫或者改編與歪曲或者篡改之間的界限?
第二,民間文藝權利主體并不是只有集體性,如何認定民間文藝的不同權利主體,如何解決由此產生的侵權糾紛問題?
集體性是民間文藝表達形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民間文藝往往是集體傳承和創造的結果。民間文學、民間工藝、民間說唱、民間小戲、民間舞蹈、民間儀式等民間文藝形式更是因民眾千首年來的傳承和創造而綿延至今。然而,正是這種“集體性”“共同性”,令人很難確認權利主體,由此使民間文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立法成為最大難點。
就表現形式而言,民間文藝可分為視覺表達(民間美術、手工藝)、行為表達(儀式、歌舞、競技)、聽覺表達(音樂、民間文學講述形式)、書寫表達(民間儀式經書、樂譜、戲譜、舞譜、藥書等),而這些不僅僅靠群體表達,更有個體的表演和創造摻雜其中。民間文藝正是因為有群體和個體兩種傳承方式才相得益彰、延綿不絕、傳承弘揚。僅僅把民間文藝籠統地看成集體創作而忽略了個體創造、創新在民間文藝傳承中的地位和權益顯然有失偏頗。
第三,“著作權”的提法是否適合民間文藝的“口傳性”“集體性”特點?如果是職務行為,當事人擁有多少權利?
“著作權”是用文字書寫下來且有明確署名的作品所擁有的權利,其保護對象只限于作家的文學作品,對其創作的保護。但民間文藝尤其是口頭文學,以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講述者、記錄者都沒有完整的權利,“著作權”不適合用在民間文藝領域。舉例來說,梁山伯祝英臺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最初的傳承地在哪里眾說紛紜,什么時候產生的這個故事也沒有定論,正因為如此,2006年國務院批準“梁祝傳說”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區,江蘇省宜興市,山東省濟寧市,河南省汝南縣作為聯合申報單位,都是重要傳承地,任何一個地方的傳承人都不能說自己擁有“著作權”?!傲鹤髡f”傳進貴州侗族地區后 (大約在清朝道光年間),深受侗族人民的喜愛。他們不光在故事里講,也在戲劇里演,在歌謠里唱,更按照侗族的風俗習慣進行了改編:梁祝二人上學,都是只身前往,沒有書童丫鬟的陪伴;梁山伯送別祝英臺,英臺贈送鞋襪給山伯;梁山伯到祝英臺家“訪友”,祝英臺“身穿羅緞,亮晶晶,金銀項圈閃閃亮”,完全是一個侗族少女的形象。是誰改變了梁祝傳說的細節?肯定是一代又一代的侗族百姓。誰擁有改編權?誰都無法擁有改編權。這就是民間文學(口頭文學)的特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不少在各級民間文藝家協會或文化單位工作的人員,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和實踐,成為專家。這部分專家在完成“職務工作”的時候,有時會有自己的“創作”“創新”,作為“職務行為”,他對自己的“成果”有多少權利?可否單獨拿出來擁有著作權或傳承權?這個事情也很復雜,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正在編纂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為例,某地《傳說卷》的主編肯定不能擁有著作權,因為總編纂是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書中每一篇傳說的講述者、搜集整理者也不擁有完整的著作權,因為這個傳說是很多人講述過的、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只有書中的《概述》部分,不但要介紹本卷傳說在本地的發展狀況、歷史傳承、地域風格,還要闡述其民俗文化、社會影響、重要研究成果與利用情況等,字數在一萬字左右,已經相當于一篇長篇論文,需要主編(作者)花費相當的精力去撰寫,是個人獨立的創
作,可以擁有“著作權”
第四,如何在法律層面上解決“民間文藝”跨國界問題?
具體的、個體/集體的創作者都是有著特定國籍的公民,民間文藝的初創時間卻可以追溯到歷史早期的某一族群,而這樣的族群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分化,甚至可能會分屬不同國家。以《瑪納斯》為例,該史詩是柯爾克孜族著名的英雄史詩,與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并稱中國“三大英雄史詩”,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F狀是:柯爾克孜族現今分別聚居于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同一部《瑪納斯》,在中、吉兩國分別傳承,如果進行著作權立法,就應該有所考慮。
第五,民間文藝立法,是為個人維權,還是為國家、民族維權?
民間文藝立法的終極目的是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讓中國的文化更繁榮,也就是說,民間文藝立法不僅是為個人維權,還應該為國家、民族維權。最好是既讓它繁榮發展,又不讓它被國外拿去隨意使用。就像1998年美國迪士尼公司制作的《花木蘭》動畫片,任意改編中國的民間文藝作品,掙了2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我們卻無一分收益。在缺乏法律保護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民間故事被歪曲篡改并廣為傳播,使不少外國觀眾在認知上產生偏差,我們卻無能為力。
近年來,知識產權案件糾紛涉及民間文藝的很多,如何確立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權利內容、權利歸屬、授權機制,民間文學作品著作權立法保護如何遵循合理、適度、有效的原則,都是需要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