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洪子誠先生的考證,“在(20世紀)50至70年代,說到現代中國的‘歷史’,指的大致是‘革命歷史’。而‘革命’,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①革命歷史劇的敘事范圍主要講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發展、壯大并最終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簡言之,革命歷史劇是指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歷史為敘事背景,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現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目標而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歷程,是“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文藝類別和影像載體。新時代以來,革命歷史劇通過守正創新、敘事交織和青春編織的創作思路,在競爭激烈的電視劇市場中突出重圍,獲得市場和觀眾的青睞,為革命歷史劇的高質量發展和弘揚革命精神提供了創編思路。
一、守正創新:革命歷史劇創作的發展之道
《光榮與夢想》《覺醒年代》《大決戰》《問蒼茫》《追風者》等革命歷史劇的熱播,獲得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成為弘揚革命精神的大眾文藝范本。該類型電視劇以堅持歷史真實和藝術手法相融合,通過再現革命歷史事實、多維揭示革命故事意涵、善用喜劇元素、細致描摹革命生活場景等實現了革命歷史劇創作上的守正創新。
(一)尊重歷史事實,多維揭示革命故事意涵
革命歷史劇作為再現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人與中國人民奮斗歷程的影像載體,天然具有紅色文化基因,這就表明革命歷史劇無論怎樣革新求變,都要始終秉持著尊重歷史真實、堅守紅色底蘊的創作要求。近年來,熱播的革命歷史劇對于歷史事實的再現和革命故事的解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對革命歷史遺存和紀念場所的復現式呈現。電視劇《覺醒年代》中,北大紅樓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重要陣地,是劇中共產黨員活動的主要場所。現實中的北大紅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顯然不適合實景拍攝。為了使觀眾沉浸式體驗革命先輩革命經歷的觀劇效果,劇組在橫店按1:1.2的比例搭建了北大紅樓作為拍攝取景地,盡可能復原了紅樓的原貌,呈現了擬真的歷史場景。青年毛澤東時任北大圖書館管理員,在紅樓與李大釗暢談民主科學、李大釗給毛澤東講解馬克思主義宣言等,因場景的逼真,使觀眾在觀劇時有一種置身歷史現場的空間體驗感。不僅是北大紅樓,《新青年》編輯部的劍桿胡同,也是直接搭建的外景,為了達到理想效果,劇組還進行了貼磚等工序,以及從河北運干土到橫店“前門大街”營造一百多年前老北京塵土飛揚的真實狀態等,可以說,《覺醒年代》在革命遺跡的呈現上盡量做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表達的融合。
其次,善于揭示革命進程的故事主線和隱喻。革命歷史劇作為呈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光輝歷程的影像載體,要求劇作者必然要展現全面的歷史事實基礎、注重革命故事情節和細節的刻畫,使觀眾在愉快的觀劇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電視劇《中流擊水》以“紅船精神”為文化引領,講述五四運動到井岡山會師十年間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嘉興南湖紅船作為敘事意象貫穿全劇。該劇以中國共產黨早期核心成員為敘述主角,劇情的鋪陳也全部圍繞“紅船精神”進行,紅船儼然已成為一種精神象征。在劇情細節刻畫上,劇中鞋子的鏡頭語言可謂巧妙,青年毛澤東趕火車時跑丟了一只鞋,他果斷脫下另一只鞋赤腳跑上火車,火車上不合腳的鞋子引發的關于鞋子穿在自己腳上才知合不合腳的討論,李大釗關于布鞋、洋鞋的闡釋等,隱喻了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用實踐檢驗真理的精神本質。正是通過這些革命故事情節的全景式描述、細致入微的劇情刻畫,讓觀眾觀影后能夠引發更多更深刻、更生動的思考。
(二)善用喜劇元素,細致描摹革命生活場景伴隨時代主題、受眾需求、電視劇市場等因素的變化,革命歷史題材劇也緊跟時代步伐,在喜劇元素運用、革命生活場景呈現、可看性與通俗性的創新表達等方面進行了變革,創作出了更能滿足觀眾對歷史多義性的期許與想象,幫助他們更好地探尋歷史、總結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黨史觀。首先,對喜劇元素的轉化運用。革命歷史劇作為歷史正劇,嚴肅、恢宏、莊重是大眾對傳統革命歷史劇創作風格的原初印象。隨著現代審美需求的變化,過去革命歷史劇的創作手法顯然無法滿足當代年輕觀眾的文化審美需要。因此,革命歷史劇采用對喜劇元素的恰當轉化運用,增強了劇作的松弛感。如《覺醒年代》中魯迅一手叉腰一手扶著“不干了”的抗議牌子站在教育部門口做無言的示威,使得書上的人物變得更加立體,讓觀眾觀看后不禁莞爾;再如劇中蔡元培可謂是搞笑擔當,其中有一幕,張勛的辮子軍退出北京,蔡元培欣喜萬分,然后高興地在家邊洗腳邊唱紹興戲,還“鏘鏘鏘”自己給自己伴奏,被前來拜訪的老朋友汪大燮撞個正著,汪指著洗腳盆挪揄他“你的為人師表有礙觀瞻啊。”蔡元培立刻深鞠一躬,“實在對不住,慚愧慚愧”,一邊說一邊藏好洗腳盆,劇中不乏類似喜劇片段。這些喜劇元素的運用,既展現了劇中人物樂觀豁達的個性,也緩解了觀眾看劇時的緊張心理。而這些喜劇元素在讓觀眾捧腹的同時,也讓觀眾發出“笑著笑著就哭了”的感嘆,讓觀演者能夠深切體會如今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
其次,注重革命生活場景的細致描摹。革命歷史劇中較為常見的場景通常是革命者開展革命工作的場所,是革命者成長和革命精神誕生的重要場域。然而,革命者畢竟不是革命的機器,也需要具體的生活場景來襯托其“人”的特性。在電視劇《問蒼茫》中,大量生活化的場景的細致描摹和呈現,為人物形象塑造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該劇中多次出現毛澤東帶娃的生活場面,甚至還發出了“這帶孩子,一點不比干革命容易”的感慨,這讓青年毛澤東的形象多了幾分親切感,也多次出現楊開慧和毛澤東在家吃飯、閑聊等生活化的場景,這也讓偉人形象更加親切、立體、有血有肉。對生活化場景的細致描摹,使得革命者們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讓故事場景更加合情合理。
新時代以來,革命歷史劇在保持劇集主題嚴肅、歷史真實的紅色文化底蘊的前提下,積極創新形式表達,通過對喜劇元素的巧妙運用和生活場景的細致描摹等手段,在可看性、通俗性等方面下功夫,創作出了一批收視和口碑雙高的優秀作品。這些電視劇既具有歷史正劇的思想深度,又符合新時代大眾的審美精神文化需要,帶領觀眾在觀劇的過程中重溫革命歷史,接受精神洗禮,真正彰顯了革命歷史劇的現實價值。
二、敘事交織: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交相輝映
宏大敘事是指“以其宏大的建制表現宏大的歷史、現實內容,由此給定歷史與現實存在的形式和內在意義,是一種追求完整性和目的性的現代性敘述方式。”②因此,宏大敘事自然是關于國家主流文化、歷史事件、民族特征等方面的內容。革命歷史劇的宏大敘事能讓觀眾通過影像深人把握革命前途,領悟革命先烈為如今幸福安穩的生活做出的偉大犧牲。近年來的革命歷史劇在確保劇作主題方向的宏大敘事外,在具體呈現上還突出個體敘事,強調個體的經歷、情感等元素的重要性,呈現出革命主題與人的主題相融合的狀態,以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交織的形式講述革命故事。
(一)以宏大敘事詮釋國家邏輯
革命歷史劇通過宏大敘事這一方式,將全劇的思想宗旨、故事主人公的行動目標定為“國家邏輯”并加以詮釋。“國家邏輯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積淀的強大文化基因。中華民族雖飽經磨難,歷經滄桑,卻在跌宕起伏中薪火相傳,綿延五千年而不斷的燦爛文明源于維護國家統一、忠貞報國、抵御侵略、情系炎黃、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愛好和平的國家精神。”③從根本上來說,國家邏輯就是一種維護和捍衛國家利益的政治立場和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最普遍、最基本、最樸素的一種精神旨歸和家國情懷。近年來的革命歷史劇正是將這種內蘊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的國家邏輯通過宏大敘事的影視表達,深刻揭示和喚起人民群眾對國家的依存關系和認同感、歸屬感,彰顯出與國家、民族、人民緊密相連的影像藝術。
近年來的革命歷史劇,在劇作呈現上將歷史真實與藝術呈現結合起來,將救國為民的革命主題內蘊進主角的行動和思想中,使故事邏輯更加合理、故事節奏更加嚴謹、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進一步明晰了劇集創作的國家主線。電視劇《問蒼茫》豆瓣評分9分,可見其在觀眾心中的分量和質量均是上乘之作。該劇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獻禮劇,以真實歷史為故事藍本,通過影像藝術手法,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段風云變幻的恢宏歷史,以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思想覺醒者的人生經歷以及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等革命青年上下求索的曲折人生為故事線,將群像式人物塑造嵌入覺醒年代的整體社會風貌、波瀾壯闊的變動局面。
作為主旋律歷史正劇,革命歷史劇具有非常明顯的國家屬性,在敘事主旨和主題內涵方面始終與黨和國家的方針要求保持一致,通過對黨的革命歷史進行影像化呈現,積極回應現代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問題和文化建設問題,促進革命歷史劇以宏大的敘事方式讓現代人們對國家邏輯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二)個體敘事融匯于宏大敘事
革命歷史劇在以宏大敘事詮釋國家邏輯的同時,也注重將個體敘事與宏大敘事相融通。革命歷史劇作為呈現革命年代革命前輩奮斗事跡的影像表達,過去革命歷史劇注重故事的恢宏、沉郁的敘事基調,對故事人物采取簡單的二元對立式書寫,人物形象被簡單歸類為“偉光正”和“假惡丑”兩類,個體完全服從于故事宏大的主題要求。近年來,革命歷史劇在劇作呈現上,更加注重個體生命經歷的呈現,對故事主人公的書寫從過去的高大全式英雄轉變為如今的從平凡個體到革命英雄的成長經歷的呈現。電視劇《問蒼茫》作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的劇集,講述了1921年至1927年間青年毛澤東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坎坷經歷,采用多線敘事的形式,呈現了偉人從平凡到偉大的成長歷程。可以說,對青年毛澤東的生活和情感均進行了細致的描摹,成為我們可感知有血有肉的偉人。隨著故事情節的持續推進,陳獨秀、李大釗、楊開慧、孫中山、周恩來、宋慶齡等歷史人物悉數登場,且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線,使得每個人的行動都具有了邏輯合理性。該劇成功實現了將個體敘事融匯于宏大敘事中,并呈現出個體的多元、復雜的特點,從而使故事更具說服力、吸引力。“《問蒼茫》以更立體、生動的敘事呈現偉人的成長過程,用符合年輕觀眾審美需求的表達探討個體與國家、青年與時代的關系,將宏大厚重的主題內化為人物角色的成長與信仰,完成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中的又一次‘人’‘史’‘詩’皆在”④。特別是對青年毛澤東的人物塑造成功獲贊,后人都知曉毛澤東是一代偉人,但身處1921年至1927年間的青年毛澤東依然是在革命道路上坎坷前進的求索者,是他百折不撓的決心和堅定不移的革命信仰,使他最后成長為一位領袖、偉人。
近年來革命歷史劇將個體敘事融匯于宏大敘事的另一特點是注重主要人物成長故事的呈現,注重挖掘個體的縱深敘事容量,以平民化視角完成對故事主角的形象塑造,他們沒有主角光環,他們的成長史、奮斗史,構成了革命歷史劇的主要故事形態和內容。電視劇《追風者》中,故事的主線是小鎮青年魏若來在上海工作期間目睹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后,找到了正確的人生路,即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該劇中,魏若來憑借聰明才智獲得師長賞識,但卻因出生地因素遭遇各種難題,他也有面臨著交不起房租的窘迫、被同事欺負的憋悶、獲得一點成績后的竊喜等小情緒…他不是一個傳統敘事中的“偉光正”式主角,倒像當今社會的職場打工人,因此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該劇之所以能打動人,原因在于采取了平民化視角和個體化敘事,并將個體敘事融通于宏大敘事基調中,“既在整體布局上勾勒出宏闊的歷史畫卷,又在細微處筆觸做到細膩考究,《追風者》在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基礎上,展開對于小人物成長史的生動講述在波折動蕩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的命運都無法與大時代脫離。《追風者》以扎實劇作反映出一個歷史時期廣闊復雜的社會面貌,從小人物著手,并落筆于大時代”③。個體的成長與當時動蕩的時代環境緊密相關,革命歷史劇將個體敘事與宏大敘事進行融匯、交織,強化了劇集的敘事張力,形成了一個邏輯嚴謹、情節完整的故事結構,生動體現了革命歷史劇的歷史厚度、文化深度、人文高度。
總體來說,個體敘事是革命歷史劇宏大敘事基調的有力補充,使革命歷史劇在具有國家邏輯的基礎上更具人情味、更有生命力。創作者巧妙地將個人故事與國家形象建構進行融合,將個體敘事融匯于宏大敘事,完成了個人化故事與國家形象書寫的聯結,突出了革命歷史劇的人性、人情特質,使革命歷史劇更具吸引和征服觀眾的特質。
三、青春編碼:革命歷史與青春書寫“縫合”呈現
透視近年來的“破圈”革命歷史劇,之所以深受廣大年輕觀眾喜愛,重視青春編碼創作手法是其又一取勝法寶。“青春編碼不僅意味著演員外表的年輕靚麗,英雄形象的青春化書寫以及青春片、偶像劇的類型要素,更意味著以青春為中介,縫合宏大敘事與個體認同之間的罅隙,從而增強主流敘事的感召力。”在保證劇作思想高度的前提下,以青春編碼書寫革命歷史,通過青年形象塑造、青春主題呈現、青春藝術表現等形式,讓革命歷史劇一改過去悲愴、沉郁的風格,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增強了現實感染力和集體感召力。
(一)以青年革命人物故事呈現青春奮斗與理想信念
以青年革命人物的革命事跡作為敘事要點,對于弘揚革命精神、傳播紅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近年來播放媒介的變更以及觀眾審美精神文化需求的轉變,革命歷史劇在革命人物塑造上,聚焦故事主要人物青年形象特質,并啟用青年實力偶像明星擔綱領銜主演,將激活歷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作為創作自標,選取青年革命人物故事來呈現青春奮斗與理想信念主題,在情感上尋覓年輕觀影群體的共鳴。
首先,將青年革命者的光輝事跡作為核心書寫策略。電視劇《問蒼茫》一經播出就廣受關注,關鍵密鑰之一就是以青年視角為切入點,全景式呈現青年毛澤東與其他革命先輩的艱苦創業史。該劇從歷史事實出發,展現了青年時期革命先輩不顧個人安危投身于革命運動,用實際行動積極喚醒工人、農民要勇于斗爭、敢于斗爭、力爭主權的思想啟蒙過程。在該劇中,青年毛澤東以及其他革命青年在遭遇挫折和困境時,毫不猶豫地選擇將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深入了解世情、國情和民情,并在正確面對挫折和不斷試錯糾錯中總結經驗教訓,指導革命實踐。特別是毛澤東在工作上遇到瓶頸時,就會到人民群眾中去尋找解決辦法,一個人拎著馬燈行走在漆黑或黎明時分的田間地頭,背影孤單但腳步堅定,正是這一次次的行走調查,他寫下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喚醒民眾和影響青年的重要著作,讓青年觀眾觀影后對毛澤東的青春革命事跡和至理箴言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其次,注重對青年革命者理想信念的生動詮釋。革命歷史劇是關于革命者為了革命理想拋頭顱、灑熱血的影像書寫,革命道路上青年占據著主體位置,以五四運動為序幕,以中國共產黨成立為開篇,以革命歷程為書寫主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結局,革命歷史劇為我們呈現了青年革命者們的奮斗軌跡,是一曲關于青春奮斗與理想信念的凱歌。這一時期,革命先輩們正處于風華正茂的年紀,對其人物形象予以青春化塑造,更能引起當代觀眾的情感共鳴。“事實上,中國近代革命史正是由青年人書寫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平均年齡為28歲,他們是洋溢著革命熱情的青年人,也是飽含著家國情懷的革命者。”③電視劇《追風者》中,牛春苗雖是劇情過半了才出場,卻被網友稱為一出場就是“王炸”,這是一個勇敢且熱烈的青春形象,扎著紅頭繩、戴著銀項圈,旺盛的生命力,有勇有謀的行動力,讓人驚呼她是“黨的女兒”,仿佛從課本里走出來的一樣。在劇中,她也始終明目張膽地宣傳著紅軍精神,也是她點燃了主人公魏若來心中的紅色火苗,并最終投身革命偉業。
革命歷史劇通過青春化的形象塑造對革命青年的青春奮斗故事和革命信念進行了鮮活闡釋,使得革命先輩們以更加青春、生動的形象進入當代觀眾視野,青年演員飾演的青年革命者,為“領袖人物形象增添了令人熱血沸騰的活力與激情”③,并與觀眾產生強烈的歷史共情,為當代觀眾了解革命人物、解讀革命歷史提供了新的影像文本。
(二)以主流價值為本位融合青年精神話語表達
優質的革命歷史劇不僅能傳播好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還能喚起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發觀眾的革命記憶與情感共振。革命歷史劇作為主旋律電視劇的重要分支,對主流價值的堅守有其不言而喻的職責。近年來的革命歷史劇以主流價值為本位,對青年形象的成功塑造彰顯出一種強有力的青年力量,使得革命歷史劇整體呈現出一種符合青春氣質的話語表達。
在《問蒼茫》的第29集中,得知李大釗犧牲的消息后,毛澤東在夢中再度與他重逢,在白雪的原野上,青年毛澤東、季大釗、陳獨秀三人駕駛馬車奔馳,駕駛人是陳獨秀,李大釗提醒他小心,毛澤東站在馬車上,目光深遠當時李大釗已遇害,這里是一個隱喻鏡頭。三人高聲朗誦李大釗的《青春》,“吾愿吾愛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這三人,仿佛是拯救中國的領導者,而后獨留青年毛澤東在風雪中前行,仿佛是一出關于青春的寄語,“雖千萬人,吾往矣。”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一川認為,電視劇《問蒼茫》標題“這三個字本身就包蘊有至少三重深意:一是逼真再現百年前青年毛澤東舍生忘死鬧革命的蒼茫歲月;二是契合當代觀眾重新追憶青年毛澤東的蒼茫歲月的好奇心;三是從‘兩個結合’高度重新品評青年毛澤東革命道路探索及其實踐留給當代的歷史遺產。”③
革命歷史劇頻出精品,青春編碼功不可沒。通過青春表達,實現了革命歷史與青春書寫的勾連互動,“青春編碼的新階段,其突出特點在于青春之于史實和作品的內生性,通過人物形象傳達的朝氣蓬勃時代精神與國家形象”@。革命歷史劇的青春編碼策略,使得其感召力來自劇作本身,是一個個青春的生命、一樁樁青春的史實,建構起了當代觀眾的革命記憶,從而實現了理想信念和青年精神的融合表達。
四、結語
新時代以來,革命歷史劇佳作頻出,是影視工作者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精心創作電視劇高質量劇集的實踐成果,做到了既充分尊重歷史事實又符合時代之需,還考量了革命歷史敘述表達的嚴謹莊重要求。尤其是近年來的重大革命歷史劇以守正創新、敘事交織、青春編碼的創作成功密碼,創作了不少深受人民喜愛的精品劇。這些革命歷史劇遵循著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賡續紅色基因、展現時代價值的初衷,通過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的交織呈現,以青春化的表達拓展了革命故事主題和內涵,實現了革命歷史與青春書寫勾連互動,激發了觀眾的革命記憶,契合了當下觀影群體的情感結構,為后續打造更多高品質革命歷史劇、推動中國電視劇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經驗和創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