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的爭議

2025-08-27 00:00:00朱美祿
藝術評鑒 2025年2期

謝朓,字玄暉,出身于門閥陳郡謝氏,是南朝蕭齊時期著名詩人。因曾官宣城太守,后世又被尊為“謝宣城”。謝朓與詩人謝靈運同宗,謝靈運為族叔且年長,因此被稱為“大謝”,謝跳則被稱為“小謝”。“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①在南朝劉宋時期致力于寫作山水詩的,正是謝靈運。謝靈運的山水詩還帶有玄言的尾巴,稍晚的謝朓卻能從尋常山水景致中發(fā)現(xiàn)美感,建構清新明麗的意象,擺脫了玄言的影響,讓人感覺既陌生又親切,以至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杜甫認為“謝跳每篇堪諷誦”。山水入詩,豐富了中國詩歌的題材,擴大了詩歌的表現(xiàn)領域,也塑造了中國人對自然的審美感知,而謝靈運、謝朓與有功焉。

謝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帳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xiāng),誰能髯不變?”詩題中的“京邑”,是指南朝齊代都城建康。這首詩寫景抒情相結合,將離別之際對都城最后凝望之所見呈現(xiàn)為清新明麗的意象,同時抒發(fā)了去國離鄉(xiāng)的不舍之情。這首詩負雖有盛名,但也爭議不斷。綜合歷代詩評家的觀點,其爭議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上的爭議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有很強的紀實性,品味其詩題,可以看出作者登山的時間是傍晚,所望對象是京邑,但是作者立足于哪里“還望”京邑,則存在地理上的爭議。

南宋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說:“玄暉在宣城,因登三山,遂有‘澄江靜如練’之句。”在葛立方看來,《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謝朓是立足于宣城“三山”“還望京邑”而創(chuàng)作的,立足點在宣城,創(chuàng)作地點也是在宣城。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也說:“謝宣城詩‘澄江凈如練’,宣城去江百余里,縣治左右無江。”在這則詩話中,袁枚的本意是用謝朓“澄江凈如練”作為論據(jù),來證明“詩家使事,不可太泥”的觀點。觀點雖然正確,但是斷言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創(chuàng)作于宣城,袁枚并沒有提供充分的證據(jù)。當然,時至今日,也有人持這種觀點,認為這首詩“寫詩人出任宣城太守,在春天傍晚登山眺望,觸發(fā)了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②這種說法,明顯繼承了該詩創(chuàng)作于宣城說的余緒。

主張《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創(chuàng)作于宣城,作者在宣城“三山”“還望京邑”,與該詩本身的編碼方式有很大關系。“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這兩句詩分別用了建安詩人王粲與晉代詩人潘岳的典故。王粲因李催、郭汜之難逃離長安避亂于荊州,創(chuàng)作了《七哀詩三首》,其一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兩句。王粲的籍貫是山陽郡高平縣,但他出生并成長于長安,有理由認定長安便是他的故鄉(xiāng)。這兩句詩表明王粲逃難離別之際,心中充滿了對故鄉(xiāng)長安的不舍之情。潘岳官河陽令時創(chuàng)作了《河陽縣作詩二首》,其二中有“引領望京室,南路在伐柯”之句。潘岳官河陽,謝朓官宣城,謝朓化用了潘岳詩句,抒發(fā)了相似的情感,由于潘岳詩創(chuàng)作于河陽,便很容易讓人類比聯(lián)想到謝朓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宣城。化用典故的編碼方式,在使得詩歌典雅含蓄、余味曲包的同時,也容易導致闡釋的混亂,謝朓這首詩就是如此。其實,謝朓這首詩更接近于王粲對長安的回望,詩題中的“還望京邑”就表明了他是在離開京城建康途中因回望有感而發(fā)的。且不說宣城附近有無“三山”,就算有的話,立足于宣城三山望京邑,為什么要加上一個“還”字呢?這豈不是面向與愿望相反嗎?于情于理,這都不能成立。

蕭齊王朝定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是因為中古時期曾有六個王朝定都于此,蕭齊乃是其一。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題中的“京邑”,就是指齊代的都城建康。

所謂“三山”,則是作者還望京邑的立足點所在。“三山”在哪里呢?劉宋時期山謙之在《丹陽記》中說:“江寧縣北十二里,濱江有三山相接,即名為三山。”南宋理宗年間的《景定建康志》也說:“其山積石森郁,濱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陸游沿江入蜀,將所見所聞記錄在《入蜀記》中,他說:“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余里。”江寧、建康與金陵這些能指符號,其所指就是今天的南京市,以上方志與游記都表明了三山就在離南京不遠的長江邊上。

除此之外,古代詩文也可以提供相應的佐證。鮑照有《還都至三山望石頭城詩》,李白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詩,石頭城和金陵也是指今天的南京市。鮑照、季白的立足點與謝跳相同,所望的對象與方向也相同,只是謝朓被外放,要離開京都建康赴宣城,所以用了“還望”一詞。只有在這個意義上用“還望”才算恰當,而在宣城“還望”京邑則有悖情理。石頭城與金陵既然可望,便意味著“三山”不遠。李白還在《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中說:“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在金陵鳳凰臺上極目遠眺,能看到“三山”高聳天外,這也是“三山”不遠的佐證。羅貫中《三國演義》敘述晉滅吳之戰(zhàn),王濬樓船攻克牛渚之后,繼續(xù)揮師東下,“過三山”,直取石頭城。這些證據(jù)都表明三山就在今天南京市左近,而不在宣城。葛立方和袁枚沒有進行實地考察,所以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需要補充的是,《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創(chuàng)作于蕭齊明帝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謝跳出為宣城太守之時。這次出守途中,謝朓還作了一首題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的五言古詩。把這些詩題及內容聯(lián)系起來看,作者去宣城所經的路途便很清楚了。作者在去宣城的路上還望京邑,不等于在宣城還望京邑;詩歌創(chuàng)作于去宣城的路上,不等于在宣城治所所作,兩者屬地有明顯的不同,切不可混淆。

二、文本與義理上的爭議

需要指出的是,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中“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自古以來都被視為名句,但是“澄江靜如練”的表述,在文本與義理上卻存在很大的爭議。

在梁代蕭統(tǒng)編的《昭明文選》中,作“澄江靜如練”;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作“澄江靜如練”;在以清代藏書家吳騫“拜經樓”正本為底本,由曹融南校注、中華書局出版的《謝朓集校注》中,也作“澄江靜如練”。而李白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一詩中道:“金陵夜寂涼風發(fā),獨上高樓望吳越。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由“解道澄江凈如練”一句,可以見出李白所謂的“凈”字與《昭明文選》中的“靜”字迥然不同。李白如此表述,其依據(jù)何在已不可考,但這一改動影響很大,以致后來的文本有“澄江靜如練”與“澄江凈如練”兩說,在某種意義上看可謂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文本。

明代謝榛,字茂秦,號四溟山人,明顯繼承了李白“凈如練”之說。謝榛不但欲將“靜”字坐實為“凈”,還試圖對“澄江凈如練”一句進行篡改。據(jù)王世貞(字元美)《藝苑卮言》記載,謝榛認為“‘澄江凈如練’,‘澄’‘凈’二字意重,欲改為“秋江凈如練。”對于這樣的篡改,王世貞表示不以為然,“蓋江澄乃凈耳。”謝榛與王世貞都屬于明代“后七子”中的成員,謝榛這則言論見于王世貞《藝苑卮言》中,當是他們論詩話語的記錄,其真實性應該沒有問題。很明顯,謝榛是認同“澄江凈如練”這種表述的,在他看來“澄”“凈”二字存在同義重復的弊病,于是萌發(fā)了改詩的沖動。王世貞也認為“靜”應當為“凈”字,不過他對謝榛的篡改不以為然,認為“江澄乃凈耳”。也就是說,王世貞認為“澄”“凈”二字之間有一種內在的因果聯(lián)系一長江因為“澄”才顯得“凈”,所以“澄江”不能改為“秋江”。

清人毛先舒對謝榛和王世貞的說法都不認同。

他在《詩辨坻》卷二中說,先呈現(xiàn)了謝榛與王世貞的觀點,“茂秦謂‘澄江凈如練’,澄、凈二字意重,欲改為‘秋江凈如練’。元美駁之,以為‘江澄乃凈’。”接著毛先舒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余謂二君論俱不然。”具體說來,盡管毛先舒承認“澄”與“凈”意思確實有重復之處,但又指出“古詩名手多不忌此處”。毛先舒列舉了許多例子,以證明古詩名家為渾樸計,對犯重這類癬疥之疾并不在意。而謝榛的錯誤,則在于“欲以唐法繩古詩”,忽視了審美趣味和藝術標準的社會歷史性。正因為“眺矚之間,景候適揍,語俊調圓”,所以使得“澄江凈如練”成為名句。假如按照謝榛的修改,易“澄”為“秋”,則“與通章春景抵悟,已頓成流薄。”須知《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中有“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之句,明確無誤地表明當時節(jié)候是春天,把“澄江”改為“秋江”,便造成了節(jié)候矛盾。為了強調自己的觀點,毛先舒又在《詩辨坻》卷三中繼續(xù)說,謝榛欲將“澄江凈如練”中的“澄江”改為“秋江”,“坐不解古法耳”。除了對謝榛的批評外,毛先舒對王世貞的解釋也不以為然,“元美曲解,亦落言筌,失作者之妙矣。”至于王世貞如何“失作者之妙”,毛先舒并沒有說明,只能付之闕疑。

到底是用“靜”好,還是用“凈”好?假如只著眼于“澄江凈如練”一句,用“凈”是可行的;假如聯(lián)系上句“余霞散成綺”,用“靜”字明顯更好。這兩個句子意境都很宏大,但“余霞散成綺”具有動態(tài)美,“澄江靜如練”具有靜態(tài)美,兩句并置在一起有力地凸顯了美的多樣性,使得詩歌搖曳多姿。針對謝榛將“靜”坐實為“凈”字產生的前后抵悟,朱東潤曾說:“茂秦之論,著力處盡在一字一句之間,較之宋人,所見尤小。”“大抵茂秦之論,其細碎可笑,有句無章者類此。”③清代陳祚明在《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十中,對《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作過評點,針對謝榛的意見也有批評。他說:“‘澄江如練’,洵稱名句。茂秦謂‘澄’字與‘靜’字意疊,非也。‘澄’是江之形,‘靜’是江之性,唯‘澄’故‘靜’。不加‘澄’字,何見其‘靜’乎?”陳祚明說“‘澄’是江之形”未必正確,但是他認為“澄”與“靜”不矛盾,且互相呼應,則是可取的。

清代王士則對謝榛刻薄嘲諷道:“楓落吳江妙人神,思君流水是天真。何因點竄澄江練,笑殺談詩謝茂秦。”“楓落吳江冷”,是初唐詩人崔信明的一句殘詩,這句詩在當時曾被廣為傳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鄭世翼與崔信明遇于江中,謂曰:“聞君有‘楓落吳江冷’之句,仍愿見其余。”崔信明欣然出示詩稿,鄭世翼覽卷未終,認為“所見不逮所聞”,于是“投卷于水中,引舟而去。”宋祁、歐陽修編的《新唐書》、張岱著的《夜航船》,都記載了這個故事。“楓落吳江冷”,道出了節(jié)候變化中的自然對人身心感受的影響,允稱佳句。金代劉勛曾說:“楓落吳江真好句,不須多示鄭參軍。”“思君如流水”一句,出自徐干的《室思》詩:“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這句詩因其自然意旨,受到歷代詩論家的好評。鐘嶸在《詩品序》中說:“吟詠性情,亦何貴于用事?”在他所舉的直抒胸臆、吟詠性情的例子中,就有“思君如流水”一句。至于這句詩好在哪里,鐘嶸指出“既是即目”,也就是說直書所見,無所依傍。鐘嶸由具體的例子進一步概括總結道:“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朱弁《風月堂詩話》所推舉的“詩人勝語”中,也有“思君如流水”一句,朱弁稱贊這一句“得于自然,非資博古”,又說其妙在“一時所見,發(fā)于言詞,不必出于經史”。在王士稹看來,能夠與這兩句鼎足而立的“澄江靜如練”,卻被謝榛篡改得面目全非,所以他對謝榛表達了辛辣的嘲諷與極度的輕蔑。

關于謝跳這句詩的爭論,至今并未完全消歇。現(xiàn)代學者葛曉音也指出,“其實,如果沒有謝榛的篡改,這‘澄’字的好處還真容易被人忽視。”④這話聽起來別有意味,既然“澄”字有大好處存焉,那么謝榛改為“秋”字,便無異于點金成鐵,其唯一的意義就在于讓人認識到失去的黃金有價值而已。

三、優(yōu)劣上的爭議

清人沈德潛在《說詩啐語》中稱贊謝朓既“以靈心妙悟,覺筆墨之中”,又在“筆墨之外,別有一段深情妙理”,所以“謝玄暉獨有一代”。田雯在《古歡堂集》卷十七中說,謝朓含英咀華,在創(chuàng)作上“一字百煉而出”,“齊之作者,公居其冠。”劉熙載在《藝概》中也推崇道:“謝玄暉詩以情韻勝”,“語語皆自然流出,同時亦未有其比。”這些論述充分肯定了謝跳是蕭齊時代詩人中的巨擘,有齊一代無出其右者。盡管如此,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特別是“澄江靜如練”一句,還存在著優(yōu)劣上的爭議。

贊美者自是有之。李白說:“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李商隱說:“正是澄江如練處,玄暉應喜見詩人。”元人黃玠也說:“能詩忽憶謝玄暉,解道澄江凈如練。”這些評價,一方面肯定了謝朓能詩,深受后人景仰;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澄江靜如練”一句寫得好,堪稱千古佳句。至于好在哪里,這些詩句都沒有展開說明。

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說“詩人首二謝”,這無疑是對謝靈運與謝朓無以復加的推崇。對謝靈運“池塘生春草”、謝朓“澄江靜如練”之句,他評價道:“二公妙處,蓋在于鼻無堊,目無膜爾。鼻無堊,斤將曷運?目無膜,箆將曷施?所謂渾然天成,天球不琢者軟?”葛立方肯定了謝靈運和謝朓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指出他們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和“澄江靜如練”很出色,所以一切救弊藥石都顯得多余;至于出色的原因,就在于清新自然、不假雕琢、渾然天成。毛先舒在《詩辨坻》卷二中列舉了大量“古來流傳俊句獲賞知音者”,其中就有謝朓的“澄江靜如練”,這句詩因為“驚挺清新,金玉其響,味其片言,可以入悟”,所以成為佳句。品味毛先舒的論述,包含了清新有力、音韻優(yōu)美、富有啟發(fā)性三層意思。

羅大經在《鶴林玉露》“拙句”條中指出,詩往往以巧進,以拙成。“作詩惟拙句最難”,詩至于“拙”的境界,“則渾然天成,工巧不足言矣。”羅大經崇“拙”,列舉了許多古人“拙句”,其中就包括有謝朓的“澄江靜如練”。那么拙句何以是好句呢?“杜陵云:‘用拙存吾道’,夫拙之所在,道之所存也,詩文獨外是乎?”羅大經所謂的“拙”,不是拙劣與低級,而是本色與樸素,是匠心獨運而不事雕琢,是繁華落盡見真淳。在羅大經看來,“澄江靜如練”一句,可謂“石蘊玉而山輝”,是以“拙”取勝的典范,并指出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值得重視與推廣。

南宋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將詩分為“專以言志”與“專以詠物”兩類,并進一步指出,言志當是詩人的“本意”,詠物不過是詩人之“余事”。得詩人本意專以言志的詩人,雖“不期于詠物,而詠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復及。”因為“其情真,其味長,其氣勝”,他們的作品“視《三百篇》幾于無愧”。晉宋期間詩風發(fā)生了變化,詩人專意詠物之后,“雕鐫刻鏤之工日以增,而詩人之本旨掃地盡矣。”張戒列舉了許多詠物詩句,其中就有謝朓的“澄江靜如練”一句。張戒指出將這一句放在整篇當中,“稍免雕鐫,粗足意味”,所以只能勉強算是佳句。與“專以言志”的古人比較起來,其分量不過是“九牛一毛”,因為句中缺乏意味,“譬之山無煙云,春無草樹,豈復可觀?”在張戒看來,詩可以分為“言志”和“詠物”兩類,中國詩歌由“言志”向“詠物”的轉變,詩人放棄了對內在情志的抒發(fā),而致力于對外在物象的描摹,這并非詩的發(fā)展,而是詩步入歧途的表征。在他的評論視野中,謝朓“澄江靜如練”一句,置于《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中雖說也算自然,但是與古代“專以言志”的詩作比較起來便顯得無足輕重。張戒對謝跳“澄江靜如練”一句予以了有限肯定,但認為這一句救不了整首詩因詠物“雕鐫刻鏤”帶來的弊病。

黃徹說:“劉昭禹云:五言如四十個賢人,著一個屠酷不得。覓句若掘得玉匣子,有底有蓋,但精心必獲其寶。”這里明顯有對詩歌整體美的追求。黃徹比較了一些名篇中佳句的優(yōu)劣,其中涉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認為“‘余霞散成綺’,不及‘澄江靜如練’”。這不怪作者不精心,只因為“似此知全其寶者,未易多得。”假如說張戒是把“澄江靜如練”與古人言志詩相比較的話,那么黃徹就是把“澄江靜如練”與同一詩中“余霞散成綺”一句進行比較,認為兩句之間也有優(yōu)劣之分,前者較后者勝出。黃徹以此得出結論,要求整首詩句句都優(yōu)美實在太難了,而句與句、字與字之間的不平衡恰如“賢人”中間夾著“屠酤”。其實一首詩由多個句子組成,不同的句子承擔著起承轉合的不同功能,句與句之間書寫的難度不一樣,藝術上不平衡是肯定存在的,但“彼榛梏之勿翦,亦蒙榮于集翠”,詩歌句子之間相互支撐、相互為用,要求每個句子都很警拔,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指出,閱讀謝家詩,“其靈可砭頑,芳可滌穢,清可遠垢,瑩可沁神。”這種評論,很夸張地凸顯了包括謝朓在內的謝家詩具有不可思議的效果。雖說詩歌發(fā)展到齊代,“情性既隱,聲色大開”,但是謝跳詩華美而富有韻味,“如洞庭美人,芙蓉衣而翠羽旗,絕非世間物色。”陸時雍指出中國詩歌至齊代發(fā)生了轉捩,由言志抒情轉向景物描摹,但他認為謝跳作為這一時期著名詩人,其詩作“能令宿貌一新”,讓人有一種非世間所有的陌生化感受。陸時雍繼續(xù)指出,世間詠物之作,“非肖難也,惟不局局于物之難。”而謝朓“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山水煙霞,衷成圖繪,指點盼顧,遇合得之”,更難能可貴的是,其佳處“當不在言語間也”。在陸時雍看來,謝朓“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繪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詩中有畫。其成功的緣由,則是在審美直覺中心物相遇,目擊道存,不僅意境優(yōu)美,且富有言外之意。盡管陸時雍沒有直接點明言外之意是什么,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但他對“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的推崇則是很明顯的。

陳衍在《石遺室詩話》中指出:“說詩標舉名句,其來已久,此詩話所由防也。”陳衍所列舉的摘句批評的名句中,就包含有“澄江靜如練”。盡管這是寫景的句子,但就其藝術質量而言,“大約代不數(shù)人,人不數(shù)語”,“亦可知工于寫景之不易矣。”“詩言志”固然是古老的傳統(tǒng),但是景物描寫仍然可以成就名句,而“澄江靜如練”這樣的句子,不論是于作者個人而言還是放在整個詩歌史上,都是屈指可數(shù)、不可多得的。在這里,陳衍對“澄江靜如練”的推崇之意非常明顯。

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列舉了許多“情景俱佳,足資吟詠”的名句,其中就有謝朓的“澄江靜如練”。但他話鋒一轉,又指出這些名句都不如“‘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忠厚悱惻,得遲遲我行之意。”沈德潛從“情景俱佳”的創(chuàng)作方法上對“澄江靜如練”等一眾句子予以了肯定,但又指出這些句子不如得“遲遲我行”之意的“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需要指出的是,“遲遲我行”之意,乃是孔子去魯時戀戀不舍的意態(tài)。《孟子》一書中說:“孔子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孔子離開齊國,說走就走,毫不留戀;孔子離開魯國,則戀戀不舍,行道遲遲。何以如此呢?因為魯國是孔子的父母之邦。謝朓離開京城,有沒有像孔子離開故國一樣“遲遲吾行”呢?細細品味《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明顯是有的。詩題中的“還望京邑”就蘊含了不舍之意;“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由這兩句不難體會到謝朓在“還望”中移動的目光飽含著深情;至于“淚下如流霰”“誰能鬢不變”,則是情深難禁的直接流露與抒發(fā)。沈德潛對此視而不見,本身就存在認知上的盲區(qū);但他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以“忠厚悱側”作為唯一標準來評判他所提及的不同主題的詩歌,所以顯得方柄圓鑿,難以服人。

以上都是對《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以及“澄江靜如練”一句的肯定或者部分肯定,但是在文學批評史上對這首詩以及這一句進行否定的也代不乏人。唐代白居易秉持詩歌應該“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理念,要求“興發(fā)于此而義歸于彼。”他在《與元九書》中指出,詩歌發(fā)展到南朝的時候,“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當然,白居易也不是一味地反對詩中出現(xiàn)風花雪月的意象,關鍵在于怎么運用。“風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豈舍之乎?顧所用何如耳。”那么詩中該怎樣使用風花雪月的意象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有興寄。白居易列舉了一些有興寄的例子,認為“北風其涼”,是“假風以刺威虐”;“雨雪霏霏”,是“因雪以愍征役”;“棠棣之華”,是“感華以諷兄弟”;“采采榮苣”,是“美草以樂有子也”。這些詩句,“興發(fā)于此而義歸于彼”,所以受到了白居易肯定。對于“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白居易則道:“麗則麗矣,吾不知其所諷焉。故仆所謂嘲風雪、弄花草而已。于時六義盡去矣。”白居易志在恢復詩歌教化傳統(tǒng),痛感自南朝以來詩道崩壞,故“忽忽憤發(fā),或食輟哺,夜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而“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在他看來純屬吟風弄月,沒有感興和寄托,不符合他的考察標準,所以被給予了否定的評價。

唐代留學中國的日本僧人遍照金剛在《文鏡秘府》中指出:“凡高手,言物及意皆不相倚傍”,“中手倚傍者,如‘余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此皆假物色比象,力弱不堪也。”也就是說,高手寫詩,直抒胸臆,無所依傍;謝朓這兩句狀物詩,運用了比喻而非白描的手法,表現(xiàn)得不夠鮮明有力,只能算是“中手”。如果說白居易是從內容角度對“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進行否定的話,遍照金剛則是從創(chuàng)作方法與審美效果上進行了否定。其實,“比”作為“六義”之一,從來就是詩歌慣用的創(chuàng)作方法,“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是否真的“力弱不堪”,尚需商榷。

現(xiàn)代文人施蟄存則從創(chuàng)作風氣與評論范式上對《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以及“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進行了否定。他在《唐詩百話》中評論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時附帶指出,山水詩人在寫作時,“注意的只是如何用精美的詞句來刻畫自然風景。盡管詩的結尾有時也抒發(fā)一點感慨,但從全詩的寫作態(tài)度來看,卻并不是重點,不過借此來做結束而已。因此,這一派的詩,往往只有好的句子,少有好的全篇。”施蟄存對這種有句無篇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進行了否定。他指出謝靈運最為人傳誦的詩句是“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朓最有名的詩句是“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它們“在全篇中雖是警句,而全篇卻并不都好”,因為一二警拔的句子彌補不了詩歌整體的缺陷。這種片面追求警句的創(chuàng)作傾向,致使“許多詩人把精神浪費在雕琢字句,鑄造兩副精工的對聯(lián)。藝術成就可能不壞,而全篇意義空虛,終于只是一種消極的文學。”這種對警句創(chuàng)作的片面追求,極大地影響文學批評導向,施蟄存指出,在這種創(chuàng)作風氣裹挾下,評論詩歌作品,便不談思想內容,不談全篇的完整統(tǒng)一,“只摘取其一二‘奇章秀句'”,“似乎詩的好壞,關系全在有無佳妙的聯(lián)句。這樣的文學批評,就犯了純藝術觀點的錯誤。”③施蟄存雖然認同謝朓“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堪稱名句,但是不看好片面追求警句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不認同對奇章秀句摘句批評的方式,指出前者炮制了一種“消極的文學”,后者則在文學批評上導致了一種“極不好的傾向”。相較于歷史上詩評家對謝跳的簡單否定,施蟄存的評價具有現(xiàn)代性的思維與視角,顯得更加全面,也更加

鞭辟人里。

四、結語

“有情知望鄉(xiāng)”,遲遲吾行也。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寫去國離鄉(xiāng)之際在“三山”之上對故鄉(xiāng)作最后的深情凝望。作為一個離人,他所關注的焦點,應該是作為曾經工作之所的朝堂以及自己的家。由于當日陽光很好,“參差皆可見”一句,表明他如愿看到了想看的一切。當他把目光移開,準確地說是移向遠方時,就目擊了一幅宏大的景象:“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前者屬于動態(tài)之美,后者屬于靜態(tài)之美,這十個字佳妙無匹,被劉克莊評價為“吞吐日月、摘躡星辰之句”。然后他的目光又移到近處,“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的場景便映入眼簾,洲渚上鳥的喧鬧與花的岑寂相映成趣。相較于前兩句宏大場景的描繪,這兩句屬于細處點染。遠景宏大而近景細小,也符合視覺邏輯。離別之際,作者的視點且移且停留,那是因為他要選擇美好的畫面印入腦海;而作者把故鄉(xiāng)景致寫得越美好,也就意味著越難以割舍,其內心也就越痛苦,這也是以樂景寫哀的體現(xiàn)。按照宋初文詠山水方滋的說法,劉宋王朝初期是中國詩歌的一個轉捩點,山水詩開始興起,謝跳這首詩表達了去國離鄉(xiāng)戀戀不舍的主題,卻以對山水的描繪間接地體現(xiàn)出來。這首詩通過對山水的工致描繪,推進了中國山水詩的發(fā)展,既沒有情景割裂的弊病,也擺脫了玄言的成分,圓美流轉如彈丸。“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與上下文之間相互呼應與支持,暈染出整體的美感,難以句摘批評,既不能孤立欣賞而不及其余,也不能在兩句之間評定甲乙。

謝跳《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充滿了爭議,足見文章誕生之后自有其際遇。有可能遇到理想的讀者,被正確地理解;也有可能不遇知音,遭受被誤讀的命運。由于種種原因,要做古典詩文理想的讀者并不容易,既要知人論世,又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庶幾才能擘肌分理,避免誤讀的發(fā)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无码高清专区| 成人国产小视频|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看片网| 欧美日本中文|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亚洲性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视频一| 亚洲精品777|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伊人激情综合网| 欧美人人干|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久久九九热视频| 欧美a√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视频 第一页|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bt欧美bt精品| 国产91av在线|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91导航|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成人在线不卡|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六月|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