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化浪潮的持續推進與數智媒介環境下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共同重塑了文藝評論的形態,其研究對象已從傳統精英文學文本向大眾文化視域下的跨媒介文藝作品全面延展,文藝評論作為文化軟實力核心載體的戰略價值與社會功能亦隨之日益凸顯,并愈發受到學界與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高度重視和關心新時代文藝理論與評論工作,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代表大會開幕式中的講話以及《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等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深入闡發文藝評論的功能與作用,并對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提出了新期望與新要求。在此背景下,鄒贊的著作《批評之維:文藝評論的想象力》立足中國本土、面向全球視野、觀照時代命題,通過理論建構與文本分析的深度結合,為新形勢下中國文藝評論的發展路徑提供了有益參照,彰顯了新時代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與學術擔當。
一、文明互鑒與跨學科整合的理論建構
美國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認為,理論具有反思性,能夠向文學和其他話語世界中創造意義的范疇提出質疑①。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文藝理論家伊格爾頓更是一位對理論寄予深情厚望的學者,始終以理論為批判武器介入文化研究,即便在理論的黃金時期已然逝去的時代,他的《理論之后》②也并非對理論終結的宣告,而是對理論重建的呼呼。這種對理論本體價值與功能的高度重視,在鄒贊的著作中亦得到了深刻體現與創造性延續。
在該書的論述中,鄒贊展現出高度的理論自覺意識和深厚的理論素養,通過對理論起源與發展的細致爬梳、理論內涵的深度探求、理論話語的思考反省,構建論著的文藝理論闡釋框架。在該書的序言部分,鄒贊就通過全面梳理分析文藝評論的時代使命,從理論層面創造性地提煉出文藝評論的“五副面孔”。在該書第一章作者更是聚焦“理論之魅”,以精練的筆墨探討了中國比較文學先驅李達三、美國文學理論家斯皮瓦克、英國翻譯理論家蘇珊·巴斯奈特、中國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茅盾等大家的理論思想,同時又運用跨學科的比較視野,深入剖析具體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差異,體現文藝理論之于文藝評論的價值引領作用。總體而言,該論著的理論運用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在理論話語上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首先,鄒贊主張整合優勢學術資源,對中國古典美學與文論關鍵詞進行系統梳理與歸納,并將其置于現代漢語表達體系及現當代文藝思潮的語境下,嘗試展開有效的話語現代轉型。在梳理總結李達三先生的學術成就時,作者肯定了其重視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型的學術思想,認為正是因為他具有構建現代模式的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理論自覺,為其后提出“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作者認為要吸收借鑒西方文論經典著作及其理論資源,不僅在書中遴選、闡釋了斯皮瓦克的《學科之死》、蘇珊·巴斯奈特的《比較文學批評導論》等西方學者的理論著作,而且對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研究、巴赫金的哲學思想等西方理論進行了深度剖析,揭示出西方理論對當下文藝評論的借鑒意義與啟示價值。
其二,在理論運用上注重全球性視野與本土性觀照的有機融合。首先,面對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論現存的“理論異化”與“理論漂泊”等現實困境,作者從理論層面提出“主體性”是當前中國文論建構的必由之路③。他以“他者”為鏡鑒,站在“自我”主體性立場對西方理論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同時警惕西方文論的“話語拜物教”④。一方面,通過批判性反思斯皮瓦克關于比較文學瀕臨死亡的癥結分析,提出中國文論的主體性建構亟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在與西方文論的博弈與對話中,確立“何為主體”“何為參照系”的問題。這一思考有助于中國文論在全球化浪潮中找準“主體位置”,避免在西方文論的影響下迷失方向。另一方面,通過闡釋斯皮瓦克對比較文學“新生”之路的論述,提煉總結出中國文論主體性構建的具體策略,為中國文論在全球化語境下實現主體性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選擇。此外,作者還立足本土性研究視野,注重文藝理論對中國民族性、地方性經驗的觀照。無論是通過系統論述茅盾在新疆文藝活動與貢獻,提煉馬克思主義文論對當代民族文藝評論的理論啟示,亦或是通過對兵團文學、屯墾題材影視劇等具有鮮明地域與民族特色文藝作品的理論分析,為新疆各民族文藝的批評實踐注人豐沛的理論資源,都體現了作者全球性與本土性融合視野,實現了全球性理論資源與本土性觀照的有效結合。
其三,在理論脈絡上兼及比較文學、文藝學、知識社會學等多種學科領域,具有跨學科理論整合視野。鄒贊具備比較文學與文藝學雙重學科背景,其知識譜系呈現跨學科融合的典型特征。首先,在比較文學方面,作者在論述中國比較文學先驅李達三在比較文學領域的學術貢獻時,就提出要正確把握比較文學的幾組關系,第一是比較文學實踐不等于比較文學學科建構,第二是中國比較文學具有鮮明的復數特征。在剖析蘇珊·巴斯奈特的《比較文學批評導論》時,更是立足比較文學學科發展的當下語境,勾勒比較文學的發展軌跡與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對巴斯奈特標舉翻譯研究的主導地位而宣布比較文學面臨“死亡”尷尬境地的深層緣由展開學理反思。其次,在該書的第三章“評論之道”中,作者則集中闡釋文藝學領域著名學者的理論譜系,不僅以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場域的學術論爭為現實語境,總結評述戴錦華、陶東風、黃卓越等學者的文藝批評思想和學術貢獻,而且以英國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進程為參照系,解析斯圖亞特·霍爾文化思想及理論體系的建構邏輯。在此基礎上,作者運用理論溯源與范式比較的方法,揭示上述學者們在文化研究領域的理論創新路徑,并對他們理論命題的闡釋效力、范式突破與學術史價值進行了梳理與肯定。此外,作者又立足知識社會學和歷史學視角,通過系統性文獻考掘,進行多源文本互證與歷史語境還原,細致梳理茅盾在新疆文藝實踐的動態網絡,進而挖掘出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在新疆的傳播機制與發展實踐,彰顯了多維度的學術視野。
二、典型性與多樣性并重的文本選擇
法國文學批評家和符號學家羅蘭·巴特將文本劃分為“可讀的文本”和“可寫的文本”兩種類型,其中前者是指以作者為絕對中心,讀者無法重寫的僵化文本;后者則是指讀者能夠以“生產者”的身份,憑借自身的經驗視角、情感體驗、知識素養等因素主動介人文本之中,可以被再創造和改寫的文本?。鄒贊在其論著中選取的文本,皆契合羅蘭·巴特所界定的“可寫的文本”特征。同時,這些文本在體現“可寫性”的基礎上,還呈現出多樣性與典型性并重的特質。
首先,就文本類型的多樣性而言,作者所選取的評論文本兼顧多種文藝作品類型,既涉及小說、理論著作等純文學樣式,又涵蓋電影、電視劇、歌舞劇等綜合性文藝樣式,呈現出多元化的文本特征。該書第二章“文本之思”,主要是作者對小說及理論著作的評論與解讀。具體包括對王安憶的小說《匿名》、西元的多部小說作品的細致評論,以及對黃卓越的《重建“文化”的維度:文化研究三大話題》、凌建侯的《巴赫金哲學思想與文本分析法》這兩本理論著作的深度闡釋。該書第四章“銀屏之鏡”聚焦電影文本,展開深度解讀與分析。其中既包括對《永生羊》《唐山大地震》等具體影片的細致剖析,又包括對特定電影題材中多部同類型影片的整合性分析。比如,通過對一系列中國農民工題材電影的集中考察,來窺探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與“現代化的中國”想象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基于對1930年代左翼電影的解讀,勾勒出左翼電影在特定歷史語境下對底層女性形象的呈現方式與獨特表達。該書第五章“記憶之痕”不僅延續了對電影文本的深度解讀路徑,還創新性地將解讀范疇延伸至電視劇與舞劇領域,加入了對電視劇《戈壁母親》的癥候式解讀,以及對大型原創舞劇《張騫》的深度評析。這種跨體裁的文本選擇策略,打破了傳統文藝評論中因文本類型單一而導致的視野局限,鄒贊通過對多種類型范疇下“可寫的文本”的細致解讀與分析,不僅豐富了文藝評論的文本素材庫,更為文藝評論實踐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次,該書所挑選的細讀文本也極具典型性特征。其一,在對中國本土文藝作品的選取上,一方面,作者注重對宏大敘事題材的選取,積極參與《張騫》《戈壁母親》《唐山大地震》等扎根本土文化土壤,以宏大的敘事格局映射出中國社會現實、政治文化與歷史變遷的作品。作者對此類重大歷史題材或現實題材作品的選取,彰顯出其關注宏大敘事、把握時代脈搏的敏銳學術洞察力與勇氣。
另一方面,作者亦未忽視微觀敘事題材的價值,重視對描述普羅大眾日常生活,細膩反思人性的微觀敘事題材的選取,比如展現中國底層社會真實且殘酷生存現狀的電影《人山人?!?,以及在寓言化世界里描摹人性沖突的電影《無人區》。在對這兩部作品的解讀中,作者也都未孤立地看待每部影片,而是通過回顧《人山人海》導演蔡尚君、《無人區》導演寧浩,這兩位導演的電影創作歷程,分析影片與導演創作風格、創作理念間的緊密關聯,并將其與導演的其他作品進行對比性參照分析,揭示出影片的獨特定位與魅力。作者對這類電影的細微體察,也體現出其濃厚的大眾情懷與深刻的人文憂思。除此之外,對少數民族題材文藝作品的選取也是該書的一大亮點。電影《永生羊》、舞劇《張騫》、電視劇《戈壁母親》都是新疆題材的文藝作品,是展現濃郁西域風情、回溯新疆歷史文化的典型文藝作品,也是構建與傳播新疆形象,講好新時代新疆故事的理想載體。電影《狼圖騰》則是展現內蒙古游牧民族及其草原文化的代表性文藝作品。作者對這類少數民族題材文本的評論,既精準把握作品民族特色,深入剖析文化元素、精神內涵與審美特質。同時,將其置于中國乃至全球文化語境考量,注重民族文藝評論主體性,為建構民族文藝評論話語體系、豐富當代中國文藝景觀注人活力。
其二,在對外國電影文本的選取上,作為一個游走在跨文化場域的“擺渡者”,鄒贊也將目光投向了印度、英國、美國等不同國家題材的電影。在對《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部融合了印度題材、英國導演、好萊塢制作的多元文化特色電影的再解讀中,作者不僅將其放置于后冷戰時期的文化政治中,通過解碼文化符碼背后的復雜權力關系,測繪出后冷戰的文化地形圖,而且突破影片表層敘事的遮蔽,敏銳洞察到影片以印度“他者故事”為敘事外殼的深層意圖。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看似充滿異域風情的敘事背后,實則是美國“隱形政治”的悄然滲透與意識形態的隱性輸出③。這種透過發展主義和媒介帝國主義的迷霧,揭示大眾文化意識形態謊言的做法,為多元文化語境下的電影研究提供了一條極具啟發性和有效性的解讀路徑。作者對英國及美國電影的解讀則內嵌于對薩姆·門德斯和索菲亞·科波拉這兩位國際知名電影導演的電影書寫中,通過系統回溯兩位導演的成長背景、藝術啟蒙以及電影創作軌跡,構建起一個嚴謹且富有邏輯的研究脈絡,以此串聯起對英國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的《美麗國人》《革命之路》《毀滅之路》《鍋蓋頭》等影片,以及美國導演索菲亞·科波拉創作的《處女之死》《絕代艷后》《在某處》等作品的解讀。作者透過對這些電影的敘事機制、主題內涵、人物塑造以及光影表達等核心要素的考量,敏銳地窺察英美兩國的社會文化癥候,并以此為支點,揭示出英美兩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文化特質以及人們的精神世界。作者對這些“異質文化”文本的選評實踐,不僅構建了跨文化闡釋的對話性場域,更通過解構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霸權,為中國文藝評論體系的范式重構提供了批判性參照。
三、理論實踐互構與前瞻導向共生的批評范式
法國著名文學批評家阿貝爾·蒂博代在其經典著作《六說文學批評》中提出,合理健康的文學批評應該是理論與文學之間的熱情相遇、趣味生成和靈魂的博弈③。脫離文本的理論,終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將淪為缺乏闡釋效力的抽象符碼,成為游離于意義生產體系之外的符號空轉,而匱缺理論的文本則會陷入經驗主義的闡釋迷霧,最終導致文本內蘊的平面化呈現與闡釋效度的結構性缺失。
鄒贊的著作并未陷人“理論自戀”或“術語自戀”的迷霧,而是以實踐為方法論,使理論從“故紙堆”中走出,將理論作為爆破文本的武器,通過“向內轉”深入文本內部,發掘文本內在的敘事肌理、符號寓意與意識形態癥候。比如在對王安憶的小說《匿名》的評論中,作者借助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諾“否定美學”思想中的“星叢”概念來解讀《匿名》中豐富的隱喻現象,挖掘出其在命名、時間、空間等多重維度的隱喻意義,構建寓言論批評的路徑與方法。
同時,又善于“向外求”,深度觀察文本所處的社會背景與時代語境,分析文本之外的文化與歷史。比如在對《唐山大地震》《狼圖騰》《人山人?!返葻衢T影視文學作品的解讀中,作者不僅自覺警惕文學理論的機械移植,轉而立足視聽語言發掘影像的“電影性”特質,更憑借“虎躍式”思維突破線性闡釋模式的桎梏,通過解碼影片的“文本事實”與“電影事實”,在歷史縱深與現實語境的復調式對話中,激活文本意義的增殖潛能,開掘文本多義性的闡釋空間,進而推動文藝評論實踐朝向多元異質性的新躍遷。因此,鄒贊的著作將骨感凝練的文藝理論與生動鮮活的文本個案分析相結合,既依托邏輯嚴謹、理路嚴密的理論論證,對文本展開深度剖析,又憑借扎實細致、鞭辟入里的文本細讀功底,深入挖掘文藝作品的內在意蘊與審美旨趣。這種理論與文本的雙向互動,不僅賦予著作以深厚的學理底蘊和深刻的思辨特質,更點燃了文藝評論的想象力,為我們呈現了有筋骨、有血肉的文藝評論,實現了學術性與可讀性的有機統一。
除此之外,該書還呈現出前瞻性和導向性相結合的鮮明特質。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數字信息技術的加速迭代與多元媒介技術的深度介人,社會逐漸步入深度媒介化階段。在此背景下,大眾文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并伴隨顯著的“去中心化”特征。這一系列深刻變革,共同表征著我們正身處一個“新大眾文藝”時代。管子有云:“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①,面對數智時代媒介環境下的深刻變革,鄒贊敏銳洞察到上述社會變革對當今文藝評論樣態的解構與重構,并針對如何在人工智能和數字人文時代重估文藝評論的位置,如何看待“學院派批評”與“媒體批評”之間的范式區隔等一系列新形勢下文藝評論工作遭遇的問題與困境給予了系統性回應與前瞻性思考。在此基礎上,鄒贊明確提出,當下文藝評論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核心目標的實踐路徑。
透過這一理論主張,鄒贊鮮明的價值立場與政策導向意識得以清晰呈現。一方面,他高度重視新時代黨和國家的文藝政策對文藝評論工作的規范性與指導性作用,深入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對當代中國文藝事業的根本指導價值,以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作為分析中國文藝現象的核心方法論意義。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文藝評論實踐中,他始終堅持中國文論的主體性立場,并自覺將民族文藝評論的發展置于“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歷史、中國文學”的整體性視野中進行審視與思考。具體而言,在對舞劇《張騫》的評論實踐中,作者通過對其敘事情節的解構性分析,指出該劇不僅激活了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記憶與集體記憶,更揭示了中原與西域在共御外侮過程中構筑的情感與命運共同體。與之相應,在評論反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創業歷程的電視劇《戈壁母親》時,作者將兵團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置于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宏觀視域下考察。通過重組屯墾戍邊的歷史記憶片段,該評論有效喚起了受眾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感知與文化想象,充分肯定了影片在傳播屯墾戍邊文化、弘揚兵團精神方面所發揮的意識形態效能,并有力論證了其成功實現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敘事的有效結合。這些針對新疆文藝作品的深度評論實踐,有力發出了文藝評論的“新疆聲音”,為扎實推進“文化潤疆”工程,有形有感有效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了文藝評論力量。
如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該論著的核心價值同時還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一方面,它立足于“新大眾文藝”的時代場域,精準揭示文藝評論實踐面臨的結構性困境,并深入“文化生產一傳播一消費一再生產”的動態循環鏈條,系統闡釋文本所負載的社會文化意涵;另一方面,它旗幟鮮明地恪守正確的政治導向,堅守“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批評原則,并著力凸顯民族文藝評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關鍵作用。最終,構筑完成了一種貫通國家意志、人民訴求與時代脈搏的文藝評論方法論,實現了國家敘事、人民敘事與時代敘事的有機統一,是對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本土文藝批評實踐路徑的有益探索。
四、結語
誠如鄒贊在該書后記中所言及的,這部論著是他十多年來從事文藝評論實踐的成果結晶。作者既憑借深厚的理論根基與思想積淀,著力夯實理論基礎,建構文藝理論認知范型,使著作彰顯出鮮明的學理性與思辨性。同時,他又采用“以案說法”的方式,回歸文本的審美細讀,并依托敏銳的時代洞察力與正確的價值導向,在歷史縱深與現實關照的辯證語境中,創作出一系列集思想深度、時代關切與審美價值于一體的優秀文藝評論范例。整體而言,該著作實現了知識性與思想性的有機統一、內容與形式的完美融合,對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文藝評論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建構,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發意義與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