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成為各學段核心議題。高質量教育體系既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基石,也是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路徑。關于高質量幼兒園教育的內涵,霍力巖教授提出“四梁八柱”分析框架,構建價值質量、條件質量、過程質量、結果質量四大支柱;虞永平教授則從觀念保障、物質保障、師資保障、投入保障、課程保障五個維度闡釋保障體系。在實踐調研中發現,基層教師普遍反映“高質量”的概念抽象化或流于形式化。因此,高質量幼兒園建設需確立四重核心樣態,并確保教師清晰理解其內涵。
高質量幼兒園應有一種系統的文化理念表達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將“辦園方向”置于重要地位,提出以黨建工作、品德啟蒙、科學理念作為重要評價指標,這對幼兒園的辦園理念、辦園目標以及辦園路徑給予了清晰可行的指導。一所幼兒園扎根于一方文化,滋養著一方幼兒,影響著一方家庭。幼兒園既源于所在地文化,又應將此類文化融入教育之中。幼兒園的所在地,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厚文明、在地省市區域的傳統文化以及所有幼兒、家長、教師的教育意愿。將這些元素梳理整合,形成系統的文化理念,并用幼兒園群體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表達,便構成了幼兒園的辦園文化,同時借助核心文化理念系統構建并闡述辦園理念、辦園目標、辦園愿景等。擁有核心文化表達的幼兒園,才有可能發展為高質量的幼兒園。
高質量幼兒園應有一支過硬的研究型教師隊伍
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那么,高水平教師隊伍究竟具有怎樣的特征?無論是依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還是從教育家精神的內涵來解讀,教師的專業能力均至關重要。而專業能力的提升,根本上依賴于研究思維的運用。當教師以研究的思維和態度投入工作,善于發現并提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樂于合作探究問題成因,能夠有效解決這些教育問題,并形成不同層級、不同維度的成果矩陣,這就是其本領高強的突出體現。與此同時,教師在持續解決實際問題,歷經深度思考、再次實踐、再次思考、提煉梳理并發表成果的過程中,必然能夠構建起個體層面的自主知識體系,進而豐富園所層面的知識體系。
一些幼兒園表面上“風風火火”,知名度很高,這只是外行所見的表象,而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則需要內行才能洞察,這些無疑會成為阻礙園所持續發展的絆腳石。事實上,過硬的教師隊伍必定是具備研究實力的隊伍。研究實力涵蓋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創新性解決問題以及提煉解決過程等能力,這些能力能夠為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高質量幼兒園應有一套成熟完善的園本課程
課程是幼兒園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研究者從“活動論”和“經驗論”兩個視角定義幼兒園課程,無論是將其視為“幼兒園組織的一切活動的總和”,還是“能夠促進幼兒經驗發展的一切事件”,均在深入回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有的幼兒園以生活化課程為契機,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及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有的幼兒園構建育德為先的課程體系,通過德育啟蒙培育幼兒善良、正直、禮貌等優良品質;有的幼兒園以科學探索為課程手段,幫助幼兒形成“發現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的探究思維。無論從哪個視角出發建構課程,唯有清晰、全面、完善的園本課程體系,才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實現幼兒園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
高質量幼兒園應有一園幼兒可參與互動的環境
“環境是隱形的教育”是幼兒園教師引用得較多的一句話。環境的價值越來越被廣大幼兒園教師所認可,并能朝著“以兒童為主”的方向創設。什么是一園幼兒可參與互動的環境?即幼兒可以隨時隨意地參與到幼兒園各個角落的環境中。這里的“參與”比“參加制作”有更為深刻的含義。一是環境凸顯兒童概念,將兒童視角融入環境創設的理念中。如游樂園似的園所建筑、童真的小椅子、創新的凹型跑道等。二是環境中處處有兒童生活的影子,將幼兒在園生活的過程性材料呈現在環境中。如在走廊上保留幼兒的建構作品,將幼兒的繪畫作品作為裝飾等。三是環境具有動態的特征,是一種可以“玩”的環境。如可以隨時增添顏料的墻面,可以隨時回顧和添補的記錄表,可以隨意涂鴉的隔斷玻璃等。充滿童趣且可隨意“玩弄”的環境,是促進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種路徑。
高質量的幼兒園,其核心旨歸必然是一切為了幼兒發展。只有幼兒真正快樂并得到發展,家長能夠感覺到幼兒的成長和變化,才是人民滿意的教育,才是高質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