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將道德建設提升至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幼兒期是人格發展的起始階段,良好的品格養成對幼兒未來社會適應能力和終身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應加強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效協同,通過家園共育切實促進幼兒良好品格的發展。“成長地圖”是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家長主動參與的家園共育評價模式,具有豐富性、過程性、可視化的特征,是創新幼兒品格評價的“腳手架”,是促進幼兒品格全面提升的“支撐點”。依據《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評估指南》)對品格發展的具體要求,本文關注幼兒成長必備的同理心、責任感、尊重禮貌、堅持毅力、自律規則、感恩心等方面,并依托成長地圖,從家園共育評價的視角切人,重點分析促進幼兒品格養成的評價策略。
喚醒:激發家長協同評價內驅力
家長與教師同為幼兒品格養成的關鍵賦能者,兩者協同合作方能彰顯家園共育的核心價值。然而在實踐中,部分家長因對活動意義、自身角色價值及責任邊界存在認知偏差,導致參與度不足,從而制約了共育效能。因此,教師需以“引導家長理解教師工作對幼兒成長的價值,積極參與并支持幼兒園的工作,成為幼兒園合作伙伴”的理念為指導,通過專業引領激發家長參與評價的熱情。
(一)熱點同頻,引發關注
生活教育理論強調,教育應源于生活并回歸生活,生活本身即是涵養幼兒品格的“活教材”。因此,教師需運用“顯微鏡”策略,敏銳捕捉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共性發展問題,以此逐步提升家長參與家園共育的積極性。當前,伴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子產品使用呈現出低齡化趨勢。家長在交流平臺中頻繁反映“幼兒沉迷手機”“拒絕整理個人物品”“言語交流減少”等現象,幼兒過度沉浸于電子虛擬游戲,引發諸如勞動意識淡薄、社交意愿減退、誠信缺失(為掩飾使用行為而說謊)等不良行為表現,且此類行為常由家庭延伸至幼兒園,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構成嚴峻挑戰,亟需教師與家長協同探索有效的引導策略。鑒于此,教師以培育幼兒勞動品格為核心目標,設計并實施“我來控制電子產品的玩耍時間”的主題任務,引導家長在成長地圖上進行持續記錄與反饋。可見,與家長切身關切高度同頻的“生活熱點事件”,因其顯著的關聯性與現實性,已成為有效激發家長參與意愿的“助燃劑”。
(二)家園設想,梳理目標
教師和家長在助力幼兒品格成長的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在具體內容上卻存在巨大差異,如教師更加關注幼兒尊重、誠信、勞動等品格的養成,家長則更加重視堅持、毅力、自理等品格行為的養成。在幼兒品格評價目標制定中,教師具有絕對的主導性,通常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目標預設,看似為家長評價提供了思路指引,實則限制了家長參與的主動性。為此,教師要變“教師設想”為“家園設想”,充分發揮家長的育人作用,與家長協商、合作制定目標。
以培養幼兒愛勞動的品格為例,教師結合幼兒“愿意參與班級值日”“想要成為班級值日生”等在園表現,家長則結合幼兒“因為玩手機不想收拾玩具”“覺得自已年齡小不參與家務勞動”等在家表現,進行線上互動交流,最終合作完成評價量表的制定(見表1)。在標準目標制訂的過程中,家長認真傾聽教師的建議,大膽分享自己的觀點,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點燃了內心深處持續參與家園協同評價幼兒品格成長的內驅力。
表1幼兒愛勞動品格的評價表

延續:共建幼兒品格發展檔案
《評估指南》強調要注重過程性、發展性評估,強化自我評估,聚焦班級觀察。為此,教師以家園共建每一個幼兒(即“一幼”)成長地圖的任務為指引(見圖1),讓家長見證幼兒品格成長的全過程,從而實現家園共育的深度融合,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圖1成長地圖共建策略圖

(一)初識“一幼”,個體建檔
幼兒品格養成具有過程性與持續性,貫穿學前教育全過程。入園前,教師依據《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品德發展目標,聚焦“幼兒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具體要求,為每位幼兒建立品格養成成長地圖檔案(見表2)。同時,通過家長會詳細介紹成長地圖檔案的使用方法,并與家長一起簽訂“品格養成同助力”公約,共同積累過程性評價資料。
表2幼兒建立品格養成成長地圖檔案樣表

(二)再識“一幼”,家園診斷
成長地圖檔案的建立要求教師詳細記錄幼兒在園表現,對其觀察記錄能力提出較高要求。因此,教師需充分運用“放大鏡”策略,細致捕捉幼兒一日生活細節,并依托在線交流平臺與家長互動,協同解析行為成因,深化對幼兒品格發展的理解。
【案例】成長地圖檔案教師記錄
一天下午,我意外地發現小軒(化名)偷走了我的鉛筆。起初,我并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但是在之后的活動中,小軒多次故意拿走我的鉛筆,且不會對我表示感謝。除此以外,小軒偷鉛筆的行為引來了其他同伴的關注,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也產生了不想來幼兒園的逃避心理。
基于上述記錄,教師與家長嘗試從誠信品格視角分析,發現小軒并未出現同類失范行為,故排除失信問題。隨后,教師依據心理健康診斷標準,聚焦小軒活動中的精彩瞬間及其多元表征作品,并結合小軒同伴的側面反饋進行綜合研判,發現小軒知行合一的能力較弱,具體表現為邏輯思維混亂、異常感知能力缺失,并伴有明顯的認知行為失調。例如“自己已經知道偷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但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經評估,該狀況可通過輔導干預進行調整。由此可見,成長地圖檔案為深入理解幼兒行為提供了實證支持,并為教師制定針對性干預策略指明了方向。
(三)深探“一幼”,跟蹤共讀
鑒于幼兒品格養成需經過日積月累的實踐,教師順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靈活運用微型攝像機、智能監控等信息化設備,動態采集、追蹤記錄幼兒的品格行為表現,構建可視化成長地圖檔案,為深入解讀幼兒行為、制定個性化支持策略提供依據。以培養幼兒的分享品格為例,教師以周為單位,詳細記錄幼兒朵朵的在園表現(見表3)。
表3朵朵成長地圖評價檔案

通過追蹤觀察朵朵分享行為的發展軌跡,從“拒絕分享”到“短暫分享”直至“主動分享”,教師與家長確認了朵朵的分享行為已逐步養成,并深刻認識到教師引導與家長支持策略的關鍵作用。
(四)回顧“一幼”,見證成長
成長地圖檔案是實現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有效載體。為彰顯幼兒發展成效,并肯定家長的協作配合,教師依托環境育人理念,以幼兒園評價展示墻為平臺,集中呈現每位幼兒的成長地圖檔案,包含活動視頻二維碼、一日生活圖片、教師觀察記錄等,為家長直觀把握幼兒成長軌跡提供支持。
深化:依托成長地圖的精準引導
教師應以成長檔案記錄為基礎,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實施靈活的評價策略,將評價結果轉化為具體、精準的教育行動,切實促進幼兒良好品格的養成。
(一)幼兒為本,評價多元
教師應秉持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設計內容豐富的評價標準與具體指標,系統記錄幼兒品格發展歷程,持續充實成長檔案內容。例如,教師高度關注幼兒一日活動的精彩瞬間,捕捉幼兒與同伴互動的時刻,并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記錄,從而保證記錄的真實性。家長則關注幼兒的居家表現,動態性地記錄幼兒對某一具體事物的態度和轉變,從而形成點、線、面的記錄內容。
以幼兒入園環節為例,教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情緒管理和文明禮儀的品格。教師在成長地圖檔案中記錄“點點主動和媽媽說再見,并向教師禮貌地說老師好,然后自己靜悄悄地走進教室”等內容,意識到點點具有主動與教師問好、獨立走進教室、自主與家長告別的正面行為,初步具備了文明禮貌、獨立自主、情緒調節的品質,但也存在“沒有與同伴進行互動交流”等人際交往能力較弱的問題。于是,教師給予家長重點培養交往品格的育兒建議,支持家長引導幼兒走進社區、走向公園,不斷擴展點點的人際交往圈。教師和家長多次以成長地圖檔案內容為載體進行交流互動,不斷調整策略,最終幫助點點掌握了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方法。
(二)自主反思,深化評價
評價的最終目標在于促進幼兒能力的全面發展。為此,教師應著重關注幼兒品格發展的既有成果,并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評價過程,進一步凸顯評價的教育價值。例如,為深化幼兒對品格內核的理解,教師創設“品格介紹小主播”主題活動,引導幼兒以某一品格為切入點,分享踐行該品格的精彩故事,并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展示。在此過程中,幼兒通過回溯自身行為,持續內化品格認知,逐步實現從品格理解到品格踐行的轉化。
綜上,成長地圖檔案作為家園協同評價的關鍵載體,在幼兒品格培養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教師應發揮評價主導作用,通過專業引領優化家長評價理念,靈活運用多元評價策略,有效回應家長關切,從而潛移默化地支持幼兒品格的自主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