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明確提出堅持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并要求加強0一6歲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工作。幼兒階段正是處于遠視儲備期,但當前因電子產品使用過度、用眼不衛生、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不達標等原因,導致高近視率、近視低齡化趨勢加重。作為成都市近視防控試點校,始終深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落實國家近視防控相關文件要求,深耕探索近視防控如何從幼兒抓起。園所立足本園幼兒近視率增高、愛眼意識不強、習慣欠佳等現狀,針對當前近視防控工作中出現的組織零散化,內容簡單化、趨同化、碎片化,實施方式單一化等問題,以近視防控課程建構為主要切入點,撬動全園近視防控工作系統推進,形成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不斷踐行“許兒童一個光明未來”的時代擔當。
課程效能的充分實現,有賴于對兒童自然發展規律與教育內在規律的科學契合。基于此,幼兒園將“以自然“睛’彩,蘊靈動‘瞳’年”作為近視防控課程建構的理念。
“自然”涵括方物本真之美與內在規律,指大自然,亦指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節律與教育的自然之道。“以自然‘睛”彩”倡導課程回歸本真,立足兒童立場,聚焦兒童視角。通過最貼近幼兒生活與心靈的環境與內容,以生活化、游戲化的方式,激發幼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幼兒的“小眼睛”在自然浸潤中,發現“大世界”的多彩,自然而然地理解愛眼、護眼的重要性,習得護眼方法。
“蘊”寓意滋養與孕育,強調兒童發展、教育及近視防控皆需遵循“慢”的過程取向。“靈動”則指教師引導幼兒用靈動的雙眼,靈動地探索世界,同時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以靈活適切的方式,有效支持幼兒思維活躍性、視覺健康維護及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協同發展。“蘊靈動‘瞳’年”追求教育以潤物無聲的方式,為幼兒視力健康提供科學、有效的保護性支持,守護幼兒珍貴的視覺體驗,擁有專屬“瞳”的時光,為其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健康基礎。
立足兒童本位的近視防控課程,應充分關注和利用幼兒的現實生活,尊重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

立足兒童本位的近視防控課程,應充分關注和利用幼兒的現實生活,尊重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注重課程實施的生活化和游戲化,并關注幼兒個體差異與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以自然‘睛’彩,蘊靈動‘瞳’年”課程理念指引下,幼兒園采用“堅持科學的頂層設計,落腳溫暖的基層視角”課程建設思路,從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及管理五大方面系統構建“五三”式“晴”彩課程(見圖1),力求使幼兒近視防控課程具備普適性、針對性、靈動性和動態性,傳達正確的視力保護理念和愛眼、護眼的科學方法,最終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愛眼、護眼習慣。
圖1“五三”式“睛”彩課程架構圖

目標制訂:愛眼情感、愛眼認知、護眼能力
幼兒園近視防控課程是一項系統工作,其課程目標具有多維整合性,涵蓋愛眼情感、愛眼認知與護眼技能三大維度,即“育愛眼情、強愛眼識、塑愛眼能”總目標,旨在培養具備深厚愛眼護眼情感和視力保護的科學認知,并能自覺踐行健康用眼行為的幼兒。同時,該目標呈現鮮明的層級化特征,在總目標統領下,進一步細化為分年齡段目標,確保各層級目標得以逐級落實與有效達成(見表1)。
表1“三級化”課程目標制訂

幼兒園秉持“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堅持基礎性、全面性和個性化原則,扎根幼兒真實生活,以“滲透一探究一拓展”為生發基點建構課程內容。一方面,將愛眼、護眼內容有機滲透于幼兒的現有生活經驗之中,另一方面,強調在師幼、幼幼及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中動態生成與拓展課程內容,力求滿足個體發展需求以及個體與環境互動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園所逐步構建起包含“愛眼 + ”滲透活動、“愛眼 +′′ 探究活動、“愛眼 + ,拓展活動的“三型態”課程內容框架(見圖2)。
圖2“三型態”課程內容框架

(一)“愛眼 + ”滲透活動
鑒于幼兒發展的整體性及其經驗獲得具有情感與認知交融、情境化的特征,將近視防控內容自然、有機、有序地融人班級現有且常態化的生活活動、學習活動、游戲活動及運動活動之中,是實現近視防控教育的基礎路徑。“愛眼 + ”滲透活動的內容設計強調靈活性與生成性,把握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平衡,以實現綜合化學習,促進愛眼、護眼內容與目標的自然滲透與達成。此類活動內容具有鮮明的班本特色,可結合特定主題活動、區域游戲或生活環節進行滲透。例如,大二班依托“了不起的中國人”主題,以神舟十二號及宇航員為切入點,引導幼兒探討視力受損對未來生活的影響;巧妙結合繪本《眼睛公主》,創編了《眼晴公主的夢想》皮影劇,實現愛眼認知與情感的滲透。

(二)“愛眼 + ”探究活動
“愛眼 +' ”探究活動即基于幼兒興趣、經驗與發展需求,注重生成且具有經驗階段性、連續性和螺旋上升性的系列創生活動。其中,螺旋上升體現在兩個方面:同年級組圍繞同一主題,課程內容深度遞進;跨年級組圍繞同一主題,聚焦不同的立足點,實現經驗的螺旋深化。[例如,小班組圍繞探究主題“你好,眼睛朋友”,幫助幼兒獲得感性經驗,通過游戲化的方式讓其初步感知眼睛的特征與美好,萌發愛眼情感與意識。
(三)“愛眼 +n 拓展活動
“愛眼 +? ”拓展活動旨在通過整合園所、集團、家庭及社會優勢資源,創設多感官參與、多形式互動的大型情境化活動。此類活動基于幼兒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直接感知的學習特點,讓幼兒、教師及家長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切感受視力保護的重要性,并在寓教于樂的游戲化學習中掌握愛護眼晴的知識與方法。典型形式包括愛眼游戲日、愛眼主題展、愛眼戶外閱讀日、近視防控手冊“發布會”、社會實踐日及專項學習活動(講座、沙龍)等。
課程實施的核心在于以兒童既有經驗為起點,促進兒童發展。而結構化的經驗體系是豐富、提升幼兒經驗,并促使其自由運用、深度獲取新經驗的基礎。基于此,幼兒園集園所、家庭、社會三者合力,緊扣幼兒的學習特點與生活經驗,將內容融入生活、教學、環境和家庭,涵蓋游戲活動、生活活動、運動活動、學習活動、專項大型活動、環境浸潤、社會實踐七種實施途徑,支持與引導幼兒依據自身發展節奏和方式參與活動,呈現個性化的發展階梯。
(一)筑基擴圈:構建近視防控的“實踐場
1.夯實班級主陣地
以班級為基點的課程研究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路徑。[2班級作為幼兒一日生活的真實場域和課程實施的實踐基地,是近視防控的關鍵場域。教師以“滲透式”與“探究式”相結合的方式,將課程內容有機融入班級一日生活、主題教學、游戲活動中。
其一,一日生活環節滲透。鑒于近視防控是培養幼兒愛眼護眼意識、習得方法與養成習慣的“慢教育”,其最佳途徑是將相關知識與方法持續滲透于一日生活各環節。實施中,教師應依據幼兒學習特點選擇資源,內容安排由簡至繁,并采用分階段、游戲化、童趣化的方式推進。
其二,主題教學活動推進,實施“滲透式”與“探究式”雙軌路徑。“滲透式”路徑聚焦課程融合,在不打破原有主題脈絡的前提下,敏銳捕捉近視防控與班級既有主題活動的契合點,以無時空限制的彈性方式自然滲透護眼知識,催生出共性基礎與個性表達并存的教育實踐。例如,大班基于“小鯉魚”“花格子大象”等班級原有主題創編了近視防控皮影劇。“探究式”路徑則采取師幼共構模式,圍繞近視防控專項生成主題,實施周期約1個月并遵循分層遞進邏輯:小班重在情感啟蒙與興趣激發,中班側重認知拓展與方法習得,大班著力能力強化與習慣固化。其實施遵循動態循環流程:基于幼兒興趣與發展需求確立切入點一師幼協同研討主題框架并規劃活動路徑一教師縱深推進主題實踐一在持續反思中優化課程實施效能。
其三,游戲活動鏈接。近視防控課程內容采用游戲形式,將愛眼護眼知識有機整合于班級室內外游戲場景,在游戲化情境中引導幼兒感知護眼重要性并內化相關技能。例如,室內區域游戲創設“愛眼醫院”角色體驗區,益智區開發護眼主題棋類游戲,戶外區域則設計融人護眼要素的運動游戲等,這些策略使幼兒的護眼意識在趣味互動中自然生成。
2.升級園級互動平臺
以園級平臺為依托,采用“浸潤一體驗”雙維路徑實施內容。一方面,充分發揮環境浸潤的功能,通過全域環境創設,融合“大環境”與“小場景”,呈現愛眼、護眼專題內容,進行近視防控的空間營造,使幼兒在環境互動中自然習得經驗;另一方面整合集團內各園資源優勢,組織開展大型的園級愛眼、護眼專項活動,如愛眼主題日、護眼藝術展、皮影劇巡演及家長沙龍等專項體驗活動,激發幼兒、家長、教師三方聯動參與。通過看、聽、說、玩等多感官實踐,參與者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化護眼認知,提升知識運用能力與行為自覺性。
(二)牽手家庭,組建近視防控的“教育合伙人”
家庭是近視防控的核心協同力量,教師應開展多樣化活動,鼓勵并支持家長實現“日一月一學期”全程性參與,幫助家長了解科學護眼知識,促進幼兒健康發展。例如,開展“日打卡”微行動,包括每日戶外1小時、嚴控電子產品用時、規范用眼姿勢、均衡膳食、居家眼保健操等;以月為單位,實施居家用眼追蹤調查,建立動態視力數據庫;以每學期為單位,組織家長參與護眼資源開發與活動設計,成立“家園愛眼小分隊”,同時創設家長志愿者機制,讓家長深度融入專項實踐。
(三)聯動社會資源,構建近視防控“朋友圈
幼兒園積極聯動各大社會機構,包括醫療、事業單位和政府,開展社會體驗日、小小志愿者、職業體驗日、社區愛眼宣傳日等社會實踐活動,宣傳愛眼護眼的重要性,同步拓展近視防控教育的輻射力。目前,園所已與眼科醫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建幼兒視力篩查電子檔案,醫生入園開展專題講座,組織醫院實地研學等。
“五三”式“睛”彩課程評價遵循過程性、情境性、多元主體原則,構建由家長、教師(含保健醫生)他評與幼兒自評組成的三元動態評估系統,評價聚焦真實生活場景,關注幼兒視力發展和課程方案評價,通過四維數據采集實現循證閉環:一是教師與家長每月提交結構化、非結構化觀察記錄(文字、照片及影音材料);二是幼兒每日結合自我管理活動完成特色護眼自評;三是保健醫生每學期實施屈光發育篩查;四是結合發育監測與行為觀察,形成教師、家長和幼兒的“過程性”表現及保健部“終結性”檔案袋評價。最終以多維評價數據為基點,反推課程設計與實施效能,構建“個體發育數據一班級課程調整一全園方案迭代”的優化路徑,全景呈現近視防控課程在愛眼情感、護眼知識及護眼行為三重維度的成效。
課程管理:組織、制度、資源三維支撐保障
幼兒園近視防控課程管理體系以組織保障、制度保障、資源保障為支柱,架構全覆蓋且層級化的管理組織,強調過程管理和組織領導作用,為課程質量提供保障。
(一)強化組織保障
組織保障實行集團園長負責制,組建分工明確、專業能力突出的課程建設團隊,形成橫向部門協作、縱向各級組織聯動的管理機制,通過“五組合力”動態主體實現頂層設計與實踐創新貫通的三層級課程管理機制(見圖3)。
圖3課程管理機制

(二)落實制度保障
結合近視防控課程開展的實際需要,幼兒園有機融人三類核心制度:一是科學作息制度,每天戶外活動不低于2小時,體育活動不少于1小時,并加入每天至少2次個性化的愛眼時間,實施幼兒版眼保健操、愛眼律動、遠眺活動等;二是專項培訓制度,以提升教師近視防控素養和課程設計實施能力;三是閉環教研制度,依托年級組內“資源開發一課程實施一效果研討”教研路徑,并構建跨年級“多組課程審議共同體”(兒歌、故事、游戲、主題活動組),強化課程質量管控。
(三)定制資源保障
資源保障實施三級管理,首先,建立源于園所、家庭、社區及社會的近視防控課程資源篩選機制;其次,構建動態課程資源庫,促進資源共享與更新調整;最后,由專人建立專項資源檔案庫,通過分類編碼、整理,呈現課程演進軌跡,為課程持續優化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黃柳.在主題活動中關注兒童經驗的連續性:以中班主題活動“我們的楓南小區”為例[].幼兒教育,2020(25):34-37.
[2]虞永平.以班級為基點的幼兒園課程建設[].早期教育,2005(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