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緣起
在短視頻轟炸、AI泛濫、隱私數據泄露頻發的當下,3—6歲幼兒正面臨著一些信息危機。一是虛假信息陷阱,幼兒易將AI生成的童話角色誤認為真實的朋友,信任其贈送玩具和糖果的“糖衣炮彈”,毫無防備之心;二是隱私泄露,幼兒會主動透露家庭住址、父母職業、家人電話號碼甚至手機密碼等信息,并對“人臉解鎖”“指紋支付”等生物信息采集缺乏警惕。因此,為避免幼兒落人信息世界的圈套和陷阱,教師根據小班幼兒認知發展規律及興趣,設計了“探探我”主題課程,從“關于信息”“探秘我的信息”“信息安全”三方面(見圖1)幫助幼兒提升安全信息意識。
課程過程
(一)關于信息
1.信息是什么?
幼兒的回答千奇百怪:“信息就是手機里的消息。”“信息就是寫一封信。”“信息就是打電話說話。”
2.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幼兒又開始頭腦風暴起來:“我們可以用手機收集。”“可以錄制視頻。”“可以拍照。”“還可以畫下來。”教師根據幼兒的經驗與幼兒共同設計了一張統計表,來調查幼兒“最想了解的信息”,幼兒可用涂鴉的方式進行自主投票,結果顯示“我的生日”和“我的姓名”是幼兒最想了解的信息,因此,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調整了課程實施的順序,也為下一階段的課程實施作好鋪墊和準備。
【教師思考】
即使是最抽象的概念,在幼兒的世界里也能找到生動而具體的表達。面對“信息是什么”這一問題,幼兒的回答既充滿童趣又富有想象力。這一過程不僅激發了幼兒對信息的初步感知,也促使教師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以幼兒能理解的方式去解釋和探討復雜概念。

(二)“我”的信息
1.“我”的信息(1)“我”的姓名
師幼對班級中的姓氏進行了統計,并設計了一張“名字的由來”調查問卷表,包括“我的名字”“誰取的”“名字的由來”等欄目。幼兒通過書寫、繪畫、錄制視頻等方式記錄了調查結果,并與同伴分享。幼兒在實踐中了解了名字的含義,也學習了收集信息的方法。在語言區中,幼兒制作了自己的姓名牌,并進行了“姓”和“名”的配對游戲(見圖2)。這一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讓幼兒初步熟悉了漢字,而且增進了對同伴的了解。
(2)“我”的生日
幼兒對“生日”也有著獨特的理解,他們將“生日花朵”粘貼到樹上(見圖3),制作了一棵漂亮的生日樹,教師結合這一主題展開了三月份的集體生日。
(3)“我”的五官
幼兒通過“我的感覺器官”活動、手工制作、科學實驗等多種形式,引導幼兒了解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觸覺五種感官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見圖4)。在班級的美工區,幼兒用不同材料創作出作品《我和他/她不一樣》,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臉形象。
幼兒還來到小三班的科學區,和小三班的幼兒一起完成科學小實驗,制作出神奇的感官瓶。如制作看一看的“視覺瓶”、搖一搖的“聲音瓶”(裝鈴鐺、豆子),聞一聞的“氣味瓶”(檸檬片、薄荷葉)等,感受五官的奇妙。
(4)“我”的身體
教師通過組織對比身高、體重等相關活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體重及身高的變化,以及與別人的差異。他們在活動中,大膽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我比別人輕”“我要多吃飯”“我比別人矮”“我要多運動”等。在“性別標志”活動中,幼兒認識了公共廁所的性別標志,同時在班級里尋找廁所標志,活動中還滲透了公共場所的禮儀教育。在“男孩女孩大不同”活動中,幼兒區分男女特征(如裙子/褲子、短發/長發),同時討論“女孩可以踢足球嗎?”“男孩可以喜歡粉色嗎?”等問題,打破性別刻板印象(見圖5)。
圖2幼兒自制姓名牌

圖3我的生日

圖4我的五官

圖5“男孩女孩大不同”活動

圖6 “合家歡”調查問卷

圖7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

圖8“我”的小組成員

圖9超市購物挑戰

2.“我”的家庭信息(1)“合家歡”調查問卷
“和我有關的信息還有哪些呢?”伴隨著這個疑問,幼兒通過親子任務的方式,填寫“合家歡”調查問卷表,用文字、繪畫等方式記錄了“我的家庭信息”,如父母姓名、爸爸媽媽的職業和家庭地址等,便于幼兒記憶,更好地在集體面前大方表達(見圖6)。大部分幼兒能說出父母姓名及簡單職業內容,小部分幼兒能記住父母電話號碼和家庭住址。
(2)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
為了讓幼兒牢記父母電話號碼等關鍵信息,教師在益智區中投放了數學材料,便于幼兒熟悉與記憶,并告知幼兒在遇到危險或找不到家長時,可尋求幫助。通過電話聯系家長,以在關鍵時候尋求保護,個別幼兒能完整地說出爸爸媽媽的電話,小部分幼兒能復述父母電話片段(電話后四位),并用一一對應的方式將卡片上的電話號碼拼出來(見圖7)。
3.“我”的班級信息
(1)“我”的小組成員
幼兒還通過區域材料,認識了班級的空間布置、小組成員等相關信息,進一步加強了幼兒對獲取班級信息的興趣(見圖8)。
(2)我的班級
接著,他們還去了新班級,玩了新材料,認識了新的朋友,通過跨班級區域游戲促進自身社交互動與資源共享。
【教師思考】
在“我”的信息探索過程中,教師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知、可操作的學習內容。通過設計調查問卷、手工制作、科學實驗、區域游戲等活動,幼兒不僅積累了“我”的生日、五官、身體、家庭、班級等相關信息,還提升了安全意識。
(三)信息安全
在信息安全的學習中,前期幼兒通過故事、談話等方式,引導幼兒了解信息泄露的危害。
為了給幼兒提供真實的教育場域,班級還開展了兩次防拐社會實踐活動,幾位勇敢的幼兒在超市里完成購物挑戰(見圖9),還和“陌生人”(見圖10)斗智斗勇,學習了保護自己的本領。
1號幼兒:第一次成功拒絕陌生人帶路,但第二次被棒棒糖吸引,最后意識到危險后立刻跑開。
2號幼兒:輕信“工作人員”帶路,和1號松開了手,中途離開了隊伍。
3號和4號幼兒:4號堅定說“不跟陌生人走”,還拉住了想跟著走的3號,是超棒的“安全搭檔”。
5號幼兒:被零食誘惑,跟著“陌生人”走了。
6號和7號幼兒:面對冒充爸爸同事的阿姨,冷靜觀察老師,堅決不跟陌生人走。
隨后,教師播放整個活動過程錄像,讓全部幼兒進行了觀看學習,通過警察叔叔的講解,幼兒學會了保護自己的“三不原則”(見圖11)。
1.不跟陌生人走:即使對方說認識爸爸媽媽,也要先找老師或家人確認。
2.不吃陌生人的東西:糖果、零食可能是騙局,勇敢說“謝謝,我不要”。
3.不給陌生人開門:獨自在家時,任何敲門都要先聯系爸爸媽媽。
后期為了檢驗幼兒的學習效果,教師再次與小三班配合,開展了面向全班級的防拐騙安全演練,邀請家長助教充當陌生人,鞏固了幼兒的安全意識。
【教師思考】
在引導幼兒全面探索與自身相關的信息量后,教師帶領他們了解不可泄露的信息、陌生人的陷阱、辨別信息真假等內容,幫助幼兒意識到信息的重要性。此外,還通過情境演繹,幫助幼兒深化相關認識。
課程總結與反思
(一)橫向聯結:主題設計“生活化 + 情境化”,激活兒童主動探索
本課程通過“生活化 + 情境化”的主題設計,成功激發了幼兒對信息生活的主動探索興趣。課程從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信息現象入手,如信息收集方法、個人信息的識別與保護等,通過實踐活動讓幼兒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學習和體驗。例如,通過設計“名字的由來”調查問卷,幼兒不僅了解了自身名字的含義,還學會了使用符號、繪畫、錄制視頻等多種方式收集信息。同時,通過情景模擬和防拐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將課程延伸至社區,讓安全教育從“課堂說教”走向“生活實踐”。
圖10與“陌生人”斗智斗勇

圖11警察叔叔講解自我保護知識

(二)縱向延伸:從“自我”到“其他”,構建社會認知網絡
課程在內容設計上注重從幼兒自身出發,擴展到與其相關的其他信息,構建了一個逐步放大的社會認知網絡。從最初的“我的姓名”“我的生日”到“我的家庭信息”“我的班級信息”,幼兒在不斷探索和發現中,逐漸認識到自己與家庭、班級乃至社會的聯系。例如,通過“合家歡”調查問卷,幼兒不僅了解了自己的家庭信息,還能在集體面前大方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跨班級區域游戲,幼兒結識了新朋友,促進了社交互動與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