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出生人口斷崖式下降,“少子化”現象日益凸顯,適齡兒童數量大幅減少,學前教育資源的迭代調整正面臨新的要求和挑戰。[在教育強國發展目標的引領下,各級各類教育已進人高質量發展階段。然而,幼兒教育高質量發展受到生源數量減少和教育資源利用率不足的限制,普惠性托育服務呈現出托位供需失衡、服務內容同質化以及師資隊伍專業性不足等明顯結構性矛盾。[2《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明確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提供托育服務。”國家高度重視嬰幼兒服務的發展,為幼兒教育和托育服務的深度融合及供需調整提供了有效契機。因此,深人挖掘幼兒教育和托育服務相契合的內在邏輯,探尋二者融合的實踐路向,重塑學前教育資源供需關系,已成為嬰幼兒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舉措。
何以可能:依托幼兒園優質教育資源釋放的價值意蘊
資源是教育活動實施的基礎和保障。優質教育資源指能夠促進教育與教學質量優化發展的資源,主要包括隱性資源(如文化資源和制度資源)和顯性資源(如物質資源和教師資源)。[3][4幼兒園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明確的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豐富的軟硬件基礎、成熟的辦園管理經驗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使得幼兒園在提供托育服務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以優質教育資源為基石,動態調整學前教育資源,助力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的學前教育需要的必要條件,亦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所在。
表1幼兒園辦托班的政策法規文本(列舉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區直第一幼兒園(杏壇園)供圖

(一)國家及地方政策的持續完善提供了明確指向
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持續完善,為幼兒園開設托班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與政策支撐(見表1)。同時,相關設置標準與管理規范的建立,確保了托育服務的質量與規范性。在政府清晰的政策引導與有力支持下,幼兒園開展托育服務已成為推進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幼兒園優質資源為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實現教育資源效用最大化,是科學、合理利用有限資源的內源要求。學前優質教育資源的外溢效應體現了教育資源開放與共享的現實價值。
1.依托優質教育資源輻射作用,促進教育資源共享共建一體化
在優質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下,堅持公平原則,通過“組團式”“幫帶扶”發展共同體協同推進教育脫貧致富,已成為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并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學前教育集團化辦園的初衷正是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其核心優勢體現在教育理念、學校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制度與機制等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動、共享、互促與再生。通過這種方式,學前教育優質資源的輻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強調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優化托育服務精準供給。依托幼兒園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建立的優勢顯著。一方面,依托幼兒園現有的環境、設施等優質教育資源,托育服務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更能深度融入幼兒園成熟的管理體系與教育框架,保障了托育服務在學前教育理論基礎上的專業發展,提升了其服務品質與水平;同時,通過管理模式與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共享,能夠促進0—3歲托育與3一6歲幼兒園教育的一體化發展,并有助于優化托育服務的整體布局。另一方面,通過共享較成熟的幼兒園師資職后培訓,幫助托育師資的專業提升。國家各級各類法律法規明確賦權幼兒園舉辦托育服務,并將其確立為擴充、普及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的重要途徑。這從法理層面論證了學前教育優質資源向低齡段延伸的內在合理性,為其有效擴容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2.破除資源過剩與分布不均的困境,優化資源 配置
我國人口結構深刻變化,出生人口規模縮減,隨著適齡兒童數量逐年下降,現有幼教機構普遍面臨生源萎縮,或將引發“撤并關停”風波潮,沖擊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基礎,教育資源過剩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挑戰。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奠基環節,積淀了充裕的師資資源、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成熟的管理經驗、較高的社會認可度以及較完善的質量評估監測體系。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資源富余,推動資源向托育服務外溢成為優化配置的可行路徑,這不僅能破解生源不足造成的資源過剩困境,還能為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必需的場所、師資、管理等優質教育資源。因此,依托幼兒園開展托育服務,實質上是實現幼教富余資源與托育迫切需求高效對接的關鍵機制,是實現托幼服務體系整體和諧與高質量發展的共贏之舉。
何以可為:依托幼兒園優質資源助力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
中國教育現代化正邁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然而,依托幼兒園資源助力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政策法規不健全、資源分布失衡、師資量質不足、管理協調難度大、服務質量良不齊以及社會認知偏差等多維供需失衡問題。
(一)方向質量待完善:政策法規不健全、管理協調難度大
我國托育服務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制度層面存在諸多不足。盡管國家政策層面鼓勵幼兒園拓展托育功能,但經費保障和有效的激勵機制仍然缺位。總體來看,托幼領域總體資金投入有限,而幼兒園增設或改造托育服務需承擔高昂的初期投入、運營成本及額外支出。同時,托幼市場收費標準不一,缺乏實際的普惠性資金支持,家庭托育經濟負擔較重。這種“投入一成本”失衡的狀況削弱了資源釋放的可行性。并且,激勵機制匱乏進一步降低了幼兒園的參與意愿與執行效能,優質資源難以向下流轉。此外,管理體制的“雙軌制”與碎片化構成了更深層障礙:宏觀上,幼兒教育和托育服務分屬教育和衛健部門“雙軌”管理,加之其他相關部門介人,協調困難,責任界限不明確,導致實施效果弱化。地方政策差異亦加劇了監管執行的不均衡性,托育服務質量保障體系難以健全。微觀層面上,幼兒園內部缺乏統一、適配的托幼一體化管理模式,在人、財、物資源整合,特別是師資協同培養、資質互認機制、跨齡段連續性科學課程銜接等關鍵環節,面臨著實操困境與協調成本高昂等問題。
(二)結構性矛盾突出:幼兒園資源流轉困難
當前幼兒園空間環境設施建設存在適配性不足的情況。由于0—3歲嬰幼兒與3一6歲幼兒發展需求存在差異,托育機構和幼兒園的環境設置應有一定的差異化特征。實際運營過程中,部分幼兒園在拓展托育服務時出現了“需要的建不成,建成的用不上”的空間匹配矛盾。依據《托兒所、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的技術標準,幼兒園與托育機構在場地面積、空間高度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關于室外活動場地,幼兒園人均面積 ?2m2 ,托兒所 ?3m2 ;關于室內凈高,托兒所睡眠區、活動區 ?2.8m (改擴建 ?2.6m ),幼兒園活動室等 ?3.0m 。
這些差異導致多數幼兒園在延伸托育服務時面臨改擴建需求,尤其在活動室、睡眠區等關鍵功能區的改造標準差異更為突出。實地調查顯示,現有設備資源普遍無法滿足托育需求,特別是針對低月齡嬰幼兒的專用設施基本需要重新配置。各幼兒園在環境創設方面也呈現較大差異:部分幼兒園參照先進地區經驗,結合國家標準進行設置,部分幼兒園則簡單沿用原有布局僅調整桌椅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幼兒園開設托班以低樓層為主,場地受限制較大。多數公辦老園受限于原有建筑條件(如消防設施等),環境改造難度更大,增加了改擴建的備案難度。
此外,資源整合帶來的運營成本遞增問題日益凸顯。空間改造需要額外資金投入,而托育服務本身面臨投人大、回報周期長的運營困境。專項補助資金到位不及時或不足,進一步加劇了資金壓力。師生比要求的差異(托育 1:5 vs.幼兒園 1:7 )也導致人力成本增加。有數據顯示, 58.1% 的托班處于虧損狀態,①反映出當前幼兒園開展托幼一體化服務面臨嚴峻的可持續發展挑戰。
(三)專業質量受限:人才資源緊缺、資源分布不均
幼兒園資源助力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面臨優質專業師資供給不足和資源分布呈現空間分化的問題。其一,現有學前教育師資培養體系尚不完善,教師向托育崗位轉型困難。如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托育以回應性照料為主,多數由幼兒園教師轉崗的托幼一體化教師存在保教理念層面的差異,對0—3歲保教理論掌握不足,同時,缺少“醫育結合”的系統培訓,后續亦缺乏科學持續的培訓機制,尤其在嬰幼兒專業化照護技能方面存在明顯短板,選拔的幼兒園教師流轉人托育場域,也難以滿足托育服務的專業要求。并且,托幼師資整體待遇保障不穩定、福利待遇相對較低且社會認可度有待提高,導致職業吸引力弱、專業認同感低,“引不來、下不去、留不住”優秀人才問題突出,隊伍穩定性面臨嚴峻挑戰。其二,優質幼兒教育資源在地域、園際及城鄉間分布失衡。教育資源質量是決定嬰幼兒能否獲得優質學前教育的關鍵因素,而優質幼兒園師資的緊缺制約了托育專業質量的提升,加劇了0—3歲和3一6歲教育銜接融合的難度,嬰幼兒照護服務的保教質量亟待提高。
(四)支持網絡缺位:托育供需矛盾突出
家長對托育服務的需求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園所環境、硬件設施、師資水平、保教質量和收費標準等。若任一環節未能充分滿足家長需求,都將直接影響托育供給質量。調研顯示,家長對幼兒園延伸托育服務整體滿意度偏低,主要源于對其專業性和安全性的顧慮,加之傳統育兒觀念的影響,家庭照護仍是0一3歲嬰幼兒的主要養育模式。與此同時,主管部門在托育服務宣傳推廣方面存在不足,導致公眾認知存在偏差,形成“高需求、低入托”的供需矛盾,這一現象直接制約了托幼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何以可行:依托幼兒園優質資源釋放,助力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向
幼兒教育和托育服務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資源是基礎,更是關鍵。 [9]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工程,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資源統籌調配機制。”依托幼兒園優質資源釋放來推動托育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是一項互利共贏的舉措。一方面,面對幼兒教育資源潛在過剩風險與托育服務需求擴張的態勢,0一6歲嬰幼兒發展的整體性和連續性特點,以及教育資源所具有的“活性”和開放性特征,為幼兒教育和托育服務提供了協同發展的可能,可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通過幼兒園優質教育資源向托育領域輻射,規避資源質量低、分布不均、分配不合理等問題,有效優化資源配置。因此,構建政府主導、多元參與、標準引領的發展態勢,通過制度破壁、資源重組和專業升級,真正釋放幼兒園資源的托育服務潛能,逐步實現幼兒教育與托育服務的系統整合,能夠有效紓解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困境。
(一)健全創新制度支持體系
1.完善頂層設計,發揮政策的制度性補償作用教育政策的核心功能是對資源和利益進行權威性分配。[1]應強化政策引領,落實國家關于幼兒教育助力托育服務發展的戰略部署,將其納入學制體系,提高社會認知度和接受度。此外,建立專門的托幼服務法律法規,充分發揮政策在社會結構壁壘中的制度性平衡補償作用,從頂層設計上為托幼一體化發展提供制度支持環境。如教育部門和衛健部門可聯合出臺《托幼一體化實施辦法細則》,制定統一托幼服務行業標準,建立托育和幼育師資雙證互認機制。此外,建立科學的托幼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統一、規范、科學的托幼服務質量評價標準,完善質量評估細則,研制專項托幼服務質量評估工具,以保證服務質量。
2.建立并完善經費保障和激勵機制,激活資源釋放
設立財政經費保障機制,對在資源釋放方面表現突出的幼兒園提供必要的資金扶持,激發優質幼兒園參與托育服務發展的積極性。同時,配備多元、綜合性激勵機制,從物質、精神、發展等多方面進行激勵。例如,對在托育服務發展中起到良好輻射效應和社會影響力的幼兒園頒發榮譽,并通過媒體宣傳提升其知名度;將幼兒園設置托班并取得良好口碑作為管理者成為“名園長”的重要支撐條件;為幼兒園教師在獎勵、普升、職稱等方面提供“綠色通道”,確保托育服務發展中優秀教職工的實際利益。
此外,鏡鑒國外托幼一體化經驗。以管理保障質量,在不斷優化和完善現有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嘗試并軌管理,實施單軌管理制度,推行“幼保一元化”的形式來有效系統整合幼兒教育和兒童保育的資源。
(二)優化空間資源配置
幼兒園延伸托育服務須根據國家建筑標準對現有空間環境進行適應性改造。幼兒園可根據地域特點和園所實際情況制定差異化改造方案,例如,采用可移動隔斷實現空間的彈性利用。對于需要進行大規模改造且成本較高的園所,政府應設立專項補助資金,也可考慮通過專項用地劃撥等方式給予支持,提供改造建設補貼,確保資金落實到位,進而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幼兒園空間布局從“不匹配”向“科學適配”轉變,[12]為托育服務質量提供保障同時,鑒于托育服務與幼兒園師生配比的差異,應加快制定符合托幼一體化要求的班額與師資配備標準。通過優化人力配置或提供相應補助,降低幼幾園開設托班的運營成本,從而有效推進托幼一體化進程。
(三)增強優質師資供給,提升專業能力
1.建立師資共享機制,促進合理流動
搭建幼兒教育與托幼服務師資流動通道,促進優質師資合理配置,是發展高質量托幼服務的根本保障。在增量方面,師范院校可增設早期教育專業和嬰幼兒照護服務與管理專業,擴大托育師資培養規模,緩解總量不足問題;在存量方面,通過均衡優質師資分布,縮小區域間、園際間、城鄉間的師資差距,實現普惠性托育服務供給。例如,當前部分省市主導幼兒園開展托育服務時,實施彈性流動機制,從園內選拔符合條件的幼兒教師負責托班教學。托班采用“ 1+2. 或4 1+3′ ”的人員配置模式,即1名主班教師固定駐班,2-3名配班教師在托育與幼兒班之間隨兒童年齡升級進行輪換。這種模式既能保證托育服務的專業性和穩定性,又能實現嬰幼兒成長對固定照料者的心理需求。同時,設立專門的托育骨干教師職稱評定通道,激勵更多教師參與0一6歲教師體系的師資流動。
2.完善培養培訓體系,補足專業技能短板
立足現有師資基礎,加強職后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要求在職幼兒教師完成規定學時的0—3歲嬰幼兒照護及醫育結合的專業培訓。在“大學前教育”理念指導下,依托幼兒園現有優勢發展托育服務,可倒逼師資職前培養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具體而言,可針對當前托幼領域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主,幼兒園拓展托育服務的現實需求,實現人才培養的專業化與精準化,從而更好地滿足行業發展需求。
(四)構建多維支持網絡
充分發揮政府各部門的職能,調動社會和家庭的力量。通過政府、家庭、園所、社會協力合作,齊抓共管,激活協同治理組織的內生動力,共建互惠共生的育人生態。第一,加強政策傾斜,促進資源均衡配置。加大對農村和普通幼兒園的政策支持力度,減少優質資源分布不均的現象。第二,擴大科學育兒宣傳力度,轉變傳統觀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加強托幼服務宣傳,提升社會對0一6歲科學育兒的認知水平。以家庭需求為核心導向,通過多層級、多元化的主體支持,從環境、設備、課程、師資、管理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強化,形成立體多維的外部支持網,逐步轉變傳統的家庭育兒觀念。第三,借鑒“名園辦分園”“優園扶普園”的模式,促進資源均衡分配。如通過由“掌舵園”牽頭整合周邊社區資源建設托育點,運用智慧化管理平臺實現師資、課程資源共享。從而構建起豐富多樣、高質量的托幼服務供給體系,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需求。
注釋:
① 數據來源: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委會發布的《2023中國托幼一體化及幼兒園辦托育情況研究報告》。截至2023年,托班的收益情況整體偏向虧損。 58.1% 的托班存在運營虧損, 27.4% 的托班能維持收支平衡,僅有 14.5% 的托班處于盈利狀態。
參考文獻
[1]履行地方政府法定職責構建“幼有優育”的高質量學前教育體系[J].人民教育,2024(22):27-29.
[2]周亮.我國 0-3 歲嬰幼兒普惠性托育服務的結構性矛盾與政策建議:基于湖南省的統計數據與調查分析[].學前教育研究,2023(12):51-60.
[3]程敬寶,王偉.優質教育資源:價值與功效[].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01):56-72.
[4]郭子超.社會資本理論視角下優質教育資源輻射的難為與能為[J].教學與管理,2024(01):6-10.
[5]孟憲彬,董巍.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管理架構創新探究[].現代教育管理,2020(12):22-27.
[6]秦旭芳,臧天品.尋找托幼一體化“最優解”[].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5(03):1.
[7]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發布行業標準《托兒所、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局部修訂的公告[EB/OL].(2019-08-29)[2025-06-20]https://wwW.gov.cn/xinwen/2019-09/07/content_5428122.htm
[8]徐艷貞,藍晨,馮婉楨.優質均衡視域下區域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的空間布局優化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6):145-153.
[9]侯莉敏,劉倩.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價值與路徑取向[].學前教育研究,2023(06):1-10.
[10]黃瑾,熊燦燦.我國“有質量”的學前教育發展內涵與實現進路.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03):33-47.
[11]胡詠梅,元靜.2021—2035年學齡人口變動對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人民教育,2023(05):41-45.
[12]蔡迎旗,崔財艷,資明貴,等.我國城市幼兒園空間布局適配性的現狀、成因與優化建議D學前教育研究,2024(01):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