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提到:“要發現和支持幼兒有意義的學習,采用小組或集體的形式討論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拓展提升幼兒日常生活和游戲中的經驗。”游戲是幼兒的學習方式,并且游戲是幼兒對環境要素的創造性重組與意義賦予過程,因此游戲環境與幼兒的學習密不可分。以“有意義學習”為價值導向創設游戲環境,能夠增強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促進其在游戲中發現并解決問題。
明確有意義學習的游戲環境特征及其與幼兒的關系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需求,構成了幼兒學習的核心,由幼兒內在驅動,不依賴于成人的直接介入,能夠自然而然地發生。幼兒依賴游戲生活,并通過游戲學習適應周遭環境。例如,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逐漸建立起自我調節能力,并發展執行功能、社交技巧以及面對挑戰的復原力。環境創設是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學習經驗的支持策略之一,幼兒與環境的互動是其獲得感性經驗,實現知識的理解、遷移和創造性應用的直接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幼兒的有意義學習。此外,游戲環境中的時間、空間、材料、氛圍等影響著幼兒游戲的內容、形式和深度。
根據奧蘇伯爾的觀點,當幼兒的學習進入有意義狀態時,能夠基于問題情境思考,主動地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借助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等手段,實現認知和情感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有意義學習的游戲環境需不斷更新,其創設過程應契合幼兒的認知發展過程。此外,當游戲環境中的開放性元素越多,幼兒參與探索的積極性就越高,從而引發更深層次的學習活動。幼兒主要依賴具象認知表征系統來構建邏輯關系,其思維活動具有情境依附性,經驗成長也更依賴于環境營造的社會情感氛圍。因此,有意義學習的游戲環境應當是動態的、開放的,并具備情境性。
有意義學習游戲環境的創設依據
有意義學習的游戲環境創設注重環境的開放性,主要包含時間、空間的開放與結構功能的開放。開放并不意味著打亂幼兒一日生活的常規安排,其主旨要義是擴大環境、材料與活動的可能性與可變性、操作性與多樣性,打通時空與功能的內在通融性和邏輯關聯性,促進幼兒全方位發展、滿足個性化需求。“海陸空出動”主題活動的游戲環境創設以幼兒興趣為出發點,關注其已有經驗、關鍵能力、情感需求、園內園外資源等方面,指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打通室內與戶外空間,融通各個活動區域(見表1)。
基于幼兒的興趣點,“海陸空出動”主題活動的游戲環境創設圍繞“水上冒險家”“陸地探險隊”“天空夢想家”三個子板塊,每個子板塊又以2一3個活動作為重點內容,投放多樣化的低結構材料,旨在通過環境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促進動手能力及社會性發展。如圖1,為“海陸空出動”的初始材料投放計劃。其中,“水上冒險家”板塊以對水上交通工具的創新性探索為核心;“陸地探險隊”板塊模擬真實交通場景,強調角色扮演與建構實踐;“天空夢想家”板塊聚焦幼兒對天空的想象與科學探索。該環境創設旨在為幼兒提供沉浸式的游戲體驗,促進其有意義學習的生成。
表1“海陸空出動”游戲環境創設依據

有意義學習游戲環境的創設策略
游戲環境是幼兒實現有意義學習的重要載體。在實踐中,時間與空間的割據、教師的過度十預等阻礙了幼兒與環境的對話,使他們難以產生有意義的學習。為有效激發幼兒有意義學習的產生,教師嘗試采用時空整合、對話共生、隱性支架三大策略創設游戲環境,推動幼兒在環境中的持續探究(見表2)。
(一)時空整合:構建“海陸空”一體化游戲場域
教師統籌環境創設的時空布局,打破“海、陸、空”主題的割裂性,將三大主題內容融人各個區域中,幼兒在區域中可以自主使用材料進行創作,整合經驗,創新想法。此外,聯合室內與戶外環境,幼兒可以把室內的材料拿到戶外使用,同時整合時間安排,使室內的區域活動與戶外活動圍繞“海陸空出動”主題共同展開,深化環境對幼兒的影響。例如,在晨間活動與區域游戲中交替滲透主題,利用走廊、操場與室內環境聯動模擬“跨領域探險”,讓幼兒在連貫的時空體驗中持續性地學習。

表2“海陸空出動”主題下的環境創設

(二)對話共生:基于兒童視角的環境互動
環境創設不僅需要以幼兒的興趣為基礎,還需兼顧幼兒可操作和可對話的需求。例如,在“花城列車站”板塊設置開放式對話墻,分享幼兒乘車的樂趣和問題;在“建構大師區”提供可調整的標識,鼓勵幼兒通過符號與環境對話,推動游戲環境的動態生成。
(三)隱性支架:支持自主探究的教師角色
在幼兒游戲過程中,弱化教師的直接干預,將其轉為隱性支持。例如,在“泡沫戰艦”活動中,教師僅提供基礎材料與安全提示,通過記錄幼兒的試錯過程,如戰艦在水中發生傾斜,進而適時提問,如“為什么船會翻”“怎樣保持平衡”,引發幼兒的深度思考,推動幼兒在自主實踐中建構經驗。
有意義學習游戲環境的創設實踐與跟進
(一)動態生成:基于學習需求持續優化環境
幼兒對環境的探索需求是無限的,但現有的環境可能無法滿足幼兒持續探究的需要,因此教師應對環境創設進行跟進,實現持續性優化。教師通過觀察記錄、作品分析等方法捕捉幼兒的興趣與進一步學習的需求,定期調整區域布局與材料投放。例如在“海陸空出動”主題活動中,根據幼兒對“泡沫戰艦”平衡問題的探索,逐步增設不同重量的配重塊,通過照片墻、過程性作品展現環境與幼兒經驗的同步生長。以下是各區域經過一次活動后,教師根據觀察結果進行調整的案例。

【案例1】“海陸空出動”主題環境創設優化方案
優化一:神奇小車工坊
原區域只安排了一張桌子供幼兒創作小車,當三名及以上幼兒合作時,出現了制作空間不足的問題。于是,教師將兩張桌子合并成長桌,滿足幼兒多人合作與靈活拆分的需求。為方便幼兒收集廢舊材料,增設“回收盒子”,定期補充冰棍棒、牛奶盒等開放性材料,同時新增作品展示墻與懸掛展示區,用于呈現幼兒的手工作品。
優化二:救援與醫療服務區
活動時,幼兒提問:“如果在高鐵上有人突然生病了怎么辦?”于是,教師將班級內原有的“萌娃醫院”改為“救援與醫療服務區”,與“花城列車站”聯動,將幼兒已有的日常生活急救經驗遷移到高鐵場景,促進經驗貫通。
【案例2】彩紙船
一開始,幼兒用彩紙制作小船并放進蓄了水的洗手臺中,但紙船在水的沖擊下,很快被打濕,沉入水底。有的幼兒提出:“是不是卡紙做的船能堅持更久?”于是,他們在班級內到處搜尋,找到了卡紙、錫紙等不同的紙張,發現厚紙制作的船下沉速度確實相對較慢,可最終還是無法避免下沉。這時,有幼兒提議:“我們不用紙做船,找找其他材料?”他們又到“泡沫戰艦”區找來了泡沫,到“神奇小車工坊”找到了木棍、KT板、紙杯等材料,制作完后,幼兒爭相嘗試將船放進水中,但洗手臺空間有限,無法同時容納所有的船,最后他們又轉移到戶外的水池里去實驗。
在“彩紙船”活動中,幼兒對材料的搜尋不止停留在“彩紙船”的區域,而是擴展到整個班級,自由取用每個區域內的材料,并突破室內與戶外的空間限制,將船拿到戶外進行實驗,以滿足多人共同嘗試、驗證猜想的需求。
(三)協同共育:園家社聯動促進幼兒經驗遷移
幼兒園需創設開放共享的環境實踐平臺,邀請家長參與材料的收集,將社區資源帶進園內。例如,請高鐵乘務員講解高鐵乘車小知識等,并通過“親子任務卡”“游戲日志”等形式,將幼兒的園內環境經驗延伸至家庭與社區當中。例如,開展家庭海陸空交通工具創意展,鼓勵幼兒與家長共同設計主題作品,促進幼兒游戲經驗遷移,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二)跨界整合:基于問題情境創造性聯結材料
教師需打破材料的固有情境性分類,引導幼兒在真實問題中實現跨領域的材料組合。例如,將“建構大師區”的紙箱和“水上冒險家”的泡沫板結合,設計水陸兩棲的交通工具,推動幼兒在材料重組中發展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2]迪策,卡希.幼兒園游戲與學習[M].鄢超云,魏婷,孫曉旭,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3.
[3]奧蘇貝爾.意義學習新論獲得與保持知識的認知觀[M].毛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4]李向群.幼兒深度學習的內涵特征及實現路徑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0(05):89-92.
[5]董志杰.幼兒園游戲環境的構建[J].學前教育研究,2016(0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