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緣起
班級里有一半幼兒來自潮汕家庭,“寧可食無肉,不可飲無茶”的茶文化早已浸潤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當角色區投放了右右帶來的工夫茶具和茶葉后,經常能看到幼兒圍在一起接水泡茶、品茶?!袄蠋煟覀冮_個茶樓吧!就像奶奶常去的那家?!毙∮畹奶嶙h立即引發了熱烈響應,最終大家決定以潮汕工夫茶為特色,開一家工夫茶樓。課程脈絡見圖1。
課程過程
(一)茶樓里面有什么?
教師: “茶樓里面有什么?”
右右: “有好多小茶杯!”
蕾蕾:“有穿旗袍的阿姨推著點心車?!?/p>
樂森:“有茶點,我最愛吃綠豆糕、紅桃棵?!?/p>
當被追問“還有什么”時,幼兒陷入了思考?!澳强梢杂檬裁崔k法找到更多答案呢?”幼兒建議:“可以問爸爸媽媽?!薄爸苣┤ゲ铇强纯?。”“書上肯定有答案?!痹诮處焻f助下,他們用思維導圖記錄下這些調查方式(見圖2)。
幾天后,幼兒帶來了新發現:成套的茶具、古樸的茶盤、悠揚的音樂、優美的茶藝表演面對這些零散的發現,教師提供分類表格,引導幼兒按“茶具”“人員”“茶點”“環境”等類別進行整理(見圖3)。
【教師思考】
幼兒對茶樓的認知主要來源于零散的生活經驗。教師通過追問“還有什么”引發了幼兒的認知沖突,幼兒開始主動思考并提出“問家長”“實地觀察”等調查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適時提供思維導圖幫助幼兒梳理調查思路,并運用表格幫助他們對調查結果進行分類整理。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將零散的經驗系統化,還學會了遇到問題時自己想辦法、找答案。
圖2調查方法思維導圖

圖1課程脈絡圖

圖3茶樓事物匯總表

(二)工夫茶樓籌備中
1.制作茶具
(1)茶壺由哪些部分組成?
琳琳媽媽剛展示完潮汕茶房四寶一—潮汕爐、玉書碾(水壺)、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幼兒便迫不及待地在美工區制作這些茶具。蕾蕾很快就用黏土捏出了結構簡單的潮汕爐和若琛甌,但在制作孟臣罐(茶壺)時遇到了困難:“老師,茶壺該怎么捏呢?”
看到幼兒的困惑,教師將實物茶壺放到桌面上,讓他們觀察觸摸,結合結構圖引導他們描述各個部分的外形特征。
(2)什么材料最適合做茶壺?
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幼兒利用家中、教室內現有的各種材料,制作出各式各樣的茶壺。
圖4制作茶壺的材料討論表

康康:“扭扭棒做茶壺很漂亮。
右右:“水會漏光的!
嘉怡:“礦泉水瓶不會漏水!”
蕾蕾:“可是不能裝熱水,瓶子會變歪!”
右右:“橙子茶壺好!可以泡橙子味的茶?!?/p>
恩熙:“紙杯也很好,喝水也是用紙杯。
教師:“看來大家有不同意見,我們做個實驗就知道啦!”
幼兒通過裝水測試、觸摸觀察等方式,用表格記錄每種材料的防水性、耐熱性和安全性等特性(見圖4)。幼兒得出結論:可以用紙杯來制作茶壺,紙杯是干凈衛生的,而且熱水倒進去不會變軟,可以儲存水。
(3)水倒不出來怎么辦?
小杰:“我的壺嘴總漏水。
蕾蕾:“水堵在壺里出不來?!?/p>
在教師的建議下,幼兒仔細觀察教室里的成品茶壺和成功作品,通過觀察、對比、測量,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壺嘴要和把手差不多高。”“壺嘴安裝得太低會漏水?!薄霸椎臅r候要扎大一點,水才容易流出來?!?/p>
【教師思考】
在茶壺制作活動中,幼兒遇到了結構模糊、材料選擇不當、出水不暢等問題。針對這些困難,教師通過提供茶壺結構圖和實物觀察機會,幫助幼兒理解茶壺的基本結構;當幼兒對材料選擇產生分歧時,引導他們通過裝水實驗驗證不同材料的特性;面對出水問題,鼓勵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發現改進點。幼兒通過反復試誤與改進,逐步發展了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和持續探究等關鍵能力。
2.學習茶藝
在樂森媽媽的茶藝展示中(見圖5),幼兒通過三個問答感受潮汕茶文化“和、敬、精、樂”的精神內涵。
小宇:“為什么沖茶要轉著圈倒水呢?”“這叫關公巡城?!睒飞瓔寢屵吺痉哆吔忉?,“這樣每杯茶的濃淡都一樣均勻。”
康康:“那第一杯茶應該給誰喝呢?”“要像把最大的水果獻給爺爺奶奶一樣?!睒飞瓔寢岆p手捧杯示范,“這是敬老的傳統。
圖5家長茶藝表演

蕾蕾:“為什么只用三只杯子呀?”“這叫茶三酒四?!睒飞瓔寢寣⒈訑[成三角形,“三個杯子圍成圈,代表團結友愛?!?/p>
在親身實踐中,幼兒輪流體驗了溫杯、置茶、沖泡等步驟。隨后,教師將沖泡步驟制成可視化流程圖,貼在茶藝區支持幼兒反復練習(見圖6)。
圖6茶藝流程圖

泡好茶后,康康發現茶里面有“臟東西”,倩倩猜測可能是茶葉臟了。在倩倩的建議下,康康換了種茶葉沖泡,但雜質依舊存在,苦惱的幼兒找教師詢問原因。教師讓幼兒再加水泡一次,仔細看看有什么變化。幼兒驚喜地說:“這一次臟東西少了很多,茶葉被洗干凈了?!庇變号d致勃勃地加入熱水不停洗茶,洗了5次后,倩倩發現茶的顏色變了。“這茶怎么變成淡黃色了?”她喝了一口,皺眉說:“有點像喝水?!钡降紫磶状尾拍苡指蓛粲趾煤饶??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記錄單,鼓勵他們親自動手尋找答案(見圖7)。
通過操作與觀察幼兒知道茶葉表面可能會有雜質,需要沖洗1一2次后再飲用,沖洗次數過多會讓茶味變淡,影響口感。
圖7幼兒洗茶記錄單

【教師思考】
幼兒在學習茶藝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禮儀背后的意義,還在輪流分茶、謙讓飲茶的實踐中體驗到了公平與尊重。面對茶中雜質的問題,教師順勢引導幼兒開展洗茶實驗,并借助記錄單支持他們觀察與分析,幫助幼兒在實踐中發現“洗茶次數與茶味濃淡”的關系,發展了初步的科學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
(三)工夫茶樓開業啦
1.分工混亂如何解決?
茶藝區首次營業一片混亂。康康舉著茶壺喊“我來泡茶!”樂樂搶著茶具倒水,廚師圓圓則直接把茶點塞給顧客。教師見狀,走入茶樓:“請問哪位是茶藝師呀?我想喝杯茶?!笨悼怠窐吠瑫r涌上前:“我來泡!”“我來倒!”教師追問:“那我應該找誰呢?茶藝師和服務員的工作一樣嗎?”幼兒一時語塞。
在游戲回顧環節,教師播放視頻片段,引導幼兒觀察混亂場面并思考原因?!拔覀兲珌y了,顧客都不知道找誰?!庇變簾崃矣懻?,達成改進共識。
一是增加角色標志:茶藝師戴圍裙、服務員系領 結、廚師戴高帽;
二是劃分工作區:茶臺、推車、后廚、收銀臺分區管理;
三是明確工作內容:服務員負責接待、點單,茶藝師泡茶…
教師與幼兒一起繪制了思維導圖(見圖8),進一步梳理角色職能和協作流程。幼兒意識到每個角色都需盡到工作職責,只有互相配合才能讓茶樓有序營業。
圖8角色分工圖

【教師思考】
在茶樓游戲的首次嘗試中,幼兒對各角色的職責缺乏清晰認識,出現了爭搶任務、操作混亂的現象。教師通過視頻回放引導幼兒回顧并發現問題,再借助提問啟發他們思考“該由誰來做”“怎樣分工更清晰”等關鍵問題,促使幼兒從實際混亂中覺察到分工協作的重要性。在集體討論中,幼兒嘗試用標志區分身份、劃分區域、制定流程,逐步建立起角色定位與協作意識。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觀察、討論、嘗試與修正,發展了初步的問題解決能力與規則意識。
2.茶有點燙,怎樣才能快速喝上?
剛用熱水沖好的茶太燙了,幼兒很想早點喝上自己泡的茶,該怎么辦呢?“吹一下”“用扇子扇”“用溫水泡”“用小風扇”幼兒積極分享著自己的好方法,經過實踐檢驗,這些方法都能夠給茶降溫,但哪種方法最方便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從優點和缺點兩個角度展開了討論,最終認定小風扇是最好的方法,并從家中帶來了小風扇投放在茶藝區供大家使用。
【教師思考】
幼兒在解決“茶水太燙”問題時,主動提出吹氣、扇風等多種降溫方法。通過實踐操作與比較分析,他們發現每種方法各有優缺點:有的降溫快但費力,有的方便卻不衛生。在不斷嘗試與討論中,幼兒逐步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提升了思維的深度與判斷力。這一過程從感知出發,經歷了有目的地操作、反思與選擇,體現了幼兒在真實情境中主動建構經驗、發展思維的學習方式。
3.朋友,歡迎你來喝茶
幼兒的茶樓正式營業啦!他們為客人和朋友親自沖茶,共同分享這份來自潮汕的醇香與溫情。
【教師思考】
工夫茶的精神、禮儀、沏泡技藝與品評,通過“游戲化”“生活化”“場景化”的形式融入了幼兒的生活。與三五好友,閑坐品茗,歡聲暢談,這是潮汕人最愜意的生活方式,也成了幼兒最幸福、最有趣的美好回憶。
課程總結與反思
(一)以傳統茶文化為媒介,賦予課程新價值
通過探茶樓、制茶具、學茶藝、品茶香、體茶情等多元體驗,幼兒與工夫茶文化持續對話,從初步認知逐步走向深入理解,將工夫茶自然融入學習與生活之中。這不僅促進了潮汕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增強了幼兒的文化歸屬感和對生活的理解力。
(二)以驅動性問題為導向,提升學習新層次
教師在幼兒提出“什么材料適合做茶壺”“茶壺為何倒不出水”等具有挑戰性、可探究的真實問題時,及時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實驗、比較等方式深人探究。幼兒在經驗遷移、反復嘗試與反思評價中,逐步理解了茶壺結構設計、茶樓崗位分工等背后的邏輯關系,學習過程由感性經驗逐步過渡到有目的的推理與判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發展了初步的問題意識、合作能力與邏輯思維,教師則通過追問、示范、記錄和資源支持,引導幼兒將零散經驗整合為系統認知,促進深度學習的生成。
(三)以思維工具為支架,攀登發展新高度
在“工夫茶樓”主題活動中,教師結合幼兒探究的重點內容,適時運用流程圖、思維導圖和圖畫表征等工具,讓沖茶步驟、角色職責、問題解決方案等抽象經驗變得清晰可視,幫助幼兒梳理思路、深化理解。幼兒在制作茶壺、降溫方法對比、人員分工等任務中,借助問題清單、實驗記錄單等策略工具,進行有目的的觀察、比較與判斷。在多次使用思維工具的過程中幼兒逐漸建構探究經驗、積累問題解決策略,促進思維進階,提升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