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蔡和森的社會主義思想來源較為多元。本文主要從三個層面剖析其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淵源,希望能為理解中國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發展提供新視角。
蔡和森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與實踐基礎,其來源呈現多樣化特征:既受到傳統湖湘文化的浸潤,又汲取了墨家的思想資源;既受到近代新思潮的沖擊,又通過法國勤工儉學接觸了歐洲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理論。這些經歷共同構成了其社會主義思想生成與發展的土壤。
一、傳統湖湘文化與墨家思想
受時代限制,蔡和森的啟蒙教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蔡和森在湖南度過了青少年時期,自然受到湖湘文化的影響。湖湘文化強調經世致用、治國安邦的治學理念,這一思想傳統既造就了曾國藩、譚嗣同等湖湘名人,也同樣影響著后來的蔡和森。
有學者就注意到了蔡和森與曾國藩之間特殊的親緣和地緣關系。他們同為雙峰人,兩人的故鄉相距不過十數里,成長環境和文化背景十分相似。蔡和森轉入湖南一師后,在楊昌濟的指導下,系統研讀了曾國藩的書籍,“苦練心志,積極進取”。譚嗣同也對蔡和森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蔡和森認真閱讀了譚嗣同的《仁學》,于是“把批判的鋒芒開始指向封建文化的核心—孔學”。
由于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蔡和森很早就接觸到了墨子思想。出于樸素的平等意識,蔡和森在諸子學說中更推崇墨子學說。墨子主張以“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的理念改造社會,反對“不與其勞,獲其實,已非其有所取之故”等不義之舉,試圖建立一個“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的理想社會,這些主張使蔡和森深受觸動。當接觸到由蘇俄傳人的社會主義思想后,蔡和森敏銳地認識到墨子“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思想與社會主義思想有許多契合之處,與列寧提出的勞農主義也類似,因而對墨子學說的興趣更為濃厚。
蔡和森曾坦言對于茅原華山與列寧的思想尚不能“審其果有價值否”,但認為二者思想相近而加以借鑒。他以墨子學說為媒介,將自身理想與列寧主義及十月革命相連接,初步表達了轉向列寧主義的想法。據唐鐸回憶,蔡和森雖然尊重墨子,但他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說后,認為列寧的思想比墨子更偉大,因而后期專注談論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主義和勞農專政等。蔡和森是通過將墨子學說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相互印證,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對社會主義的理解。
從人道主義的精神來看,墨子提倡的“兼愛”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張的社會主義確有相通之處。但墨學當中沒有階級斗爭理論,而是突出互助精神,因而帶有空想社會主義的性質。墨學是戰國時期社會條件下的產物,社會主義思想則是資本主義時代的理論結晶。但二者的相似之處,使得作為進步思潮的社會主義思想能夠在墨學中找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淵源,這為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土壤。正是受墨子思想的影響,蔡和森在時代風云中認準了社會主義思想,并不斷深化認知,最終實現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的飛躍。
二、近代新思潮帶來的沖擊
五四時期,中國出版業蓬勃發展,出現了大量期刊和報紙。據周策縱先生的《五四運動研究資料》一書記載,該時期新出版的期刊和報紙達604種。
“五四運動”落潮之后,《新青年》與《新潮》異軍突起,陳獨秀、傅斯年等人表現出的熱情、與傳統決裂的意志以及對真理的追求,頗有精神感召力,令年輕學子為之傾倒。
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蔡和森廣泛吸納新思想,受到深刻的思想啟蒙。蔡和森在長沙求學時,正值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他通過《新青年》接觸到了西方民主政治學說,逐步建立起新的世界觀。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經常與毛澤東、鄧中夏等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討論《新青年》提出的各類問題,包括國民性改造、個性解放等。這進一步開闊了他的眼界,鍛煉了他的心性。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主義”都對蔡和森產生了影響。其個人經歷所造就的平等觀念與反專制意識,使他在諸多思潮中更傾向于同情勞工、追求平等的思想。新文化運動時期傳入中國的工讀主義與新村主義,為蔡和森社會主義思想的萌芽提供了養分。“新村主義是一種融合空想社會主義、互助主義、泛勞動主義等外來社會主義思想而形成的一種相對平和的社會改良主義,在五四時期的進步青年中頗為流行。”1918年,毛澤東與蔡和森等好友住在岳麓書院時,曾提出要在岳麓山設立工讀同志會,實現“半工半讀”,但由于會員相繼離開湖南,最后“事無成議”。
1919年毛澤東回到長沙后,再度設想在岳麓山建設一個“新村”①,但因“驅張運動”興起而未實施。其后毛澤東加入少年中國學會,提議在長沙創辦工讀互助團或自修大學。蔡和森寄信表示支持,認為改造社會唯有“烏托邦”這種辦法。這種“新村”理想實際上與墨子“兼愛互助”思想相通,但相比之下,更具有改造社會的實踐意義,其反對剝削、主張平等的理念,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先導。當長沙“新村”計劃擱淺之際,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提倡“勤于作工,儉以求學”,與“新村”設想相契合,這促使蔡和森最早赴京籌備留法勤工儉學的相關事宜。
縱觀蔡和森在長沙期間的學習和成長,他雖然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但還未完全成為一名堅定的社會主義者。在《新青年》等進步刊物的影響之下,蔡和森接觸到許多的西方新思想,但他逐漸傾向于帶有平等互助觀念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主義并不是他最初的自然選擇。這一點,在他的“新村”設想中可以得到印證:作為一種改良主義理想,“新村”設想還停留在勞動互助的樸素層面,本質上還屬于空想社會主義范疇。
三、在法國勤工儉學的經歷
在當時的中國,除了馬克思主義學說,還流行著諸多社會主義流派。最終,蘇俄式的社會主義道路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選擇。蔡和森正是這一轉變的代表,這與他在法國的勤工儉學經歷密不可分。蔡和森在北京籌備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時,深受列寧及其領導的十月革命的影響,對共產主義懷有崇高敬意。但正如前文所述,當時他的思想中仍然夾雜著一些空想社會主義的元素。直至1920年赴歐洲求學,經過系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他才真正建立起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進而提出在中國開展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構想。
在歐洲特別是法國的工人運動考察中,蔡和森通過深入觀察和系統總結,準確把握了偽社會主義、改良主義、修正主義等思潮與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區別,從而使他真正地把馬克思主義同非馬克思主義區分開,迅速成為“極端馬克思派”。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大背景下,蔡和森更加注重以十月革命為參照來思考中國的問題。由此可見,列寧主義學說是蔡和森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
不僅如此,蔡和森還深入總結了世界范圍內的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在法國期間,蔡和森專注研究俄國無產階級革命以及其革命后的社會狀況,研讀相關資料,深刻認識到“忠于馬克思主義的布爾塞維克”已在俄羅斯“完全徹底的建設其主義”。他考察法國社會主義運動時提出“許多政府說他們是與俄國鮑爾雪維克暗通,謀革法蘭西的命,使法蘭西變成蘇維埃共和國”。可以看出,當時有思想覺悟的知識分子普遍傾向于馬克思主義。1920年7月的蒙達尼會議上,蔡和森提出將新民學會的宗旨修改為“改造中國與世界”。這表明蔡和森明確要效法俄國,組建共產黨,以革命運動來改造中國。
蔡和森明確提出俄國革命開辟了“無產階級獲得政權來改造社會”的新方向。針對時人的誤解,他闡釋道:“不懂的人以為無產階級專政是以暴易暴的,不知列寧及共產黨已再三宣言:專政是由資本主義變到共產主義過渡時代一個必不可少的辦法。”這番論述表明,蔡和森對蘇俄革命實踐、十月革命意義及列寧主義的理解十分深刻。在深入學習蘇俄革命和世界革命經驗的過程中,他清醒地認識到共產黨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的核心作用。于是,他專心學習列寧的建黨學說,率先提出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主張。此外,蔡和森還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革命實踐進行深入分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貢獻。
綜上可知,蔡和森社會主義思想的來源相當豐富,也正是上述因素的影響,最終使蔡和森成為一個堅定的社會主義者。
注釋
① 毛澤東想要建立一個無剝削、無強權、無壓迫、無體力與腦力勞動對立的“新村”,試圖把學校、家庭與社會融為一體,試驗“人人作工,人人讀書,
人人平等”的新生活,再由這樣的新村連成一個新社會。
參考文獻
[1]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中共雙峰縣委宣傳部.懷念蔡和森同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4] 許紀霖.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舊派中的新派”.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
[5] 李永春.蔡和森思想研究[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1.
[6] 張偉良.曾國藩對青年蔡和森的影響J].婁底師專學報,1995(3).
[7] 謝起章.試論蔡和森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
[8] 墨子.墨子·非樂(上)[M].北京:中華書局,2022.
[9] 王興國.楊昌濟文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10]羅檢秋.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1]許紀霖,田建業.杜亞泉文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2] 張東蓀.我們為什么要講社會主義[N].解放與改造,1919-12(1卷7號):
[13]李佑新.毛澤東研究2007年第1輯[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