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5)23-0022-07
作者簡介
(1975-),男,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發展規劃處處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
通訊作者
(1967-),男,黨委書記,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本科教育(,)
基金項目
2025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職業本科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浙江模式’研究”(25NDJC179YB),主持人:;2023年浙江省高職教育“十四五”第一批教學改革項目“大思政格局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g20230104),主持人:湯兆武;2023-2024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關計劃項目重點課題“區域經濟發展視角下我國技能型大學建設的定位與路徑研究”(2024GH065),主持人:湯兆武
職業本科招生人數已達10.96萬人,在校生人數達40.68萬人;專任教師數增至4.53萬人。至2025年6月,全國已有87所職業本科院校,預示其辦學規模將持續壯大。在“三高、兩銜接、三不變”的發展策略指引下,經過5年多的試點實踐,職業本科教育在培育新質職業教育人才、促進科技與產業融合以及賦能新質生產力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承載著培養推動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任。當前,我國已明確將職業本科教育納入政策議程,推動其向“高質量”與“類型化”發展。自2014年國務院首次提出“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以來,相關政策不斷深化,如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及2022年中共中英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等,均強調職業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度全國
如何在新質生產力崛起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背景下,審視職業本科育人質量的價值,成為一項緊迫且重要的議題。當前,學界研究主要圍繞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的理論框架、目標定位和社會適應性等方面展開。鑒于職業本科教育試點尚屬初期,畢業生樣本量有限,學界在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價值界定尚未統一。育人質量是否達標,是否偏離了既定目標,相關研究仍亟待深入推進。為此,本研究立足于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的現狀,深入剖析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構建一套科學的測度體系,并提出促進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優化策略,為助推我國職業本科教育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一、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的學理邏輯
(一)以“職業性”為根脈,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職業性”是職業本科教育的鮮明標志,它專注于培養適應職業崗位變化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高層次技術技能、實踐性、行動導向、復雜高深的工作問題、創新能力、校企協同育人是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典型特征。
第一,在產生的邏輯起點方面,職業本科教育源于職業發展,本質是實踐性的,邏輯上始于職業/崗位群的發展,遵循工作體系邏輯,指向崗位工作中勞動復雜程度的發展,應對更加復雜高深的工作問題。相比之下,普通本科教育屬于傳統學術教育,本質是理論性的,其邏輯起點是學科的演進,遵循學科的深化與分支化規律。而應用型本科則是一種理論結合實踐的學術或工程教育,本質也是理論性的,其邏輯起點是行業領域的發展,遵循多學科和交叉學科體系,指向行業領域的前沿發展。第二,在人才培養類型方面,職業本科教育主要承擔工程技術型和技術技能型職業人才的培養;學科性質的普通本科教育主要承擔理論型職業人才的培養;科學應用性質的應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承擔工程型職業人才的培養。第三,在人才培養定位方面,2021年教育部印發《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提出職業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應“堅持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使畢業生能夠從事科技成果、實驗成果轉化,生產加工中高端產品、提供中高端服務,能夠解決較復雜問題和進行較復雜操作”,是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急需、具有“職業精神、專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知識型、技術技能型和創新型”特質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第四,在人才培養理念方面,職業本科教育遵循職業能力要求,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堅持理實一體,強調行動導向教育理念。相比之下,普通本科教育堅守傳統研究型大學精英教育理念,以理論學習為主;應用型本科教育則更側重于應用與實踐,但同樣遵循精英教育理念。第五,在人才培養層次方面,職業本科教育與職業專科教育都注重崗位實踐能力的培養,但職業本科教育在技術技能的層次和復雜程度上要求更高,致力于培養學生解決行業產業一線復雜、綜合、創新技術難題的能力。職業本科教育對理論、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標準,以及對實驗實訓的復雜度和創新度、師資隊伍的學術水平與工程實踐能力等要求更高。
(二)以“類型性”為本質,提升職業教育“全要素”水平
職業本科是與其他本科具有“同層不同類”特征的另一類本科,在教育類型上屬于職業教育領域范疇、在教育層次上屬于高等教育的本科層次[3]。人才培養模式是指教育活動全過程的總和,涵蓋了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內容、評價等“全要素”內容。職業本科教育應堅守產教融合、校企“雙元”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實踐性知識為基礎,以行業產業鏈或崗位(群)實踐能力為指向。
第一,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職業本科教育以培養生產一線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為綱,主要培養擁有大學本科的文化底蘊、精通高級技術技能、擅長將技術設計轉化為實際產品或運用設計思維引領技術革新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相較于專科,其畢業生在理論與實踐、復雜問題解決上更勝一籌;而傳統本科則側重于培養研究型、設計型及探索型學術人才。第二,在人才培養規格方面,職業本科教育專注于具體崗位(群),強調高精準實踐能力,重點培養生產、制造、技術支持及維修等人才;而應用型本科教育則面向行業產業鏈或崗位(群),突出綜合實踐能力,培養跨專業、跨崗位的綜合型、復合型人才,專注于產品開發、設計、測試等領域。第三,在人才培養內容方面,職業本科教育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強化技術技能創新。在理論知識傳授上,它著重傳授崗位(群)所需的實用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強調夠用和實用;而應用型本科教育則側重于行業產業鏈或崗位(群)的綜合性、復合性理論知識,突出以實踐為導向的理論教學。在實踐能力培養上,職業本科教育專注于高精準的崗位(群)實踐能力培養,而應用型本科教育則強調產品線、崗位(群)乃至整個行業產業鏈的實踐能力培養,以解決整體性、復雜性問題為核心。
(三)以“本科層次”為底色,樹好職教“高等性”風向標
職業本科教育是一種層次上移的教育形態,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有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專科教育的層次遞升。其“高等性”不僅僅反映文化水平的高低,還體現在工作任務和技術使用的復雜性與難易度[4],同時增加了創造性要求[5]。
一是人才培養定位的“高層次”。職業本科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高級階段,不僅拔高了教育層次,更實現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從初級操作到中級檢修維護,直至高級設計與實施的全鏈條遞進式提升,解決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層次偏低問題。二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高規格”。職業本科教育由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演進至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規格上要求畢業生不僅要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兼具探究與創新能力,能夠應對較為復雜的工作場景。三是人才培養內容的“高端化”。職業本科教育緊跟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步伐,積極服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助力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其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內容緊密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致力于科技成果轉化、中高端產品加工、高端服務提供,從而圍繞新型勞動者和新型勞動對象等要素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四)以“服務兩高”為牽引,提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力
職業本科教育更加注重與經濟和產業界的緊密聯系,注重提升自身對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適應性和針對性,增強對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的貢獻能力。
第一,服務高端產業與產業高端,是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集中體現。我國經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職業本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培育兼具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的高層次新型勞動者,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工作情景和崗位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突破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需要拔尖創新人才自主掌握核心技術;另一方面,暢通國內外經濟循環,需要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第二,職業本科教育致力于解決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數量不足與質量不高的問題。未來15年,約 20% 至 25% 的就業人口需轉向高端產業。加強本科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將有效緩解就業領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第三,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有相適應、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隊伍。職業本科教育聚焦勞動者要素,從“新質人才培養模式”“工程能力特質師資隊伍”“顛覆性和前沿性技術的生產性實訓基地”“高質量就業創業體系”等方面開展改革,精準培養產業一線亟需的拔尖技術技能型人才,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可或缺的強勁引擎,并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運行”動能。
二、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測度體系
(一)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為確保測度體系的成果導向性和可比性,本研究深入剖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及相關政策文件。借助中國知網、萬方等權威數據庫和網絡資源,系統回顧了國內職業本科教育評價領域的研究文獻和成果[6][8][9]。經過歸納與分析,構建了職業本科育人質量的測度體系,并明確了評價的三個核心維度。同時,設計了相應調查表、訪談提綱和具體的指標體系,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德爾菲法
為確保測度體系的科學性和全面性,課題組邀請了來自教育主管部門、職業本科院校等資深專家參與本次研究。采用德爾菲專家咨詢法,通過電子郵件等形式向專家發送問卷,就評價指標的擇定進行專家咨詢。專家們基于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對測度體系的各維度指標進行了審慎考量和分析,提出意見和建議,并針對具體的指標給予了深入的解釋和說明。通過德爾菲法的應用,構建了既符合教育規律又貼近產業需求的測度指標體系,為后續的權重計算工作提供堅實的模型支撐。
3.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HP)由美國運籌學家托馬斯·薩蒂(T.L.Saaty)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相較于傳統的經驗方法,如專家打分或直接權重賦予,它更具客觀性和科學性。本研究采用了9級評分法。專家們對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評分,從而得出相對重要性。然后構建比較矩陣,并計算其一致性指標CR值。若CR值小于O.1,則表示矩陣的層次排序具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本研究通過AHP法計算指標權重,以確保結果的科學準確。
(二)研究過程
1.測度指標體系初步構建
課題組問卷編制小組由5名成員構成,均深耕職業教育研究多年。其中,2名成員擁有10年以上研究經驗,1名教授具有20年以上教學經驗。問卷編制著重考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指標是否科學、適切、多元,以確保其評價具有導向作用。
(1)政策依據
在選擇指標體系時,以專家訪談結果為基礎,同時緊密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等文件精神,強調以就業為導向,突出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的考量。參照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文件,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職業道德的養成,并借鑒2023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執行規劃(2023一2027年)》等文件精神,強化技能大賽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促進作用。此外,還參考了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針對本科生就業、質量跟蹤、用人單位滿意度、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具體要求,選定了一系列評價指標。
(2)主要原則
構建的“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測度體系”遵循四方面原則。一是針對性原則,確保評價指標準確把握要素內涵,突出重點,體現精準性;二是創新性原則,緊密貼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凸顯職業本科教育特色,著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三是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簡潔高效,確保評價過程簡便易行;四是適應性原則,強調多元社會群體的共同參與,確保評價結果具備廣泛的適應性和認可度。
2.專家咨詢
(1)第一輪專家咨詢
本研究通過電子郵件、微信、電話等便捷方式開展問卷咨詢,采用5級評分機制,特邀18位專家對各項指標的必要性進行客觀評分,同時賦予專家“新增”或“刪除”指標的自由。在收集并整理有效問卷后,保留了得分高于3的指標。此外,還根據專家反饋,優化了部分指標的描述,并補充了新增指標。
(2)第二輪專家咨詢
基于首輪專家咨詢反饋意見,課題組對評價指標進行了細致修訂,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質量測度體系。隨后,邀請包括第一輪專家在內的20位專家參與評價,運用5級評分機制,對新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全面評估。
3.各級指標權重確定
運用層次分析法,邀請第二輪專家中18位專家及32名職業本科畢業生代表,通過九標度法兩兩比較的方式,對測度體系的各級指標權重進行評分。收集并整理評分問卷后,利用Matlab程序計算出各級指標的權重。
(三)測度體系呈現
1.德爾菲法專家咨詢結果
(1)專家基本情況
咨詢專家具有多元化背景,均具備豐富的職業本科教育研究、招聘經驗或高職四年制本科人才培養試點工作經驗。專家基本情況見表1。
(2)專家咨詢表回收情況
第一輪專家咨詢發放問卷18份,剔除規律作答問卷后回收16份,有效回收率達 88.8% ;第二輪則發放問卷20份,回收有效問卷18份,有效回收率提升至 90% 。問卷的高回收率表明了專家們的積極參與和高度投入。
(3)專家效度分析
參與咨詢的專家中, 60% 以上擁有超過20年的職業教
表1德爾菲法咨詢專家基本情況
育領域工作經歷。這些專家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有深入了解,其專業水平和權威度均得到廣泛認可。
2.測度指標體系構建
(1)第一輪專家咨詢結果
首先,通過文獻研究,課題組初步構建了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測度指標體系,包含3個一級指標和10個二級指標。經過第一輪專家咨詢的反饋,課題組對指標體系進行了修訂:一級指標增至4個,新增了“綜合素質”這一關鍵領域,其中涵蓋了“工匠精神與職業道德”“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與管理能力”等方面,并增加了“在校生公開發表論文數和獲批發明專利數”這一量化指標。同時,刪除了“寫作能力”和“組織能力”兩個指標,對“在校生競賽質量”和“就業質量”的評價內容進行了優化,特別增加了“全國大學生學科競賽質量”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
(2)第二輪專家咨詢結果
如圖1所示,經過首輪指標篩選與完善,結合第二輪專家咨詢與深入討論,最終形成了涵蓋4項一級指標和16項二級指標的測度體系框架。這一測度體系鮮明地強化了“知識 .+ 技能”的導向,旨在凸顯職業本科教育在培養目標、定位、主體與模式上的獨特性,與傳統“學術導向”的普通高等教育評價范式形成鮮明對比[1]。測度體系不僅涵蓋了“發表論文數和發明專利數”“大學生學科競賽質量”等知識型指標,還特別突出了“創新創業競賽質量”“職業技能競賽質量”等技術性指標。評價過程廣泛吸納了政府部門、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專家、行業企業代表及第三方評價機構的意見[]。這些指標體現了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測度體系的內涵,見表2。
(3)測度體系的判斷矩陣
在第二輪專家咨詢結果的基礎上,課題組編制了權重問卷。特別邀請了32名職業本科畢業生代表參與權重打分,
與先前專家團隊共同構成更為全面的評估團隊,對各項指標進行兩兩比較,賦予相對重要性評分。共發放問卷50份,最終回收并驗證有效問卷48份。在數據處理時,將專家們細分為產業界專家、科技界專家、教育界專家等九大決策群體,通過“群決策”得出判斷矩陣。其一級指標判斷矩陣數據見表3。
表3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測度體系一級指標的判斷矩陣A
如表4所示,CR值小于0.1,顯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良好,分析結果可靠。其中,職業本科生綜合素質評價、職業本科在校生競賽質量評價、職業本科應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和職業本科生校友職業發展情況等指標權重分別為0.249、0.109、0.419和0.223。
運用Matlab編寫的AHP計算程序,精準計算出了評價指標的同級與全局權重,并據此構建人才培養質量測度體系。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權重見表5。
表5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權重
(四)測度體系的啟示與使用
1.測度體系的啟示
從全局權重來看,職業本科教育的一級指標中,“應屆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權重最高,凸顯了專家對“就業質量”作為育人質量評價關鍵性的共識。這與社會普遍關注“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觀念相吻合。
從一級指標“在校生綜合素質評價”下的同級權重來看,專家認為“工匠精神與職業道德”最重要,與《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中相關要求契合。
從一級指標“在校生競賽質量評價”下的同級權重來看,“職業技能競賽質量”位列首位,體現了技能競賽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中的重要作用,與《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執行規劃(2023一2027年)》中關于“大賽提高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論斷相同。
從一級指標“應屆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下的同級權重來看,專家最看重“畢業生起薪水平”,該指標可作為衡量就業質量和畢業生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從一級指標“校友職業發展評價”下的同級權重來看,“優秀校友社會影響力”位列第一,這與《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提出的
“畢業生質量持續跟蹤評價”等要求一致,凸顯了優秀畢業生作為衡量育人質量的重要性。
整體來看,16個二級指標中,“畢業生起薪水平”權重最高,成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核心指標。這反映出職業本科畢業生能否實現體面就業、消除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仍是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關切。
2.測度體系的特色與使用
一是進一步凸顯、強化立德樹人導向。我國職業本科教育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育人質量成為評價職業本科辦學質量的重要內容。本測度體系用于強化對立德樹人培養成效的監測,特別是是否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
二是以質量貢獻為導向,投人產出相結合。本測度體系注重構建以質量貢獻為核心的測度體系。使用時尤其關注在校生“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數據積累
三是體現第三方評價參與,重視為畢業生提供持續性的職業成長支持。本測度體系多維度考察校友職業發展的成效,將育人質量的長期影響和價值作為主要的評價因素和標準。使用時,需要長期跟蹤畢業生職后發展,暢通其終身學習渠道。
三、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優化策略
(一)質量評價的價值重塑:澄明“以生為本”的核心 育人目標
當前,教育質量評價主要涵蓋“內適性”“外適性”和“個適性”三種價值取向。其中,“內適性”注重學業成績;“外適性”強調社會滿意度;“個適性”則聚焦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重視個體價值。鑒于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及其教育與職業的雙重屬性,職業本科教育質量評價需進一步豐富其價值概念與內涵。
第一,重塑評價取向,結合“內適性”“外適性”和“個適性”要素,堅持“以生為本”,關注學生在校表現與畢業生社會滿意度,避免“同質化”和“精英化”傾向[13]。第二,重構質量評價文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構建文化治理體系,強化質量文化建設。同時,構建自律、自查、自糾、自覺和自省的質量文化[14],把握學生學習、認知和成長規律,充分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第三,優化學風氛圍。學風作為隱性教育資源,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15]。通過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校園文化,助力學生的知識體系完善、工匠精神培育與技能培養。
(二)人才培養的模式重建:探索“職業屬性 + 學科屬性”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質量是職業教育助力教育強國建設的基石,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職業本科教育在層次、內容和模式上均有其特殊性,需打破普通本科的“學術本位”和高職專科的“能力本位”的傳統辦學理念,創新“職業屬性 + 學科屬性”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明確人才培養定位,突出職業本科特色。職業本科教育應平衡理論知識學習、創新創造能力培養與技術技能訓練,彌補其他教育層次的傾向性不足。第二,確立人才培養目標,以職業屬性和區域發展需求為導向,強調創新性、職業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可持續性,建立“寬理論基礎、強實踐能力、強創新創業能力、強終身學習能力”的目標[]。第三,需深人探索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路徑[7]。核心是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以產教融合為基石,采用委托培養、訂單培養與中國特色學徒制三種模式,并通過科教融匯、建設產業學院與現場工程師學院等途徑,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符合“成果導向”標準。即構建出“一條主線、一個平臺、三種過程、多條路徑、成果導向評價”的全新職業本科育人模式,以培養具有“職業精神、專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特質的高層次技能型人才。
(三)培養過程的體系重構:構建以“技術技能”為紐帶的教育體系
2021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和基本要求(試行)》,明確了職業本科的人才培養目標,強調“要適應區域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需求”“培養系統掌握專業基本知識、掌握較高的技術技能且能熟練應用,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基于此,職業本科教育需注重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和技能解決復雜問題,并面向“技術、技能型職業”重構教育體系。
第一,教育體系應聚焦“技術學科”建設,緊跟產業前沿,結合優勢形成特色技術知識應用體系[18]。第二,專業設置需高質量、有特色,參照《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對接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特別是國家戰略緊缺產業,更新技術內容,強化專業內涵,確保中、高、本知識體系有效銜接。第三,面向新質生產力要求,建設“五金”新基建,重構“學科 ?+ 專業”課程體系[19、開發“產業 + 崗位 技術 + 數字化”的多元化教材、改良教學方法、優化教育資源建設及打造一體化實習實踐基地[20]。
(四)就業保障的機制重整:強化“三過程”協同的保障機制
當前,我國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加劇,結構性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加快職業本科教育建設,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不僅有助于增加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還能助力現代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為此,學校需著力強化三個關鍵過程的協同。第一,強化培養過程,筑牢就業基石。學校應深化“就業導向”的教育改革,著重培養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和綜合素質。通過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綜合素養,為高質量就業奠定堅實基礎。第二,優化求職輔導,提升“人崗匹配度”。職業本科院校應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輔導,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了解就業環境,提高求職成功率。第三,跟蹤職后發展,暢通終身學習渠道。畢業生的職后發展情況是就業質量的直接體現。學校應持續關注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構建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為畢業生提供持續的職業成長支持,幫助其不斷提升綜合職業能力和技術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陸宇正,曾天山.職業本科教育辦學實踐的意蘊解析與行動策略[J].大學教育科學,2023(3):108-117.
[2]
[3]
[4]匡瑛,李琪.此本科非彼本科:職業本科本質論及其發展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21(3):45-51.
[5]
[12]曾天山,湯霓,王澤榮.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重要意義、目標定位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23):35-37.
[6]王玲玲.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評價及不平衡測度研究[J].職業教育,2022(11):3-18.
[7]崔奎勇,蔡云,史娟.職業本科教育質量指數構建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2(3):94-98.
[8]劉欽節,楊科.工科專業“評估”和“認證”實質等效性分析及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型[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22(3):37-40.
[9]劉春光,謝劍虹.職業本科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的探索與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2023(2):68-76.
[10][1]
[16][1][20]母磊,周蕾,馬銀琦.高質量職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向度與行動路徑——基于21所職業技術大學教育質量報告的文本分析[]中國高教研究,2023(5):101-108.
[13]
[14]劉奕琳,高江勇,許慧.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歷史演化、現實困境及超越路徑[J].江蘇高教,2023(11):97-102.
[15]沈靜.校友視角下的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及提升策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17]包麗麗,鄒吉權.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的基本內涵、類型定位及培養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3(26):12-16.
[19]李勝,徐國慶.職業本科教育發展背景下職業專科教育定位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2(2):102-108.
On the Quality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e Education:Theoretical Logic, Measurement System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Ma Lincai, Tang Zhaowu, Wang Tingting
AbstractVocationalundergraduateeducation isanimportantpartofoptimizingthestructureofhighereducationinChina.The misionofundergrduatevocationaleducationistoultivatealargeumberofigleveltechnicalandsiledtalentsoteatete characterstisof“olegdidoisrusaldsetoue conotationofthequalityofvocatioalundergrduateeducatioandprovideanobjectiveandefectivemethodforevaluatingthequality oftalentscuiiteottdettiselt and weight calculationbased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recariedout.Theempiricalresultsowthatthe“mployment qualty” indicatorinbsoutelyimpantpti,foedbyportanteuatiodicatoschs“civatofaftsmansiiitd profesional ethics”“vocationalskilsompetition”and“excellnttypicalalumni”.Thisprovidesempiricalguidanceforvatioal collges toimprovethequalityofeducation.Lookingaheadtothefuture,toenhancethequalityoftalentcultivationinvocational undergraduateucati,itisetialtoarifodcatioleieof“studentterdsxploeaalentsiat modelthatintegates“vocatioalatrbuteswithdisciplinaryatrbutes”,onstructanducationalsystementeredaroun“techical skills”as the linchpin,and strengthen a guarantee mechanism that coordinates the “three processes”
Key words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measurement system; type education
AuthorMaLincaiprofesorof Zhejia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of 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 (Hangzhou31053);Wang Tingting, research intern of Zhejia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respondinguthorTangZhaou,professrofZhejangPolytechnicUniversityof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ringHangh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