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As one oftheclassiccases ofthe National Memory Project, Singapore Memory Project has launched a new portal website on the occasion of its 12th anniversary,marking a newstage of developmentforthe project.This article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t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apore Memory Project in the old portal website stage and the new portal website stage through contentanalysisand comparative analysis.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new stage of memory project places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collection of multimodal resources,deepens public participation,presentsa more diversified trend in memory themes,deepens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user experience in portal webpage design.Based on this,thisarticlesummarizes four important inspirations:promoting multi- modal collection of memory resources,focusing on reflecting the real social memory and diverse voices,balancingmainstream and social narratives,and fully leveraging collaborative potential. Theseinspirationsprovidepowerfu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mory project in China.
Keywords: Singapore Memory Project; Latest progress;Memory project
2011年,由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主導實施的新加坡記憶工程,以其突出的全民參與性、開放性和社交互動性,在眾多國家記憶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數字記憶領域的焦點。陳靜、郭云峰、顏運梅三位學者分別在新加坡記憶工程啟動的初中期聚焦于此案例開展了較為翔實的案例分析,另有學者從城市記憶、文化記憶項目角度針對新加坡記憶工程開展了小體量的案例研究。總體來看,既有研究體現了中國學術領域對于該工程的關注,但是既有研究也存在體量不夠、數據不新等問題。同時,隨著項目的推進,該工程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形式主義、忽略邊緣聲音以及內容質量不高等。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并推動項目升級,2023年末,新加坡記憶工程上線了全新的門戶網站。這次升級不僅增加了記憶標注、轉錄、翻譯等展示模塊,擴展了記憶資料的收集類型,還通過與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的合作計劃,啟動了新加坡美食文化和青年文化的主題收集項目。這些舉措部分解決了早期工程的不足,推動了記憶工程向更加多元化、系統化和深入化的方向發展,標志著新加坡記憶工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也推動新加坡記憶工程繼續在全球數字記憶項目中保持前瞻性,繼續推動文化記憶的數字化保存與社會參與。
為系統梳理該工程新進展的內容與特征,為我國的記憶工程實踐提供經驗參考,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通過廣泛收集新加坡記憶工程新舊門戶網站的網頁記錄、圖片資料及相關新聞報道、學術論文等資料,對比分析了新加坡記憶工程在舊門戶網站階段與新門戶網站階段的不同特征,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案例啟示,為我國文化記憶項目提供參考。
一、新加坡記憶工程建設歷程概述
新加坡記憶工程自2011年啟動以來,作為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的重點項目,致力于保存和分享新加坡的集體記憶。由于其核心的眾包記憶功能以其門戶網站為主要載體,新加坡記憶工程的發展歷程可以通過門戶網站的更新和功能擴展加以細分和分析。本文采用的階段劃分標準為其眾包程度,也即其門戶網站的更新時間,將新加坡記憶工程的發展歷程劃分為兩個階段:初步眾包時期(2011年8月-2023年9月)和全面眾包時期(2023年10月至今)。
(一)初步眾包時期:舊門戶網站階段(2011年8月—2023年9月)
2011年,新加坡記憶工程正式啟動,其門戶網站(www.singaporememory.sg)也隨之上線。作為一項全國性的計劃,該工程由新加坡通信和信息部(MCI)牽頭,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推動,并與國內外圖書館、文化遺產機構、各研究機構、社會志愿者等多個主體廣泛合作。在其建設目的上,該項目團隊在其門戶網站“關于我們\"和“常見問題解答”兩個板塊中的解釋是:“捕捉和記錄與新加坡相關的珍貴時刻和記憶\"和“吸引那些對新加坡有記憶并愿意貢獻這些記憶的個人、社區、團體或機構,建立一種記憶文化,以培養凝聚力和根基”。[7]
在這一時期,門戶網站SingaporeMemory.SG是新加坡記憶工程的核心。作為一個在線平臺,新加坡記憶相關的收集、保存和整理工作均在此平臺上完成。進入該門戶網站,紅底白字的“添加您的記憶\"顯示在頁面左上角,通過這一功能模塊,用戶便能上傳自己關于新加坡的記憶,也就是實現記憶的收集工作。此外,該網站還設置了“亮點”“收藏”“發現”等特色模塊,其中“亮點”是記憶專題介紹,如“詩歌與地點”“內心的選擇”“2012年新加坡日\"等;“收藏\"是針對記憶系列的相關介紹與收集號召;“發現\"則包含了記憶年表、記憶地圖等內容。總的來說,這些特色模塊都表現出新加坡記憶工程團隊對記憶資料進行了細致的整理、編纂與開發,展現出新加坡記憶工程具有較強的主題性。除此以外,新加坡記憶工程官方博客網站“irememberSG\"(www.ire-member.sg)也是該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其官方對外宣傳窗口,博客網站同樣是收集記憶的重要渠道,同時還有網羅志愿者、進行采訪、開展線下外展活動等多重功能。也就是說,官方博客網站既是對其門戶網站功能的有益補充,也是擴大工程影響力和參與面的重要途徑。
(二)全面眾包時期:新門戶網站階段(2023年10月至今)
2023年10月1日,新加坡記憶工程新的在線眾包平臺,也即其新的門戶網站“新加坡記憶:共同記錄我們的故事”(www.singapore-memories.gov.sg)正式上線,標志著新加坡記憶工程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作為新加坡記憶工程新的門戶網站之余,該門戶網站同時也是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公民檔案項目的延伸,公眾可在此平臺上通過幫助描述照片、轉錄和翻譯□述歷史記錄和手寫文本來為國家記憶作出貢獻;同時通過這個新平臺,新加坡國家檔案館還將首次征集當地美食遺產和青年文化主題的材料,以強調在數字化浪潮中,收集人們在新加坡生活的記憶的重要性。
新的門戶網站“新加坡記憶:共同記錄我們的故事”是這一階段新加坡記憶工程的核心。與舊門戶網站不同的是,“改進”國家記憶藏品成為新門戶網站的重點之一。一方面,首頁中約有二分之一的界面用于展示志愿者在平臺上描述照片,轉錄出版物、文件、電影和視頻,記錄口述歷史的成果;另一方面,“改進”也正式作為一個與主題化記憶并列的板塊,加入網站的功能板塊中,以支持志愿者通過此平臺開展記憶轉錄、翻譯、描述等改進工作。同時,舊門戶網站的“主題\"和“亮點\"板塊在新的門戶網站中得到了保留,標志著依照主題整理和展示國家記憶依舊是新加坡記憶工程的重要特征。除此以外,舊門戶網站放置于最下方的“關于我們\"“常見問題”和“聯系我們”也在新門戶網站上轉移至了最上方,與“改進\"“主題\"等功能模塊并排,更加便于用戶了解記憶工程項目。除以上基本功能外,新的門戶網站首頁還滾動播放幾則重點推送內容。其一是一則公告,宣布2011年至2015年新加坡記憶工程成果已在國家圖書館數字館藏門戶網站開放;其二和其三均是記憶收集的主題宣傳,包括馬來電影的黃金時代主題和前文提及的美食文化與青年文化主題;其四則是對該平臺功能的全方位宣傳,號召用戶通過平臺來貢獻、描述、轉錄、翻譯記憶材料,以“一起記錄我們的故事”。

(三)新舊門戶網站的過渡溯因與對比分析
縱觀舊門戶網站\"SingaporeMemory.SG\"12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新加坡記憶工程在舊門戶網站時期經歷了快速發展期和平臺期兩個階段。2011年至2017年是新加坡記憶工程的快速發展期。如圖1所示,根據互聯網檔案館抓取的網站顯示數據,可以看出,2015年至2017年,新加坡記憶工程的記憶資源收集數量始終保持高速增長。然而,從2017年末開始,這一增長陷入停滯,標志著工程進入了明顯的平臺期。關于這一停滯的原因,學界對新加坡記憶工程的批評和質疑1或許能提供一定解釋。首先,盡管新加坡記憶工程鼓勵全民參與,但其形式性似乎大于實效性。例如,線下的記憶捐贈活動往往是采取“捐獻記憶即可免費抽獎”的形式,許多民眾的參與可能僅僅是為了物質獎勵,而非出于對國家記憶建設的真正興趣。其次,記憶主題的選擇始終由政府主導,政府干預過多,導致主流敘事占據主導地位,“少數聲音\"未能得到充分表達,削弱了公眾的參與感。最后,記憶內容過于分散和龐雜,導致其內容質量不高,進一步限制了項目的影響力和深度。
在這一長期瓶頸期內,2023年初,新加坡記憶工程門戶網站發布公示,稱網站正在進行審查,并暫不接受新的提交。2023年中,網站正式宣布將在2023年9月1日關閉舊門戶網站“SingaporeMem-ory.SG\"。這一舉措標志著新加坡記憶工程舊門戶網站階段的終結。隨著一個月后新門戶網站的上線,項目開啟了新發展時期。
對比分析新舊門戶網站,可以發現新加坡記憶工程的新門戶網站在首頁設計和功能模塊上做出了較大的調整,包括新增、刪減和改進等方面的變化。新增的板塊包括“改進\"和“貢獻\"功能模塊,前者作為網站新增功能,體現了新加坡記憶工程在增強公眾參與方面的努力;后者則將舊門戶網站的上傳記憶功能單獨提取出來,形成獨立模塊,便于用戶快速獲取上傳信息與要求,簡化上傳流程。刪減模塊包括舊門戶網站中的“瀏覽\"“貢獻者”與“發現”功能,可能是為了簡化網站結構,突出收集和改進記憶工作的核心目標。改進方面較為廣泛,包括優化首頁上傳窗口設計和滾動宣傳圖內容,將“推薦回憶\"“最近瀏覽次數最多\"“近期記憶\"“最新視頻\"等推薦內容整合為“主題”和“貢獻亮點”,并將原有“收藏\"模塊優化為記憶主題內容展示。這些改進旨在提升用戶體驗和優化記憶工程的內容呈現。需要說明的是,盡管這些變化體現了新加坡記憶工程在提升用戶網頁體驗和優化內容建設方面的努力,但對于學界質疑其參與形式化和政府干涉過多的問題,新門戶網站的更新尚未提供明確的解決方案。這兩大局限仍需新加坡記憶工程的建設者與管理者在未來進一步思考和解決。
二、新加坡記憶工程實踐新進展特征
綜合對比新加坡記憶工程從初步眾包時期到全面眾包時期的變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門戶網站的變化,可總結概括出新加坡記憶工程實踐新進展具有以下五大特征:資源收集的多模態化拓展、公眾參與的進一步深化、記憶主題的多元化拓展、機構間協作的進一步加強以及更加注重用戶體驗的網站設計。
(一)資源收集的多模態化拓展
新加坡記憶工程在記憶資料收集方面較以往更加注重多模態化,具體體現在其門戶網站新增了對社交媒體檔案和網站內容的收集。在舊門戶網站時期,新加坡記憶工程便已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起了博客認捐活動,鼓勵用戶在記憶工程中存檔博客。此舉較其他國家的記憶工程在資源載體收集上取得了一定突破。然而,由于該活動未與核心門戶網站整合,仍存在局限性。在新門戶網站階段,新加坡記憶工程進一步拓展了記憶資源的收集范疇。其記憶上傳頁面明確將社交媒體檔案和網頁內容納入收集范圍,鼓勵用戶通過門戶網站上傳其推特、臉書等社交媒體賬號的檔案。同時,門戶網站依舊支持傳統形式的記憶上傳,如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種格式。整體來看,新門戶網站在記憶資源載體類型和資源收集的整合程度上都較之前有了顯著提升,進一步豐富了記憶工程的內容和存檔模式。
(二)公眾參與的進一步深化
新加坡記憶工程在公眾參與方面較以往有了顯著深化,具體體現在門戶網站功能的擴展:從原先僅支持用戶上傳記憶,發展到如今支持用戶進行上傳、描述、轉錄和翻譯等多項操作。在舊門戶網站階段,門戶網站對公眾開放的功能以上傳記憶和瀏覽記憶為主,雖也有招募志愿者參與記憶的標注、轉錄等工作的實踐,但規模較小,且這些功能并未與門戶網站直接整合,存在較大局限性。新門戶網站時期,新加坡記憶工程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新門戶網站不僅支持用戶上傳記憶,還允許所有用戶通過網站對記憶進行描述、轉錄和翻譯,用戶生成的改進成果經過工作人員審核后即可發布。這種功能的擴展大大增強了公眾的參與深度,使用戶不僅是記憶的貢獻者,還成為記憶改進的主動參與者,極大地釋放了眾包能量,推動了新加坡記憶工程公眾參與程度的進一步提升。
(三)記憶主題的多元化拓展
新加坡記憶工程在記憶故事的講述上,較以往更加注重主題的多元化。在舊門戶網站時期,新加坡記憶工程就已致力于推動記憶主題的多樣化,主題范圍從諸如“2012年的新加坡日“這樣的國家層面話題,到“我的學生時代\"這樣的個人敘事,覆蓋了國家事件與個人記憶的廣泛領域。盡管如此,依然有學者批評舊門戶時期的新加坡記憶工程過于注重主流敘事,忽視了多樣化的個人記憶表達。對此,新門戶時期的新加坡記憶工程有所改進,進一步拓展了記憶主題的選擇,并更加關注當下的生活記憶。最為典型的例子是新門戶網站首頁目前滾動宣傳的“美食文化與青年文化”專題活動。此專題強調“當下生活著的‘我們'在新加坡生活記憶中的重要性”,與大多數國家記憶計劃更側重歷史記憶的保存形成鮮明對比。這一變化反映了新加坡記憶工程在主題講述上的創新,不僅豐富了記憶的內容,還更貼近當代社會和個體生活,提升了工程在多元記憶收集和表達中的包容性與吸引力。
(四)機構間協作的進一步加強
新加坡記憶工程在機構合作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體現在與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的業務合作加深上。新加坡記憶工程由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牽頭并主持,在舊門戶網站時期,新加坡記憶工程就與百余所學校、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企業等主體開展了廣泛的合作。13到了新門戶網站時期,這種合作進一步深化,特別是在與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的業務縱深合作上。具體來說,一方面,借助新加坡記憶工程廣泛的公眾號召力和影響力,與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的公民檔案項目實現了深度耦合,進一步擴大了公民檔案項目的參與度和覆蓋面;另一方面,在館藏資源方面,新加坡記憶工程主推的記憶專題“美食文化與青年文化”也被納入國家檔案館的當代收藏計劃。這些舉措標志著兩大機構在業務上的合作更加緊密,推動了深層次的協同工作,為兩個項目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顯著增強了項目內容的擴展性和社會影響力。
(五)更加注重用戶體驗的網站設計
在新加坡記憶工程的新門戶網站設計中,用戶體驗得到了顯著提升,主要體現在“記憶上傳\"和“常見問題解答”這兩個核心板塊上。在記憶上傳板塊,舊門戶網站僅將該功能簡要放置在網頁左上角,且未提供支持上傳的資源類型或相關解釋,用戶操作不便。新門戶網站則在首頁顯眼位置設置了完整的上傳窗口,用戶可以直接在首頁選擇上傳的類型和子類別。同時,新增了對不同記憶資源類型的介紹與說明,使用戶更容易理解上傳要求并順利操作。在常見問題解答板塊,舊網站將“關于我們\"和“常見問題解答”等內容放置在網頁底部,與隱私聲明、版權信息并列,容易被用戶忽視。新門戶網站則將這兩個板塊提升到功能區,與上傳記憶、改進記憶等關鍵功能并列,方便用戶快速找到相關信息,特別是初次訪問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新加坡記憶工程的目標、內容及參與要求。這種改進不僅優化了網站的導航結構,也顯著提升了用戶體驗,確保用戶能更方便地參與和理解該項目。
三、新加坡記憶工程實踐新進展的經驗啟示
隨著新加坡記憶工程在資源收集、公眾參與、主題選擇、機構協作和網站設計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我國記憶工程可學習借鑒其建設經驗,在以下方向努力:推動記憶資源收集多模態化、注重反映社會真實記憶與多元聲音、兼顧主流敘事與社會敘事、充分發揮協同合作潛力等,從而推動我國記憶工程煥發新生機。
(一)推動記憶資源收集多模態化
新加坡記憶工程在新門戶網站階段的一大創新在于,它不僅保留了文本、圖片、音視頻等傳統記憶資源載體的收集,還創造性地將社交媒體和網站等互聯網時代的記憶載體納入收集范圍,展現了其在記憶資源收集上的多樣化。目前,我國的記憶工程項目主要集中在圖文、音視頻等傳統載體的收集形式上,或可借鑒新加坡記憶工程的經驗,著力實現記憶資源收集的全面化與多元化。一方面,建議增加記憶收集、保存與展示的載體類型,將社交媒體和網頁等互聯網時代的特殊檔案類型納入存檔范圍,提升所藏記憶資源的全面性與多樣性。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圖文、音視頻等類型的記憶資源的收集機制,豐富其渠道,并加強對這些資源的內容挖掘和開發,使其煥發新價值。這樣可以推動記憶工程項目在新技術與時代進程中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二)注重反映社會真實記憶與多元聲音
新加坡記憶工程自啟動以來,以其高度的全民參與性而聞名,并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這一特征在項目的新進展中得到了進一步深化。然而,面對學界對其形式化的質疑,即認為其記憶收集未能真正走進廣大新加坡人內心的批評,新加坡記憶工程的新進展似乎并未充分聚焦這一問題并加以解決。因此,如何在廣泛號召公眾參與的同時,亦反映公眾真實的記憶與多元化的聲音,或許是我國記憶工程項目需要思考和應對的關鍵問題。對此,我國的記憶工程應在公眾參與方面做到“兩手抓”。一方面,應通過多樣化和恰當的形式吸引廣泛的公眾參與。如可以借鑒新加坡記憶工程的經驗,結合線上社交媒體宣傳和線下社區、學校活動,擴大項目的覆蓋面,增強公眾的參與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將項目落到實處,真正傳達人民的多元聲音。我國記憶工程項目應避免走向形式化,要鼓勵公眾講述其真實的經歷、憧憬與擔憂,真正記錄人民的聲音。通過這一方式,可以實現形式與實效的兼顧,確保記憶工程不僅具有廣泛的公眾參與度,還能深刻反映社會的真實記憶與多元聲音。
(三)兼顧主流敘事與社會敘事
新加坡記憶工程區別于其他國家記憶工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主題的多化,在主題選擇上注重主流敘事與社會敘事的平衡,強調要講述當代新加坡人的故事。相比之下,當前包括“中國記憶\"和“北京記憶\"等在內的我國知名記憶工程更側重于歷史記憶,聚焦宏觀的、歷史性的敘事,而對當代中國的個體記憶關注較少。這種傾向更注重歷史的主流敘事,而忽略了當代的、個人化的敘事表達。在此背景下,我國的記憶工程可以借鑒新加坡記憶工程的經驗,在主題建設上實現主流敘事與個體記憶的平衡。具體而言,我國的記憶工程應在收集過程中增加與當下人民生活相關的主題,鼓勵公眾上傳自己的生活記憶,通過個人故事匯聚成當代中國的集體記憶。同時,在記憶挖掘和研究工作中,應更加重視當代中國的記憶內容,開發具有時代特征的專題,講述今日中國的故事。通過這種方式,既能保留歷史敘事的廣度,又可兼顧當代社會的個體記憶,實現記憶主題的多元化與平衡,推動更加全面、真實的記憶敘事表達。
(四)充分發揮協同合作潛力
新加坡記憶工程的一大顯著進展是,在繼續由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主導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與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在業務上的深入合作,體現對主導管理與協同治理并重的重視。而在我國,各大記憶工程項目仍較多偏向于獨立運作,未能充分發揮協同合作的潛力。因此,我國的記憶工程項目可以學習新加坡記憶工程的這一做法,在主管部門或團隊有效領導的前提下,主動與其他相關機構展開更深層次的業務交流與合作,尤其是與政府、檔案館、圖書館以及高校等主體形成協同配合。通過這種方式,既能確保項目在強有力的領導下穩步推進,又能依托各方的合作與互動,促進項目在業務上的協同發展,最終實現領導推動與合作協同雙向驅動項目成長的平衡效果。
綜上所述,新加坡記憶工程在實踐中的最新進展展示了其在資源收集、公眾參與、記憶主題多元化、機構合作及用戶體驗設計等方面的顯著創新和優化。這些進展不僅豐富了新加坡的國家記憶項目,也為全球記憶工程提供了借鑒與啟示。從多模態化的資源收集到機構間的深度協同,新加坡記憶工程在平衡傳統與現代、形式與實效、主流與社會以及主導與協同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國的記憶工程項自可以從中汲取經驗,尤其是在擴展資源收集載體、深化公眾參與、平衡主流與社會記憶表達、加強跨機構合作等方面。同時,必須注重在中國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下實現這些經驗的本土化轉化,進一步提升我國記憶工程的管理水平與社會影響力。
*本文系2024年度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基于文旅融合的多模態名人檔案知識產品化開發利用研究”(項目編號:2024-R-04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6][8][13]陳靜.全民參與式的新加坡記憶工程實施現狀及啟示[J].北京檔案,2016(3):34-37.
[2]郭云峰.“新加坡記憶工程”對我國公共圖書館文化資源建設的啟示[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16):142-145.
[3][11][12]顏運梅.用戶參與“城市記憶”工程建設探究[J].圖書館界,2014(4):78-81;88.
[4]謝海洋,李鑫.新媒體視閾下城市記憶工程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京檔案,2016(7):36-37.
[5]申曉娟,石鑫,王秀香.國內外文化記憶項目的實踐與啟示[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4(2):14-21.
[7]Internet Archive. Singapore Memory Project. [EB/OL].[2024-10-15].https://web.archive.org/web/ 20170906114709/http://www.singaporememory.sg/.
[9]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 Memories:Documenting Our Stories Together.[EB/OL]. (2023-09- 28)[2024- 10- 15]. https://www.nlb.gov.sg/main/ about-us/press-room-and-publications/media-releases/2O23/Singapore- Memories- DocumentingOur-Stories-Together.
[10] Cheng,N Y. \" This is my doodle\":NonParticipation,Performance,andtheSingaporeMemoryProject[J].Performance Paradigm,2O18(14):64- 86.
作者單位:1.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2.中國人民大學檔案事業發展研究中心3.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