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濕悶熱時節,蚊子成了令人崩潰的“訪客”,尤其愛叮咬細皮嫩肉的寶寶。因此,驅蚊產品成了家有小兒家庭的“必備品”,但面對琳瑯滿目且都宣稱“高效低毒”的驅蚊液、驅蚊手環,家長們常常挑花了眼。常見的驅蚊產品有效成分主要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羥哌酯)、驅蚊酯(伊默寧)以及檸檬桉油,它們各有特性與使用注意事項。
避蚊胺驅蚊效果好,但刺激性相對較大。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 個月以上的寶寶才能使用含有避蚊胺的產品,加拿大衛生部的要求更為嚴格,6個月以下的寶寶不要使用,2歲以下的每天使用不超過一次,2~12歲每天使用次數不超過3次,小于12歲的兒童使用避蚊胺最大濃度是10%,且12歲以下兒童不要連續使用超過1個月。
派卡瑞丁雖對皮膚和眼睛無明顯刺激性和致敏性,但不建議給1歲及更小的幼兒使用濃度超20%的產品。
驅蚊酯相比避蚊胺和派卡瑞丁,是更低毒、更安全、更廣譜的驅蟲成分,但驅蚊蟲、防叮咬效果略遜一籌。
檸檬桉油中真正能驅蚊的是香茅醛和香茅醇,然而香茅醇易引發過敏,尤其對于嬰幼兒, 長期暴露在高濃度檸檬桉油環境下,可能引發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損害。
此外,家長看到驅蚊產品有“農”字號不必擔心,在我國, 宣傳有“驅蚊”效果的產品屬于農藥管理范圍,獲得“農字號”"說明經過國家授權部門的藥效、毒理性試驗,保證對人體、環境無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