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在中醫領域被稱為“黧黑斑”或“肝斑”。中醫認為,黃褐斑絕非僅僅是皮膚表層的問題,而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健康警報”。本文將從中醫視角出發,為您揭示黃褐斑形成的深層機制,解析不同體質對應的調治方案,并傳授切實可行的日常調護方法,找到標本兼治的祛斑之道。
氣血失和而生斑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早有明文記載:“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此處的“面焦”,涵蓋了膚色暗沉、色斑等諸多問題,從中不難看出,黃褐斑與人體氣血的盛衰、經絡的通暢與否緊密相連。
中醫認為,黃褐斑的本質是氣血失和、臟腑功能失調在面部的直觀顯現。從外在表現來看,黃褐斑患者的面部會出現形狀不規則的褐色斑塊。這些斑塊多分布于額頭、臉頰、鼻子、上唇等部位,且呈現出對稱分布的特征。其顏色深淺不一,邊緣模糊不清。病情較為嚴重時,患者還會伴有皮膚干燥、瘙癢等一系列不適癥狀。該病癥在年輕女性群體中較為常見,發病時常伴隨情緒波動、月經不調等情況,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都帶來一定影響。
中醫辨證分4型
臨床上,中醫將黃褐斑分為4種類型。
肝郁氣滯型 患者的斑片呈深褐色狀態,并且隨著其情緒波動加重,還會伴有胸悶,脅痛、月經前乳房脹痛之癥。
形成機理:現在女性常常會面臨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并且長期的情緒壓抑也會導致出現“肝氣郁結”。而肝主疏泄,是人體調和氣血的調度大師,一旦肝臟出現淤滯則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毒素堆積而形成色斑。
肝腎陰虛型 此類患者斑色晦暗如煙熏,邊界不清似地圖,常常與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等癥狀相伴。
形成機理:此類患者可能會存在長期熬夜或過度勞累情況,從而導致耗傷腎精。由于腎水已經無法滋養肝木,所以形成“肝腎陰虛”。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其華在發;肝藏血,開竅于目。二者俱虛則精血不能上榮于面,如同樹木失去水分滋養,枝葉(皮膚)自然枯黃斑駁。
脾虛濕蘊型 此癥型患者斑色淡黃,且大多分布于口周及鼻翼,較容易出現面部油膩、體倦乏力、大便黏膩的癥狀。
形成機理:如果日常中存在暴飲暴食,且飲食偏好生冷,那么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濕邪上泛面部,如同霧氣籠罩,使膚色晦暗生斑。
氣滯血淤型 斑色暗褐如鐵銹,邊界清晰,還會導致月經血塊較多、痛經劇烈以及唇色紫暗等癥狀。
形成機理:上述各型遷延不愈,最終導致氣血淤滯,猶如河道淤泥堆積,氣血運行受阻,代謝廢物沉積形成頑固色斑?!夺t林改錯》指出:“血淤于皮里,血不榮膚,故面色黧黑。”常見于慢性肝病、子宮肌瘤患者或產后調理不當的婦女。
對癥施治色斑消
中藥調理 醫師會結合患者的病因及個體情況來選擇相應的中藥配伍進行調理。
1.肝郁氣滯型。常用的方劑主要有逍遙散和柴胡疏肝散,以上方劑能夠對患者的肝氣進行調理,并緩解其情緒壓力,從而改善黃褐斑癥狀。
2.肝腎陰虛型。在治療中更加側重于補益肝腎、滋陰降火,因此六味地黃湯(丸)為治療首選方劑。方劑中含有的地黃和山藥有滋陰補腎的功效,在此過程中加入枸杞子和菊花等藥材也可以進一步滋養肝腎,同時也可以幫助改善眼花、耳鳴等一系列癥狀。
3.脾虛濕蘊型。治療主要是健脾益氣,祛濕消斑。參苓白術散是常用的方劑,能夠增強患者的脾胃功能,幫助消除體內濕氣,從而改善斑塊的顏色和形態。添加薏苡仁和桔梗等藥材,可以進一步改善皮膚的色澤。
4.氣滯血淤型。治療強調理氣活血、化淤消斑,桃紅四物湯是針對這一證型的有效方劑,其中含有的當歸、川芎等藥材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并緩解由氣滯血淤所引發的皮膚問題。
針灸療法 常用的腧穴包括肝俞、脾俞、腎俞等,針灸后可以改善臟腑功能,促進氣血循環,并減輕色素沉著。
藥膳食療 疏肝玫瑰飲:玫瑰花5朵,佛手片3g,紅棗3枚。玫瑰花疏肝解郁,佛手理氣不傷陰,適合壓力大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