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夾層是指主動脈內的血液從主動脈內膜撕裂口進入主動脈中膜,并沿主動脈長軸方向擴展,造成主動脈真假兩腔分離的一種病理改變。研究顯示,主動脈夾層初次發病死亡率約為40%,前24 小時死亡率每小時增加1%~2%,年死亡率可達90%。
臨床表現常見四類
1.疼痛:主動脈夾層的首發癥狀,常呈“撕裂樣”或“刀割樣”難以忍受的銳痛,且以胸背部持續性疼痛為主,無法用止痛藥緩解。
2.休克:出現煩躁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蒼白、皮膚濕冷及瀕死感等休克的臨床表現,患者血壓往往正常或升高,會出現四肢血壓不對稱的現象。
3.全身性受損:出現全身多部位疼痛和多器官功能受損表現,如腦缺血可導致腦梗死,腎臟缺血導致腎功能不全,腸道缺血導致腹部疼痛,下肢缺血導致腿部無力、蒼白甚至截癱等。
4.失血性休克:當發生主動脈夾層破裂出血時,患者會表現出神志淡漠或昏迷、皮膚蒼白、心動過速、呼吸急促、尿少、血壓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現象。
危險因素要了解
1.高血壓:主動脈夾層的主要病因,它會增加主動脈壁應力和剪切應力,致使彈力纖維出現囊性病變和壞死,最終形成不良的主動脈夾層。
2.動脈粥樣硬化:常見于伴有高血壓、血脂異常且吸煙的老年患者。此類患者的主動脈管壁會發生退行性變,結構變得紊亂,表面存在潰瘍。
3.遺傳性結締組織病:截至目前,至少有29個基因被證實與主動脈夾層的發病相關,這些基因突變會引發具有遺傳性的結締組織病。其中,馬方綜合征患者是低齡主動脈夾層的高發人群。
4.創傷:包括鈍性損傷和醫源性損傷,這兩種損傷均會導致主動脈內膜受損,進而可能引發主動脈夾層。
5.解剖變異:導致主動脈夾層的一個因素,如二葉式主動脈瓣、鄰近動脈導管的主動脈縮窄等情況。
日常預防做好五點
1.血壓管理:高血壓患者需日常服用長效降壓藥,不可隨意更改藥物劑量或擅自停藥,以防用藥不當引發血壓大幅波動。同時,要規律監測血壓,將血壓控制在合理范圍。一般高血壓患者最佳血壓目標為<130/80mmHg,基本血壓目標為<140/90mmHg,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
2.飲食調節:遵循低鹽(每日<5g)、低脂、高纖維的飲食原則,多食用當季新鮮蔬果、全谷類食品以及優質蛋白。
3.生活習慣改善:研究表明,戒煙能降低血管壁受損風險,限制酒精攝入有助于減輕血壓和心血管系統負擔。寒冷環境下血管會劇烈收縮,增加主動脈夾層發生風險,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預防肺炎、感冒等疾病。
4.定期檢查:定期進行心血管系統相關檢查,如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臟彩超等,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心血管問題。同時,定期復查心血管系統指標,包括血壓、血脂、血糖等,及時評估疾病進展和風險。
5.心理調節:保持心理健康,適當參加戶外運動和娛樂活動,保證良好睡眠。
自救注意六事項
1.保持鎮定:立即靜臥,盡量保持放松的狀態,避免情緒激動。此外還需要絕對避免任何體力活動(包括起身、行走、用力咳嗽等),任何動作都可能加劇血管撕裂。
2.撥打120:明確告知癥狀(如突發劇烈胸痛/背痛,懷疑主動脈夾層),要求救護車就近送往具備心血管急救能力的醫院。
3.體位選擇:選擇半臥位(背部墊高30~45度),減少主動脈壓力;若出現休克(面色蒼白、冷汗),則平躺并抬高下肢。
4.控制血壓與心率:若患者有高血壓病史且意識清醒,在醫生電話指導下服用短效降壓藥(如硝苯地平緩釋片、卡托普利等),目標是將收縮壓降至100~120mmHg,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
5.禁止進食飲水:為可能的手術或氣管插管做準備。不可按“心梗”方式處理,如嚼服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此外,盡量避免自行駕車或打車就醫(移動風險極高)。
6.做好記錄:家屬應做好血壓、心率疼痛部位及性質(如“撕裂樣痛”)、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嘔吐、意識模糊等)的記錄,并整理患者病史(高血壓、馬凡綜合征等)、近期用藥清單,攜帶身份證、醫保卡。同時移除周圍危險物品,避免患者因疼痛掙扎導致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