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也被稱為“換髖”,這一手術方式能夠改善患者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存品質。在開展手術期間,高質量的護理配合至關重要。那么,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配合都有哪些呢?今天一文給您解釋清楚。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也被稱為“換髖”,這一手術方式能夠改善患者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存品質。在開展手術期間,高質量的護理配合至關重要。那么,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配合都有哪些呢?今天一文給您解釋清楚。
1.什么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指的是通過手術的形式用人工髖關節替換已經失去正常功能的髖關節, 從而改善患者疼痛、行動不便等不良癥狀,幫助患者重新恢復髖關節功能。這一手術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如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壞死、股骨粗隆間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等患者都可以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2.手術中的假關節能用多久?
正常情況下,人工全髖關節可使用15~20年,不同的關節材質使用年限不同。比如:關節材質為陶-陶假體,這一材質是最耐磨的一種關節,使用年限會有所提升,但如果關節材質為金屬聚乙烯假體,使用年限會有所降低。此外,假關節能使用多久也與患者自身是否存在骨質疏松、活動量、體重等因素相關。
3.日常護理如何有效配合?
(1)心理護理。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會給患者造成明顯的心理壓力,在手術結束后,患者家屬一定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術后感受, 并使用溫和的語言耐心安撫患者,讓患者感受到家屬的關心與陪伴。患者自身也需要學會正確調控情緒,可以通過深呼吸、冥想、聽音樂、看電視等方式轉移注意力,避免長時間將注意力放在手術部位中。
(2)康復訓練。康復訓練是促進患者恢復的關鍵。正常情況下,患者手術當天即可適當坐起,可將床頭抬起,但幅度不宜過大。進行坐位訓練時,每次時間不超過2小時,后續可根據康復情況及醫生醫囑適當延長;訓練時不能坐過低的椅子,雙腿不可交叉、蹺二郎腿,屈髖角度不得超過90度,以免影響手術部位健康。
初期訓練以床上訓練為主, 護理人員或家屬可引導患者進行踝泵訓練、肌肉等長收縮訓練等。隨著康復進展,可增加訓練量,如協助患者進行屈髖、膝關節練習,髖關節外展練習,直腿抬高練習等,幫助恢復肌肉力量,為下床做準備。術后第6天至3個月,可開展下一步訓練,如站立訓練、步行訓練等,以促進髖關節恢復正常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助力生活自理。患者從坐位訓練過渡到站立訓練時,應將身體逐漸滑向椅子邊緣,再用步架或拐杖支撐站起,開始訓練時家屬需從旁協助并調整姿勢,確保最佳訓練效果。
訓練期間,患者務必遵循專業康復訓練師的指示逐步進行。若運動中感到明顯疼痛,應適當降低訓練頻率與力度或停止訓練,避免影響康復。每次功能鍛煉結束后, 可在髖關節周圍冰敷10~15分鐘, 緩解訓練帶來的不適。術后因關節腫脹、肌肉僵硬,部分患者會感覺雙腿長短不一或走路不自然,這是正常現象,康復訓練約3個月后可逐漸消失。
( 3 ) 飲食指導。手術結束后,患者需持續禁食禁水一段時間,因為過早飲食可能引發腹脹、嘔吐等并發癥。正常情況下,若患者在術后2~3小時內無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可先飲用一些溫開水。若喝水時無嗆咳、惡心、嘔吐等反應,便可食用少量流質飲食, 如牛奶、果汁等,之后逐漸過渡到蛋花湯、稀粥等半流質飲食。若患者接受全身麻醉,禁食禁水時間需適當延長。
恢復正常飲食后,患者應遵循清淡、營養、易消化的飲食原則,避免食用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由于術后活動量明顯減少, 患者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既能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又能增加纖維素攝入,促進胃腸道蠕動。手術對患者身體有一定影響,日常飲食中需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牛奶、豆制品等,以滿足每日營養需求。此外,患者可采取少食多餐原則,將一日三餐分為4~6 餐,減輕胃腸道負擔,促進食物消化。
(4)日常注意事項。家庭康復訓練時,部分患者傷口可能出現紅腫、疼痛、瘙癢等癥狀,這屬于正常現象。但若突然出現疼痛加重、發熱等情況,可能提示傷口感染,需及時就醫。另外,患者要按醫生叮囑按時復查,一般出院后1 個月、3個月、6個月需復診,以便醫生及時了解患者身體恢復情況, 調整護理與康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