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燒烤’爆火是消費異化還是情感共鳴?”
“屏幕時代,我們都是流量的打工人嗎?”
“人工智能究竟有沒有意識?”
在我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上,這類緊扣時代脈搏的討論,總能讓座無虛席的教室沸騰起來。
然而,十幾年前初登講臺時,精心準備的深度內容換來的卻是學生空洞的眼神和一句扎心的話:“老師,雖然您講得很淵博,但是我們像在聽天書。”這句話如芒在背。我深刻意識到:思政課若不能關照社會現實、回應青年困惑,再深刻的理論也如空中樓閣,無人問津。
從“游離”到“在場”,從“低頭刷屏”到“抬頭辯論”,如何讓思政課真正走進“00后”的心坎?這背后,是我從“不務正業”到“不誤正業”的探索——以“痛點問題導向+理論敘事”破壁,用“三屏融合”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努力讓信仰在“有意思”的探索中悄然扎根,生長為“有意義”的擔當。
敘事的力量 —— 用青年的方式吸引青年
從教一年后,大約從2015年開始,我逐漸體會到:思政教學的核心是激活學生,而非僅僅激活知識。思政課缺乏吸引力,外在是沒激活學生,內在是沒真正以學生為中心。只有直面學生疑惑,教學才能“止渴”。因此,必須將理論重難點、學生疑惑點與現實熱點統一起來,打破傳統課堂的疏離感。堅持“熱點驅動,問題導向”,是解決學生“不抬頭”“不入腦”“不入心”的關鍵。為此,我努力做到“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自己。
何為“備學生”?最初,除課上課下交流外,我常潛伏在朋友圈“窺探”同學們的“青言青語”,但方式較碎片化。后來,為全面了解學生興趣點和問題域,一方面通過任務驅動,以“課前問題展示”引導學生分析社會熱點,知曉“脆皮大學生”“矛盾式表達”“硬控文學”;另一方面關注諸多公眾號,把握青年現象背后的心理誘因和社會因素,深層次分析理論緣由。如此,將抽象理論與時代問題、現實熱點深度融合,揭示內在邏輯,并基于學生“問題域”“關注點”設計教學,實現知識重難點、現實熱點與學生疑惑點的多維統一。
教學理念形成后,我的任務更明確: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 “二次創作”,整體把握學科知識結構與重難點;以科研反哺教學,避免淪為“教材搬運工”;緊扣時代熱點,彰顯馬克思主義“時代哲學”的現實觀照;立足學情分析,精準轉化,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教材表述是肯定的句號,教學語言卻是疑惑的問號。要以理論重難點結合時代熱點直面學生疑惑,就得吃透每一個知識點。比如面對“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同學們多有“過時論”或“無用論”的質疑,我會將真實疑惑作為切入點,從“時代變了”“內容不合時宜”“沒有引領價值”三重疑惑層層剝離,基于時代變與不變的辯證思維,結合經濟全球化、“消費異化”“娛樂異化”等案例,講清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批判力、理論闡釋力和價值引領力,讓學生認識到其重要性。
經此努力,課堂抬頭率提高了,也熱鬧起來。學生眼神有了光彩,課下會留下來交流問題。每學期僅能容納80人的課堂,竟有500 多人參與“搶課大戰”,學期末評教獲得99分的高分。
但新問題隨之而來:學生往往只記住了“迪麗熱巴的同款包包”“王者榮耀里面的游戲體驗”這些段子,卻未深入理解理論。于是,我總結出“理論敘事”模式:通過故事化表達,關聯社會熱點,回應學生思想困惑。
人天生愛聽故事。通過敘事將深刻理論深入淺出地呈現,才能講清道理。要呈現結論的背景、過程及影響,而非只給結論,否則會被學生吐槽“爹味重”。我的“理論敘事”策略是“溝通情感-構建情境-同頻共振”,進而“通情達理-以理服人-融入情懷”。具體做法:以小視角講大形勢、以小故事講大道理、以小哲理講大觀點——畢竟“00后”不喜歡說教。
于是,我的課堂教學出現了這些變化:用青年“梗點”破冰,圖解“躺平VS內卷”詮釋矛盾論,讓學生明白青年是時代“劇中人”也是“劇作者”,理解“危”與“機”的辯證關系,明確青春擔當;用故事重構邏輯,分析真人秀“人設”背后的資本邏輯,借“流量時代演員與明星的區別”闡述勞動異化理論,探究游戲中的玩工經濟等,讓抽象概念“走進”學生生活;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敘事主體,從“我來聽”變成“我來講”,課堂從“要我聽” 變成 “我要聽”;多元教學,運用數據圖表、案例探究、混合教學等“可視化”“沉浸式”手段,增添趣味性。結果,學生高呼“一圖勝千言”“以魔法打敗魔法”。
當我看到,課上同學們從低頭到抬頭再到點頭,課下他們評價“干貨和笑點齊飛,課程傳遞的不僅是答案,更是深思的問題和方法論”時,我知道,這是“理論入心”的開始。
“三屏融合”—— 打通育人的時空結界
體會到師生在場、教學相長的魅力后,我更愿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和引領學生。從學生討論中把握問題域,通過媒介把握關注點 —— 逛小紅書、B 站,關注 “洛天依”“初音未來” 等虛擬人物,也關注《中國青年報》《青年研究》等對青年人的深度分析,深刻感受到多屏時代重塑了年輕一代的生存狀態與話語方式。教室投影屏的 45 分鐘,已裝不下 “00 后” 的認知節奏。
響應 “大思政課要善用,跟現實結合” 的要求,我融合投影屏(專業深度)、手機屏(碎片即時)、電視屏(主流引領),以 “三屏融合” 打破時空壁壘,嘗試線上線下相結合,連接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
投影屏是深度互動的 “主戰場”。思政課本質是講道理,要堅守思想專業性與理論深刻性,突出 “內容為王”。教室 “投影屏” 立足傳統教學模式,在固定時間和場域向學生深刻闡釋知識點的理論邏輯。盡管 “00 后” 受 “手機屏” 和 “電視屏” 影響較大,但深度思考的魅力仍能扣人心弦。無論時代如何變,都須發揮 “投影屏” 的傳統優勢。作為課堂說理的 “催化劑”,它能統一 “教” 與 “學”,借助 “數字化描述”“數量化佐證” 及圖片、視頻等,充分顯現優勢。
對于“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馬克思主義如何看世界”“共產主義還能實現嗎” 等深刻道理,我結合經典閱讀、現實探究,引導學生把握馬克思主義內在機理與真理力量,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深刻認同與心理共鳴。文學院同學留言:“原來信仰不是飄在天上的云,而是幫我看清未來的眼鏡。” 物理學院同學感慨:課程讓他明白經典閱讀不是咬文嚼字,而是在同現實的對話中激活文本的批判性方法和現實性力量。
手機屏是碎片時間的 “發酵池”。“手機屏” 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 “第一媒介”,網絡是 “唾手可得” 的信息來源。草根化傳播時代,每個人都可成為自媒體,年輕人更是如此。線上育人資源愈發重要,我利用 “手機屏” 的個性化、草根化和親民化優勢,用青年人的方式引領青年人,借助 “青言青語” 提升學生的在場感與參與感。
為此,我不斷走近學生傾聽問題,學習兄弟高校創新手段,參加教育信息技術講座培訓,刷手機了解青年話題和熱搜。雖常被同事嘲笑 “不務正業”,但當學生表示喜歡時,我堅信這是 “不誤正業”。于是,輔助課堂的 “線上云平臺” 有了學生彈幕互動:“老師把我焊死在思政課上。”也有關于 “AI 是否消滅人類勞動” 的留言討論。在“風起南粵改革潮”弘揚改革開放精神的虛擬仿真課堂中,學生沉浸式體驗改革開放決策過程,發出“聽十遍,不如參與一遍”的感慨。
電視屏是破圈傳播的 “擴音器”。主流媒體能引導和塑造社會主流思潮,“手機屏” 信息龐雜,需 “電視屏” 的價值引領。因前期探索積累,廣東衛視找到我,希望我去電視上講思政課。雖然略有糾結,但我也在竊喜:“缺失的第三屏來了”。
帶著這種想法,我參與錄制廣東衛視《灣區哥哥的思政課》,把課堂搬到深圳改革開放博物館“大潮起珠江”展廳、南沙圖書館,從手機小屏走上電視大屏,連接起“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
“30 年前的南方談話,對廣東再出發有何啟發?”“躺平反映了年輕人什么樣的焦慮?”“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什么樣的現代化?” 看到思政節目影響更多人,我倍感付出值得!通過跨界嘗試,獲得方法論:熱點驅動,開放敘事,主體對話,活潑表達,情感融入,合力優勢。
“三屏” 并非簡單疊加,而是形成 “問題生于手機屏、思辨始于投影屏、共識成于電視屏” 的育人閉環。正如學生評教:“他讓馬克思(或理論)在云端重生,于指尖扎根。”
師生在場 —— 雙向奔赴的師生能量場
思政課的魅力,不僅在于知識傳遞,更在于 “師生在場” 的深度互動與共同成長。這種賦能,源于真誠構建的師生關系。
我贊同諾丁斯的觀點:“師生關系是建構出來的。” 其 “軸心” 不在單純的老師或學生,而在兩者中間。建構關鍵是老師關注的正是學生關注的,學生所學的正是老師所教的。這種關系需師生共同努力,雙主體在場才能建構,且需持續互動 —— 老師關注學生成長,學生意識到老師要求,關系才能良性發展,進而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師生關系建構后,信任成為珍貴橋梁。學生愿敞開心扉,這份信任讓我深感責任重大。更令人動容的是,課堂上的點滴話語,竟能被學生長久記住,成為他們走出人生困境的箴言、穿越迷霧的燈塔。
一個畢業多年的學生寫信說,“人生路很長,幸福最重要” 幫他撐過最絕望的時期,給了走出陰霾的力量。
一個新聞系學生坦言,雖記不清書本具體知識,但 “一定要允許別人和你不一樣” 給了他人生啟發。
還有學生記得剛畢業的我,帶領全班讀《共產黨宣言》的畫面:“是什么情懷和力量,讓他在兩百人的課室里扯著嗓子帶大家共讀?在浮躁社會,竟有人做看似無用功的事,他的精神讓我深受啟發。”
學生們有了行動:有人因我的課跨考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生:“在您課上發現代碼救不了精神空虛。” 有學生赴藏支教:“剛哥,您說的‘人生是敘事’讓我明白:雪域高原的孩子缺的不是知識,而是幫他們看見未來的‘望遠鏡’。”
這些反饋給了我前行的力量,讓信仰從認知走向認同,最終化為擔當的行動。立德樹人,除了傳授知識,更要給學生傳遞信任感和力量感。很多事看似微小,卻在學生心中種下種子,多年后生根發芽,因此也是有意義的大事。
“愿每次在場,都有收獲。” 這是我在課堂上常說的寄語。我希望通過思政課,將價值觀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熔于一爐,幫助青年以正確立場觀照世界。立德樹人,常在細微處。一句鼓勵、一次傾聽、一顆信任的種子,都可能在學生心田生根發芽,長成支撐其未來的力量。在學生們親切的 “剛哥” 稱呼和 “最受學生喜愛老師” 的評價里,我深知,這雙向奔赴的能量場,正是教育最動人的回響。
(張永剛,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