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學明德,躬行踐履’的‘丁穎精神’,是我們華南農大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砥礪奮進的不竭動力。”在丁穎教授雕像前,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鳳亮以“行走的思政課”方式為新生講述“中國稻作科學之父”丁穎的精神密碼?;厥讈砺?,從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及附設農業講習所到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從“決意農科”到“強農有我”,“丁穎精神”跨越百年,已深深融入華農人的基因血脈,具象化為“為振興中華農業辦教育”“為端牢中國飯碗添動力”的生動實踐,既成就了水稻研究領域“一脈師承三院士”的佳話,更指引著每一位華農人在強農興農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一穗傳薪:刻在稻芒上的“螞蟻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農田設施陳舊,耕作技術落后,農業糧食產量低,農民“種三畝稻,餓半年肚”。1912年到1924年間,向往日本先進農業科技的丁穎獲得公費留學的機會,三渡扶桑。1924年,從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畢業的丁穎放棄留任機會,帶著“讓中國人吃飽飯”的信念回到廣州,一頭扎進中華民族世代耕作的田地里,決心以“螞蟻爬行的方式,苦干到150歲”。
1933年,丁穎克服重重困難,選育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野生稻血緣的新品種“中山1號”,成就“農人爭種中山白”的盛況。1936年,他成功培育出全球首個水稻“千粒穗”品系,這一成就轟動中外。然而,他并未急于推廣種植,因為他發現“千粒穗”的種性存在不穩定性,加之當時農民的耕作技術較為落后,難以應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類難題。他決定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的實際研究中。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丁穎陸續育成了多種優質稻種,這些稻種不僅高產、省肥,還能抗惡劣環境。
為收集全國稻種資源,他多年奔走田頭,收集到7000多份稻種;他選育出水稻優良品種60多個,用雜交育成的優良品種“中山1號”在生產上應用達到半個世紀;為驗證“水稻起源于中國”的猜想,他用400頁論文打破“水稻起源印度”的國際定論
丁穎常說:“真誠的科學工作者,就是真誠的勞動者?!边@一句簡單的話囊括了他的一生——以螞蟻爬行的方式,在稻作科學領域埋頭苦干到老。他宛如自己親手培育的稻種,耐寒又抗旱,堅韌且高產。正如那些米粒飽滿的稻穗,他的腰桿挺拔,但頭卻謙遜地低垂。
基因解碼:從“祖國需要”到“追根問底”的傳承跨越
丁穎的衣缽,由學生盧永根接續。“布衣院士”盧永根秉承恩師丁穎“當為農夫溫飽盡全力”的遺志,細心保存恩師留下的珍貴資料。在這份寶貴資料的基礎上,盧永根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將稻種資源擴充至一萬余份,并將其命名為“丁氏稻種資源”以作紀念。如今,華南農業大學已成為我國稻種資源的寶庫。
20世紀80年代,市場化改革帶來出國留學大潮,學成不歸的現象非常突出。看到祖國人才流失、青年學子理想信念缺失,盧永根很是痛心。1984年,盧永根在紅滿堂發表《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的演講,鮮明提出“培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牢固樹立為祖國爭光的雄心壯志”和“清除利己主義思想,關心集體,熱愛生活”的觀點,引發青年學生強烈共鳴。盧永根曾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為國家的興旺、民族的振興盡一份力,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笔聦嵣?,許多年輕人正是在盧永根的感召下,學成歸來,扎根故土,其中就包括盧永根的學生劉耀光。
劉耀光1981年畢業于當時的華南農學院,1991年在日本博士畢業后曾在當地工作數載,生活優渥。在盧永根的感召下,劉耀光于1996年回到華南農大,專注于水稻細胞質雄性不育與恢復性、雜種不育與親和性、光溫敏不育性等遺傳系統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機理方面的研究,發出了雜交水稻育性發育分子基礎研究的“中國聲音”。
2017年,劉耀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接受采訪時,他這樣說道:“回國21年來,我的研究追隨丁穎、盧永根兩位院士,不搞花架子,踏踏實實,實事求是?!睂τ诳茖W研究,劉耀光這樣說道:“做科學研究不能盲目追熱點,要有堅定的研究方向,持之以恒,追根問底?!彼钪蒲械牡缆凡⒎翘雇荆怯辛讼穸》f、盧永根這樣的前輩作為榜樣,他才能夠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如今,劉耀光院士也已年屆七旬,但他依然保持著對科研事業的無限熱愛與執著追求。每天,他都會準時出現在實驗室,與年輕的科研人員一起探討學術問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他的身影成為華南農大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不斷前行。
青春作答:從“決意農科”到“強農有我”的時代強音
丁穎中學畢業時便發出“當今之血性青年,當為農夫溫飽盡責盡力。我決意報考農科”的宣言,他用一生守望稻田,國家為他發行郵票。盧永根16歲便寫下“假如那么的一天到來呦,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屋住,人人有飯吃”的詩篇,他用70年的擔當與奉獻詮釋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初心,國家授予他“時代楷?!薄白蠲缞^斗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丁穎、盧永根、劉耀光三代師承堅守水稻科研、百年稻穗再開新花的傳奇故事,將“篤學明德,躬行踐履”深深刻在華農人的基因里。一代又一代華農人積極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將“丁穎精神”具象化為“為振興中華農業辦教育”“為端牢中國飯碗添動力”的生動實踐,發出“強農有我”的時代強音。
在農業機械化領域,“赤腳院士”羅錫文將“耕牛退休,鐵牛下田,農民進城,專家種地”作為奮斗目標,攻堅農業機械關鍵技術50多年,率先突破無人農場關鍵技術,創建世界上第一個水稻無人農場。在生物育種領域,吳珍芳教授將“養豬強國夢”作為自己的終身追求,成功打造出生豬種業的“中國芯”,助力我國種豬育種在技術上與國際并跑;陳厚彬、胡桂兵教授團隊致力于為荔枝全產業鏈提供科技支撐,從選育“仙桃荔”,到“鎖住時間”的“凍眠”鎖鮮,華南農大教授“天團”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助力廣東荔枝產業成為高品質、有口碑、高產值的“金字招牌”。在農業科技推廣領域,學校建成90多個“永根科技站”,以“廣東好人”劉吉平、茶學教授劉少群等為代表的1900余名科技特派員,帶領大批學生深入農業產業生產一線,助力破解產業技術發展難題。
華南農大還將丁穎、盧永根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初心故事和精神財富有機融入學校育人體系,打造“盧永根書院”“丁穎創新班”“永根班”“永根科技站”等系列特色育人平臺,全方位傳承紅色基因。學校每年組織開展“萬名學子鄉村大調研”,使之成為培養學生愛農情懷、強農之志的重要途徑。2萬余名學生深入全省1000多個行政村開展社會調研,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百余年來,華南農大培養了大批人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其中既有像溫氏集團董事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溫志芬這樣的著名企業家,又有像鐘威這樣“徒手掰車、火海救人”的基層干部,他們都是秉持“丁穎精神”,默默耕耘在各條戰線上的普通勞動者,他們以實際行動不斷詮釋和深化“丁穎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從“螞蟻爬行”到“追根問底”,從“決意農科”到“強農有我”,穿越百年,“篤學明德,躬行踐履”的精神密碼從未褪色,反而在青春的接力中不斷被賦予新的注腳。站在丁穎教授雕像前,風過草海、舊語新傳,華農人正以青春之名,續寫“丁穎精神”的華麗篇章;那些向下生長的根須,終將在更遼闊的大地上,長出更加繁茂的枝葉,結出累累碩果。
[ 鐘耿濤,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黨委統戰部)部長;藍學明,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黨委統戰部)理論科科長;王敏,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黨委統戰部)副部長 ]
責任編輯: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