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山花爛漫時》以“七一勛章”“時代楷模”獲得者張桂梅老師在云南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從事教育事業的經歷為原型,講述了張桂梅老師致力于幫助貧困山區女孩接受教育、改變命運的故事。這部劇作為我們在建設教育強國過程中如何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屬性提供了寶貴啟示。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屬性,需要我們深刻理解其貫穿百年的歷史脈絡及深厚的理論內涵。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創辦了紅軍大學、抗日軍政大學等,為貧苦工農子弟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確立“人民教育為人民”的方針,明確了教育服務于人民的方向;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大力推進免費義務教育和素質教育;進入新時代,教育更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戰略重點。這一連貫的歷史進程,鮮明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各個歷史階段的教育實踐始終秉持“人民至上”原則,深刻體現人民屬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價值追求。
在華坪女高的創辦初期,面對17名教師中有9名辭職的困境,張桂梅發現剩下的教師中包括自己共有6名共產黨員。她心中涌起了堅定的力量:“只要有黨員在,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她和教師黨員一起重溫入黨誓詞,重燃大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工作中有底氣與力量克服重重困難,讓貧困山區的女孩有機會走出大山、走向更遼闊的世界、走上更廣闊的人生道路。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即使是在最偏遠、資源最匱乏的地方,只要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能為孩子們打開通往未來的大門。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屬性,需要解決好老百姓最為關心的教育公平問題。據2024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的教育強國指數顯示,盡管面臨學生規模巨大的壓力,2023年度與2022年度相比,中國教育指數在全球的位次上升2位,居第21位,是2012年以來進步最快的國家,尤其在教育公平維度上取得了顯著進步。比如,政府通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鄉村地區“特崗教師”計劃等措施,有效縮小了城鄉、區域間的教育資源差距,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而平等的教育機會。
張桂梅老師及其創建的免費女子高中,正是追求教育公平的典型代表。面對貧困女童失學問題,張桂梅沒有選擇視而不見,而是采取實際行動,在黨和政府支持下創建了免費女子高中,專門為那些因性別或經濟條件受限的女孩提供學習的機會。此外,張桂梅還積極聯系社會各界力量,爭取更多的支持與援助,進一步擴大了教育公平的范圍,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模式。
當下,還有許多高校也在積極運用數智技術,探索并實踐多種推動教育公平的新途徑。比如,中國農業大學積極響應教育部“慕課西行2.0”行動號召,基于良好的在線課程建設、核心課程建設基礎,以慕課西行、同步課堂等形式,使千里之外的甘肅農業大學、新疆塔里木大學、西藏農牧大學等學校學子也能享受頂尖課堂,著力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互聯互通、共享發展。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屬性,需要廣大教師大力弘揚、深度踐行教育家精神。張桂梅老師的奮斗歷程證明了教育公平不僅僅是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更重要的是確保這些機會能夠真正轉化為學生改變命運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廣大教師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需要踏踏實實踐行教育家精神。
在華坪女高,老師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理想信念的引領者;不僅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更引導她們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重視她們的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不僅是“經師”,更是與學生心靈往來的“人師”。張桂梅老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何為真正的教育家精神——堅守理想信念,提高育人智慧,涵養德行操守,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充滿關愛和支持的環境中茁壯成長,以堅定的歷史使命感譜寫新時代教育的新篇章,推動中國向著教育強國邁進。
《山花爛漫時》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中國教育人民屬性的美好圖景。
(作者:段蕾,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