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觸碰到華南農業大學五號樓外墻那粗礪的青磚,一股沉靜的力量便瞬間流淌入心間。這座始建于1934年的建筑,遠非僅是校史展覽館或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它更是“修德、博學、求實、創新”的華農校訓與“篤學明德,躬行踐履”“丁穎精神”的具象豐碑,是校園思政教育的鮮活課堂。
作為校史文化宣講團的一員,我置身于這方綠瓦青磚、紅檐飛翹的天地間,解讀著華農歷史的厚重過往,參與著華農精神的淬煉與傳承,深刻體悟著文化育人的磅礴力量。
我與校史館的相遇,始于一份彌補的渴望,而非宏大的敘事。
猶記大一軍訓,我因參加教官團訓練錯過了宣講團的新生講解。當晚,聽著室友們熱烈討論“五號樓”的滄桑、“千粒穗”的意義、“一門三院士”的榮光,那份對學校歷史的渴求與錯失的遺憾交織在心頭。軍訓甫一結束,我便迫不及待地獨自踏入了這座建筑。
拾級而上,9月的悶熱被建筑的莊重悄然隔絕。步入其中,仿佛穿越時光隧道:修舊如舊的地磚、臺階、走廊,色澤深沉的木質扶手,都在無聲訴說著歲月的厚重。
二樓石刻畫中央的院士群像,雖未識其名,卻已感受到他們身上凝聚的非凡力量。然而,真正叩擊心扉、令我駐足沉思的,是在展廳轉角處高懸的那幅蒼勁書法題字——“修德、博學、求實、創新”。
作為華農校訓,它居于顯要之地,卻無冗長注解。這份刻意的留白,猶如一把鑰匙,開啟了我解碼華農精神內核的強烈好奇心。
在展柜前駐足,那些烽火年代里華農人背負種子和行囊輾轉遷徙的照片,那些放棄海外優渥待遇、毅然歸國先賢的手稿與鏗鏘誓言——“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無聲卻震耳欲聾地向我詮釋著校訓之首“修德”的真諦:那是深植血脈的家國情懷與無私奉獻的崇高情操,是華農人最深沉的精神底色。
移步人物廳,院士群像睿智的目光、浩繁的學術典籍與開創性成果,深刻鐫刻著華農人對“博學”的孜孜以求,激勵一代代華農人在知識海洋中不斷探索。
漫步校史長廊,學校從傳統農科到現代綜合性大學的跨越式發展,一項項面向國家需求、不斷涌現的科研突破,無不見證著華農人在歷史洪流中“求實”的堅定步履與“創新”的澎湃活力。
行至尾廳,從古色古香的窗臺向外望去,蔥郁的校園景致盡收眼底。站在時空交匯點上,一個清晰的渴望在心底回響:我要成為一名校史宣講員!用心去領悟這份獨屬華農的文化底蘊,將我所感知的、蘊藏在校訓校史中的強大生命力,通過我的講述,傳遞給每一位參觀者。
懷著這份熱望,我加入了校史文化宣講團。然而,從一名感動于校史文化的參觀者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宣講員,并非一蹴而就。宣講團嚴謹而溫暖的師生互動培訓,成為我“解碼”華農精神的關鍵階梯。
在宣講團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在校史館的各個展廳里進行沉浸式的稿件研討。 老師不僅傳授講解的技巧——如何站位、如何控場、如何把握節奏,更著重引導我們深入挖掘每一件展品、每一個故事背后的精神內核;同學間的模擬演練和互評也至關重要,我們互相扮演聽眾,指出對方講解中的亮點與不足,從語氣的抑揚頓挫到眼神的交流互動,彼此切磋,共同進步。
每次駐足于那珍貴的“千粒穗”標本前,我的講述總是飽含深情,眼前總會浮現出“中國稻作之父”——丁穎院士身披蓑衣,在狂風暴雨中守護秧苗的身影。這數十年如一日的田間躬耕,不為名利,只為蒼生溫飽、家國安寧。“篤學明德,躬行踐履”這八字精神,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照亮前路的燈塔。
“篤學”之于我,是永葆求知若渴的熱忱與深耕鉆研的定力。
“明德”之于我,是涵養心系家國的情懷與服務奉獻的擔當。
“躬行踐履”之于我,是知行合一的行動準則與腳踏實地的奮斗姿態。
如同自己初訪校史館時那般,我總會在講解尾聲,引導聽眾來到那扇古色古香的格子窗前向遠處眺望。身后,是沉淀著厚重華農精神的歷史長廊;眼前,是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圖景。
[ 黃雪兒,華南農業大學本科生;指導教師:陳源,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校史館)副教授 ]
責任編輯: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