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思政課堂,往往被貼上各種標簽。有人覺得它嚴肅刻板,有人認為它枯燥乏味。然而,張永剛老師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卻給我這個法學生留下了獨特的印象。
走進他的課堂,仿佛踏入了一個充滿活力與智慧的知識殿堂。氛圍輕松得如同朋友間的交流聚會,卻總能在不經意間引領我們走向思考的深處。他口中講述的那些故事,像隨手拾起的生活片段,親切而真實;又像神奇的絲線,自然地將宏大理論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若要用一個詞形容這門課的體驗,“啟發”二字再貼切不過。
幽默敘事中的思想啟迪
張老師的課,最大的魅力在于把看似遙不可及的理論,巧妙融入一個個鮮活的身邊故事。記得一次講到“青年要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他忽然笑著說起了一件“請假”的趣事。
在石牌校區授課時,有個學生怯生生走到講臺前,遞上請假條——他想請假去看明星演唱會。張永剛老師接過假條,沒有批評,反而微微揚眉,用略帶調侃的語氣說:“哦?你要放棄‘灣區哥哥’這里探討青春夢想與國家命運的思政課,去看別人?”說著還擺擺手,惟妙惟肖的神態配上豐富的肢體語言,瞬間讓教室漾起笑聲。
然而笑聲未散,他便收起笑容,眼神變得認真而堅定:“年輕人有熱愛、有激情,追求興趣是美好的事。但大家不妨想想,如何將這份熱情與時代賦予青年的責任相結合?‘放飛青春夢想’不是脫離現實的空想,它需要我們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你們現在的學業,就是立足現實、積蓄力量最重要的實踐之一。學會平衡興趣與學業,本身就是一種擔當。”
這番話淌進了我心里,讓我對“青年擔當”這個抽象概念有了具象理解。原來它并非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蘊含在日常每一個選擇與平衡中。
他對社會現象的剖析,同樣總能引發共鳴。比如分析“實干精神”時,他站在講臺掃視我們,緩緩道:“根據我在廣東多年的觀察,廣東人‘成也實干,敗也實干’。”這話一出,立刻引起小聲議論。他接著解釋:廣東人務實肯干,這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值得肯定;但也需提醒,新時代的“實干”需要與時俱進的方法和更開闊的視野,“不能只顧埋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
隨后,他感慨地說起一個支教時的故事:“支教結束前的傍晚,有個女生找到我,問:‘老師,按您說的那樣努力學習,我真能像你們一樣,去看更廣闊的天地,成為有學識的人嗎?’”
張老師說,他本想答“是的”,那一刻卻猶豫了——那女生家境太慘了,父母臥病,弟妹成群,身為老大的她要扛起養家重擔。“說實話,她能不能繼續讀書都難說,更別提走出大山、讀大學、看世界了。”但最后,他還是告訴女孩:“會的,你努力學習,一定會的。”
張老師望著我們,語氣鄭重:“我不是認為她一定能成功,而是要給她一個希望。一句話的分量或許渺小,但對那個女生而言,可能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室里一片寂靜,同學們陷入沉思,大家仿佛能感受到張老師當時的心情。我仿佛看到在困境中堅守的女孩,也突然懂得了“實干”的另一面——是在絕境中守護希望的勇氣。這些由故事引發的思考,遠比單純的理論講解更深刻,更令人銘記。
從法條到實踐的領悟
"“公平正義”是法學專業的關鍵詞,也是我日常學習思考的核心。張老師在思政課上對這四個字的闡釋,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超越法條文本的新視角。
那天,他在黑板上寫下“公平正義”四個字,轉身堅定地說:“每個人都值得為自己的公平正義奮斗,也應該去奮斗。”這話與我在憲法課上學的“人權保障原則”不謀而合,讓我頻頻點頭。而他接下來的話,更讓我陷入深思:“爭取公平正義,不只是在權利受到侵犯時才啟動。你當下邁出的每一步、領悟的每一個思想,都在為未來的公平正義奠定基礎。”
沒過多久,這句話就在專業學習中得到驗證。學院組織模擬法庭,我滿懷期待參與,卻在面對一起遺產糾紛案件時陷入困惑。案情復雜、證據細碎,小組討論時,大家常因一個法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
那些日子,壓力像座大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甚至一度萌生了退賽的念頭。但每當這時,張老師的那句“每一步都在爭取未來公平正義”,就像警鐘在耳邊敲響。看著堆積如山的案件材料,我告訴自己:此刻梳理材料、尋找法律依據的過程,本身就是對“程序正義”的踐行,是在為“實體正義”鋪路。即便結果未必如意,這份專業細致的態度,也是在為公平正義而努力。
那一刻,法律條文不再是冰冷的規則,而是一塊塊堅實的磚石,正在構筑社會公平正義的大廈。思政課上的觀點,不再是抽象的價值理念,而是實實在在滲透到專業實踐中,重塑了我看待每一次學習、每一次競賽的態度。
“熬夜”背后的精神內核
張老師的課,還有一個理念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他對“為熱愛與責任全力以赴”精神的肯定。張老師曾幽默地將其解讀為鼓勵“熬夜”。
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張老師在課堂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有次接到高規格的思政宣講任務,面對眾多頂尖高校的同行,我承受巨大壓力。加上平時備課、處理雜務,那段時間幾乎夜夜加班,就在想放棄時,一位前輩拍著我肩膀說‘頂住就好’。這句話,加上對工作的初心與熱愛,讓我撐了下來。”
隨后,他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道:“你們正年輕,有試錯的資本和旺盛的精力。遇到真正熱愛、愿意奮斗的事——無論是學業挑戰還是未來事業——別畏首畏尾,要大膽嘗試,放手拼搏。過程中或許要‘熬夜’趕工,或許會覺得準備不足,但這些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重要的是全情投入的決心。”
這番話像一股暖流,給予青年最樸實的激勵。它讓我明白:要勇于擔責,為值得的事付出最大努力。這并非倡導不健康的生活,而是強調一種積極進取、不畏艱難的精神狀態。
張永剛老師的思政課,絕不是單向的理論灌輸。他擅長用故事拉近距離,用觀察引發思考,將國家發展、社會責任、個人價值的探討,巧妙融入日常體驗。對我這個法學生而言,他的課堂像一座堅固的橋梁,連接起專業課上學到的法律知識技能與更宏大的社會價值、人生追求。
這堂課讓我明白,法學學習不只是掌握冰冷的規則,更是為了理解并致力于建設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這份追求,需要我在日常每一次專業實踐、每一次價值判斷中,去體悟,去踐行。
(鐘震宇,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生)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