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對接佛山產業布局全覆蓋,不斷推動學生發揮專業特長,深度參與社會實踐,培養一批批具有家國情懷、進取品格,基礎扎實、功夫到家的高水平應用型創新人才。”2025年5月30日,佛山大學在仙溪校區召開了“全面服務地方工作啟動會”,明確凝聚各界力量,深化校地協同新機制,開啟了聚焦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發展的新征程。
突擊隊2673支
在河源市連平縣醒獅村的藍莓種植基地,佛山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青穗光耘”突擊隊隊員手持便攜式光譜儀和照度計,穿梭于藍莓植株間。他們每兩小時就要測量一次藍莓的光合有效輻射(PPFD)和光照強度,為的是通過動態監測找到應對梅雨季光照不足等問題的法子。隊員將光源與照明專業所學知識用于實踐,科學合理安裝補光裝置。7天對照實驗顯示,補光組藍莓葉片增長較為明顯,在降低能耗的同時,實現了產量與品質的雙重突破。
在實踐中淬煉思想,增長才干。佛山大學聚焦廣東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要求,積極組織青年大學生參與“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近5年,學校累計組建2673支校級“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動員全校6.7萬名師生在寒暑期開展助力廣東鄉村經濟、修建美麗鄉村路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支撐了鄉村建設高質量發展。共有92支隊伍獲省級及以上重點實踐團隊立項,學校連續7年榮獲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單位。
為更好助力佛山經濟和產業發展,學校把“青年實干家計劃”作為生校企三方聯系紐帶,融入研究生培養過程,與粵港澳大灣區(佛山)先進制造業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合作,發揮共青團思想引領與組織引領作用,增強學位點布局與佛山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契合度。“青年實干家計劃”開展一年內,成功匹配240余名研究生,99%服務于產業,覆蓋先進制造、現代農業、電子信息等多個領域。
關注到校園周邊社區高質量發展需求,學校組織學生團支部開展“五研六社”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與49個社區結對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站,派駐43名優秀團員赴社區任兼職團委副書記,主動對接基層需求,凝聚校地發展合力。
跨越4500公里
“咧哇日了屈了么!”2025年4月16日,在佛山大學“有為青年大講堂”,一句門巴語的問候迎來了嘉賓彭月欣。作為佛山大學的一名普通學子,能夠登上備受矚目的講臺,主要源于她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高原“烏姬”(門巴語:好姑娘),她用6年青春,在祖國邊陲寫下了赤誠答卷,藏族群眾便將這個別致的稱謂送給了她。
回憶起2019年進藏面試時,主考官問彭月欣為什么選擇去西藏墨脫工作。她說:“趁年輕,去追尋人生的意義。”
談到困難,她說,暴雪封山、泥石流發生是常態,但這不是最困難的事,最困難的是推廣鐵皮石斛種植時,遭遇了村民的集體質疑。
帶動村民種植鐵皮石斛的這股干勁兒主要緣于彭月欣讀書時的一段經歷。2016年,彭月欣就讀于佛山大學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在到學校對口幫扶地區開展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她選中當地特色農作物葛根作為研究對象,制作了一種味美護肝的產品——葛仙凍,并與同學一起創辦了佛山六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助農的同時成功創業。畢業后,她毅然退出已盈利的公司,到更需要她的地方追尋理想。這一邁步,便奔赴了中國最后通公路的縣城。
她說:“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村民不信任,她就與村民同勞作、學門巴語,慢慢融入;村民質疑,她就帶頭種石斛,歷時10個月試種成功,57戶村民主動加入了種植行列。
雷鳴般的掌聲數次打斷彭月欣的講述,這場跨越4500公里的青春對話,讓佛山大學校園激蕩著澎湃的回響。當被主持人問及是否后悔選擇墨脫時,她目光灼灼:“若重選一次,還是會堅定地選擇去墨脫。”
自2021年起,佛山大學學子一茬接一茬地奔赴墨脫,共有9批45名學子前往支教。如今,這種向下扎根、腳踏實地的堅毅力量逐漸化作佛山大學學子氣質的一部分:他們在實驗室里反復推敲數據,在工廠車間中仔細調校參數,在社區村落墻面上刻畫動人的筆觸,在試驗田里揮灑勤奮的汗水
“有為青年大講堂”,這個佛山大學實踐育人與“大思政課”精準銜接的特色平臺,更像是一個展現學生奮斗姿態的舞臺。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次次生動的實踐,一段段真實的故事,將具有家國情懷的佛山大學學子畫像細膩描摹,繪入人心。
點贊46萬+
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何藝珊的名字幾乎成了學校年輕志愿者的代名詞。她在廣東省黃田鎮的工作,不僅改變了當地的經濟面貌,也讓人們看到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黃田鎮是廣東省柑橘專業鎮。2022年,廣東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志愿者何藝珊來到黃田鎮人民政府宣傳辦工作。她結合當地產業開展農文旅宣傳,盡力寫好“土”文章:聯合百萬粉絲音樂博主劉昊廷(@林梵慕)開展愛心助農直播,助力黃田鎮砂糖橘宣傳和消費幫扶,收益近160萬元;參與引進南藥種植等鄉村振興項目,金額達6000萬元;主筆農文旅宣傳稿件近60篇,擴大了“鎮強、村美、民富”的影響力。此外,她還化身“紅小荔”,傳承優秀文化,累計策劃34場系列產業文化宣傳活動,組織52場系列主題宣講活動,覆蓋聽眾近1250人次。
何藝珊深知獨木不成林的道理,要想方設法發動更多人來了解、參與鄉村振興工作。2023年7月,黃田鎮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基地正式成立,她作為負責人之一,采用“鎮+企+校+隊”的多方聯動模式,搭建人才實踐和服務平臺,匯聚合力解決黃田鎮鄉村振興所需、產業發展所困,帶動了一批批青年學子將專業知識和青春創意送到田間地頭并“落地生花”。
這一模式迅速吸引了250名學子來到黃田鎮參與實踐,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青春力量。學子們聚焦鄉村特色產業、紅色文化挖掘傳承、生態人居環境提升等領域,頻出“妙點子”。截至目前,實踐基地已經開展19場農文旅直播引流,累計超20.3萬人次觀看、超46萬人次點贊;制作發布農文旅體驗視頻近200條,瀏覽量超100萬人次。
同學們實踐中的身影繪成了佛大人的奮進圖譜,從課堂上的光譜仿真到種植基地的智慧農業,描繪的是他們在個人成長維度鍛造堅實內核的近景;從粵港澳大灣區的繁華腹地到中國最后一個通車的藏地明珠,彰顯的是他們在家國情懷維度書寫奉獻擔當的遠景;從傳統農業到引入新媒體帶動鄉鎮農文旅宣傳,刻畫的是他們在時代使命感召維度引領開拓創新的全景。佛山大學結合邊疆支教、寒暑期社會實踐、社區實踐、青年實干家計劃、西部計劃、志愿服務等眾多實踐品牌項目,形成了全員覆蓋、專業性強、常態化開展的實踐育人體系。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佛山大學學子將以理想信念鑄魂,以過硬本領強基,以躬身實踐立行,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責任編輯: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