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學的道路上,總有一些課堂如明燈般照亮思維的幽谷,總有一些老師以其獨特的教學智慧播下思考的種子。以往,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經常被學生反饋很無聊,但是在華南師范大學張永剛老師的課堂上幾乎見不到低頭的同學,還有很多其他專業的同學來“蹭”課,我就是其中一個。

作為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思政的碩士研究生,我平時較少有機會可以聽到張老師的課,因此常常通過打聽張老師的課表跑去“蹭”課。在他的課堂上沒有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是讓我們在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情景中,主動探索、積極思辨,不僅收獲知識的滋養,更感受到思維碰撞的樂趣與價值引領的力量。
方法:讓理論扎根現實土壤
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束之高閣的教條,而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張老師摒棄“灌輸”模式,通過問題情境引導探究,打破了我們對思政課的刻板印象,讓馬克思主義在現實碰撞中發光。
唯物辯證法的內容相對抽象,他會以同學們感興趣的“脆皮大學生”“窩囊旅游”等話題、現象,以及當下年輕人面臨的“躺不平”“卷績點”等精神焦慮為切入點。這種從大學生喜歡的熱梗熱點出發來創設情景的做法,一下子就引出知識重點,并回應到學生的疑點。當問題層層清晰后,老師教導我們學會“看見”社會現象背后的深層誘因,并引導我們辯證地“看見”,從而樹立“有危才有機,有機必然有危”的危機意識。那一刻,“提高辯證思維”“克服片面化”等抽象的道理變得具象化了。
這種教學讓理論與現實相連,同學們的思維被激活,體會到理論解決問題的力量。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思維的真理性是實踐問題。張老師將課堂化為實踐場域,助我們實現從理論認知到實踐批判的轉換。
講到“異化”時,張老師翻出蘋果發布會照片:“現在還有異化現象嗎?”“都2025年了”后排男生嘀咕道。可當張老師開始展示奢侈品廣告,并發問“月薪三千卻貸款買包是誰的需要”“不要998,只要9.8的商品又真的是你的需求嗎”時,我手中轉著的筆停了。張老師的問題讓我想起周圍有的同學為了買一個“明星同款”省吃儉用不惜“斥巨資”,也看到有同學為了打卡一個“網紅奶茶店”排隊幾小時,只為拍照發朋友圈,原來“虛假需要”不知不覺已然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聽到“秒殺把耐心異化成點擊速度競賽”,我想起自己為搶券定好凌晨的鬧鐘。那一刻我懂得,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的論述不是過時的“老古董”,而是我們洞悉加速時代的“顯微鏡”。當老師念到“廣告強加的需要”時,我寫下:異化換了消費外衣,仍在身邊。
毛澤東《實踐論》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規律,在張老師的課堂體現得非常明顯。講解“價值規律”時,他引導我們對比節日和平時的水果價格,或6月畢業季和8月放假時的鮮花價格,讓我們形成感性認識。接著組織分析價格波動原因,同學們討論后總結出規律內容和形式,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之后,我通過了解學校周邊商品價格,發現供求、競爭等因素影響價格,與理論印證,深化了理解,實現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記錄:于變與不變中悟真理
窗外的陽光斜斜地灑進教室,光束里細小的塵埃正輕盈地飛舞。這是我“蹭”課之旅中最印象深刻的一節課,張老師站在講臺中央,凝視著臺下的我們,突然開口:“今天咱們聊聊‘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嗎’這個話題。”話音剛落,后排傳來幾聲低低的竊笑,大概是有人和我一樣,覺得這問題像政治試卷上的標準答案,沒什么好聊的。
可當他寫下“變與不變”四個大字時,教室里瞬間安靜下來。“進入新時代與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指明的時代,究竟是變了還是沒變?”他身體微微前傾,眼神里帶著幾分探尋。我下意識地打起了精神——上周我剛和室友爭論過“現在還提階級斗爭是不是太老套了”。
張老師沒等我們回答,轉身在黑板左側寫下“小時代之變”,開始數算這些年中國的變化:從村里通了5G基站到自家小區的智能快遞柜,從爸媽手機里的移動支付到校園里隨處可見的新能源汽車。“這些都是馬克思沒見過的新鮮事吧?”他笑著問,前排的同學紛紛點頭,我也想起老家親戚靠直播帶貨脫貧的事,心里跟著認同。
忽然,張老師話鋒一轉:“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變了嗎?”他通過《福布斯》雜志“美國白人和拉美裔財富的數據差異對比”,用可口可樂股份化案例呈現“股份化走向職工化、大眾化、分散化,更多是通過提高生產資料的社會化程度來緩解矛盾”。用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的觀點“從整個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來看,社會勞動力獲利從來沒有超過資本獲利,20世紀70年代以來,收入不平等在富裕國家急劇上升”,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并沒有發生變化,正如莫里斯·邁斯納所說“資本邏輯解放了生產力,但是沒有解放生產者”。
最后十分鐘,他關掉投影。“薩特說馬克思主義是‘不可超越的哲學’,不是因為它句句是真理”他走到窗邊望著操場,“而是因為它總能讓我們在變與不變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放學鈴響時,沒人像往常一樣急忙忙離開教室,后排的幾個男生還圍在講臺邊,爭著問下節課要講《資本論》的哪一章。
啟迪:從旁聽者到實踐者的轉變
張老師的課像一把鑰匙,打開的不僅是知識的新窗口,更讓我在思維的褶皺里找到了舒展的力量,連看待世界的目光都漸漸有了不同。那些曾經只在課本里跳動的理論文本,如今正悄悄變成我腳下的路,引著我從課堂的旁聽者慢慢走向實踐者。
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我們的思考總被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牽來扯去。看到“985廢物”“小鎮做題家”這類詞在網絡上刷屏時,我也曾跟著焦慮,覺得年輕一代好像真的被困在原地,我困惑著未來思政課教師到底該教學生些什么。直到張老師告訴我:“用唯物史觀的‘顯微鏡’看細節,用‘望遠鏡’看趨勢,才不會被表象牽著走。”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所以要學會“用馬克思的方式看世界”。老師結合時代問題,引導我們辯證地看待問題,洞察現象,看見一切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他反復告訴我們,要學會看見,不要視而不見!
張老師講到共產黨人的初心時,特意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下面畫了條波浪線:“馬克思說的‘人類解放’從來不是空中樓閣,落到實處,就是讓每個具體的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提醒我,思政課的價值引領不應是單向灌輸“應該做什么”,而要像張老師那樣,用具體的故事、可感的場景觸動學生的內心,進而激活學生,調動起他們的主動性。比如講“青年使命”,不必“宏大敘事”,可分享塞罕壩三代人種樹、山區教師堅守講臺的案例,再讓學生聊聊自己身邊“普通人的奮斗”案例,實現從“小我”到“大我”的喚醒,這往往比單純的說教更有穿透力。
從課堂走出來的日子里,我常常會想起張老師最后一課說的話:“馬克思主義不是要你們背誦條文,是要你們在看清世界后,還敢動手改變它。”這啟示我,思政課的終點不應是一次考試,而要引導學生成為“行動者”,讓學生明白,思政課教的不僅是“怎么看”,更是“怎么做”。
張永剛老師的課讓我相信,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能照亮生活、指引方向的光。作為未來的思政課教師,我的使命就是接過這束光,既教會學生用理論“看清世界”,更鼓勵他們用行動“改變世界”——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人生坐標里,成為真理的信仰者、踐行者。
(吳雨佳,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