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華南農業大學泰山社區運動場,春風裹著新翻泥土的氣息,竹編糧筐、麻繩扁擔在場地兩側有序擺放。金黃色的“耕讀傳薪火 健體向未來”活動展板立在入口處,陽光斜斜鋪在跑道上,將“傳統農耕”與“現代健康”的雙向奔赴照得透亮——這場以“一站式”社區為紐帶的體育文化節,正用一堂別開生面的實踐課,為青年學子鋪就一條“知農愛農、守護生命”的成長之路。
2025年體育文化節的農耕板塊以“耕讀傳薪”為核心,設計了“明辨果蔬”“五谷豐登”“運糧有方”“二十四節氣農識課堂”“竹竿舞非遺工坊”等特色項目。

在“運糧有方”賽道上,竹筐里的稻谷隨著同學們的步伐沙沙作響。不同于傳統體力競賽,活動更注重“巧勁”與“感悟”:教練現場示范“肩窩靠后、腰隨步擺”的挑糧技巧,社區運動引領員穿梭指導。“原來老一輩挑糧不是靠蠻力,得把重心穩在腰上,步子才能走得勻。”一位本科生一邊調整姿勢一邊感慨。幾分鐘后,他已能穩穩挑著半筐稻谷走完50米賽道,汗水浸透了后背,卻笑得燦爛:“扁擔壓的是稻谷,練的是韌性;步子走的是賽道,悟的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
“五谷分類”區則成了“活的農識課堂”。黃豆、綠豆、糙米、燕麥等十余種谷物混作一堆,學生們蹲在桌前,對照《五谷圖鑒》仔細分類裝罐。電子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2022級本科生鄧報華捏著一把黑米,湊到鼻尖聞了聞:“以前只知道黑米是雜糧,今天才知道它要在濕潤土壤里生長,生長期比普通大米長近一個月。”
活動特別設置“五谷進食堂”環節,分好的谷物最終被送進食堂廚房,化作當晚的雜糧飯。“當自己分的黑米出現在餐盤里時,突然覺得每一口都有了溫度。”鄧報華捧著飯碗說,“原來課本里的‘珍惜糧食’,真的能從指尖傳到舌尖。”
這場體育文化節的意義,遠不止于活動本身的熱鬧。作為學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創新實踐,它以“空間共享、活動共融、文化共生”為內核,將課堂教育延伸至生活場景,讓“健康中國”戰略、農耕文化傳承與雷鋒精神弘揚在社區空間里深度交織。
青年學子在參與中完成了從“個體成長”到“社區共建”的蛻變。“社區不僅僅是物理空間,還是我們共同守護的‘家’——在這里,我們學會了用傳統滋養底氣,用技能守護溫暖,更用行動詮釋責任。”參與活動的學生在總結中寫到。
據統計,本屆體育文化節覆蓋學生12000余人次,累計開展農耕體驗、急救培訓等活動12場,組建社區運動引領員隊伍1500人、急救志愿隊20人,社區食堂“五谷雜糧飯”更成了學生口中的“網紅餐”。這些數字背后,是華農“一站式”社區育人的生動實踐,更是“耕讀新青年”用汗水與熱忱寫下的青春答卷。
華南農業大學的這場體育文化節,以“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為“耕讀”二字注入了新時代的注解——它不僅是“肩挑日月”的勤勞傳承,更是“守護生命”的責任擔當;不僅是“汗滴禾下土”的體悟,更是“社區是我家”的自覺。當青年學子的身影穿梭在運動場與社區之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妙趣橫生的活動,更是健康中國、鄉村振興背景下,新一代青年“知農愛農、德技雙馨”的拔節成長。
[ 鮑金勇,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陳翱,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鐘奕菲,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思想政治教育科科員;周志榮,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長 ]
責任編輯: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