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劇《振鐸》以我校原文學院院長鄭振鐸先生為創作原型,講述1935年至1941年間,鄭振鐸在民族危急之際,振響文化之鐸,保護學子、搶救古籍、保存文脈的故事。該劇勾勒出80多年前暨南大學的師生群像,立體化再現了“最后一課”“搶救國寶文獻”等暨南校史上的經典場景。
以真實史料震撼心靈
鄭振鐸是中國現代文學家、文物收藏家,也是暨南大學校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2023年9月,我接到學校黨委宣傳部通知,說學校準備組織創作一部名為《振鐸》的大師劇,我的任務是編劇。領了任務之后,我搜集、閱讀、整理了近50萬字的史料,其中包括《鄭振鐸傳》《鄭振鐸年譜》《鄭振鐸全集》《暨南大學史》(1906-2016)《上海暨南往事》《暨南群星閃耀時》摞起來近一米高,最終形成了2萬字的劇本。
我們堅持寫進劇本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每一個細節及每一句臺詞都真實準確、有據可查,力求通過真實的校史故事達到震撼心靈的效果。例如,臺詞中有這樣一句“失去了文化的乳汁,你才知道異族鐵蹄統治下的生活是如何窒塞難堪”,這句話出自《鄭振鐸傳》,我把鄭振鐸先生的原話寫進劇本。雖然在排練初期,演員同學會覺得“窒塞難堪”有些拗口,但為了真實還原歷史,尤其是還原日寇侵略之下國人的心境,這個詞再合適不過。
為構建堅實的“歷史鏈”,《振鐸》項目組以深挖紅色校史為核心,對真實史料進行藝術化再現。歷史上,鄭振鐸先生在民族危急時刻為整個民族保留下了大批珍貴古籍,因此,貫穿這部大師劇的主要線索也是鄭振鐸先生對古籍文獻的保護。
劇本正文只有2萬字,但我為正文作了1.5萬字的注釋??梢哉f,除了整合全劇的那場審訊是虛構的,其他內容都有史實依據,只是考慮到舞臺的呈現效果及表演時長,在部分地方進行了集中、合并和一定的戲劇化處理。
1939年底,由鄭振鐸發起,包括張元濟、何炳松、張詠霓(張壽鏞)等人在內成立“文獻保存同志會”,聯名向國民黨當局發函,要求撥款搶救民族文獻。結果,從日寇虎口中搶救下珍貴文獻“共4864余種,48000余冊,其中宋元刊本300余種”。據《暨南上海往事》記載:“當時北平圖書館所藏善本古籍為3900余種。因此,可以說文獻保存同志會搶救下一座圖書館。”
“搶救民族文獻!”這是全劇的核心線索,但考慮到民族文獻是一個宏大概念,短時間內似乎不太容易理解得深入。為了增強代入感,我從中選取了鄭振鐸對《古今雜劇》這一珍本的搶救過程,以具象呈現的方式拉近師生與校史的距離。
《古今雜劇》全名《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記錄了中國古代戲曲的重要形式,是元明文學的主干。這套歷盡艱辛、最終用9000元高價購回的古籍,是鄭振鐸先生最珍視的一套,他的興奮可從其《劫中得書記·新序》中看出,“這個收獲,將不下于‘內閣大庫’的打開,不下于安陽甲骨文的出現,不下于敦煌千佛洞手抄本的發現!”
這些細節都被一一寫進劇本、編進人物對話。事實證明,這段故事被搬上舞臺后,同學們從真實的歷史中受到極大震撼,很多同學為《古今雜劇》的收購過程“捏了一把汗”。
以師生之情凝聚力量
《振鐸》是我寫的第一部話劇作品。我在上大學時閱讀過若干經典劇本,發表過關于《茶館》的研究論文,但從未真正寫過話劇。我擔心自己像《天龍八部》中的王語嫣,精通武學,但一下場只會被別人揍個落花流水,因此在動筆創作之前做了很多功課。
讀了一米高的振鐸史料,又讀了半米高的經典戲劇劇本,我還經歷了一個四處觀劇的過程。通過購票、蹭票及贈票,我先后觀摩了《人世間》《日出》《深?!返冉浀浍@獎劇作,我常為那些劇作在不同時空、在現實真實和心理真實之間切換的自由度而震驚,于是暗下決心,要將《振鐸》也做到這個高度。
史料是扁平的,但鄭振鐸作為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是立體的、毛茸茸有生命質感的??紤]到《振鐸》是一部以校史育人為初衷的校園大師劇,我從鄭振鐸豐富的情感經歷中選取“師生之情”作為表現人物性格的突破口。鄭振鐸對學生的愛是溢于言表的,也是寬厚包容的。
周微:我是從東北流亡過來的呀!
鄭振鐸:東北?如果你能找到文憑,入學后學費生活費全免!
周微:我的家被燒了,學校成了兵營,我的奶奶餓死了。如果我能從廢墟里扒出來文憑,如果文憑能夠充饑,我都會毫不猶豫地把它磨成漿給我奶奶吃。你找我要文憑!你為什么不找一棵被剝了皮的樹要樹蔭,找快要餓死的母親要乳汁!
鄭振鐸:你應當寫下來!
周微:寫什么?
鄭振鐸:你剛才說的話,寫下來,就是檄文,是傳單詩,是戰斗號!
鄭振鐸:(對周微)我來給你寫證明吧,證明你的文學水平達到了中學畢業水平。以后暨南大學就是你的家!
王伍本:我原來就讀南開大學,上個月底,我的學校也被炸了。我想申請來暨大借讀,我只有這一張被燒毀的學生證。
鄭振鐸:好,我們暨大對淪陷區來的借讀學生一視同仁!
這是劇中《面試考場》一幕中鄭振鐸與兩位考生的對話。這個面試環節是暨大校史上的真實一幕。
歷史上,鄭振鐸在用盡全力保護古籍文獻的同時,也在保護學生。全面抗戰爆發后,不少學生經濟困難,暨南大學申請了大量的公費生名額,最大限度地接納流亡到此的學生,給他們提供學習機會。只要能拿出學生證證明身份,哪怕是“燒得只剩了一半”;只要能證明考生具備了中學畢業的文學水平,哪怕只是如周微脫口而出的一段刻骨銘心的內心獨白,“你為什么不找一棵被剝了皮的樹要樹蔭,找快要餓死的母親要乳汁”,振鐸先生都愿意接納同學們,“我來給你寫證明吧以后暨南大學就是你的家!”濃烈的師生之情感動了劇場里的所有人,這也是現今暨南大學師生之情的真實寫照。
以朋輩事跡詮釋擔當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上海淪陷。租界這塊彈丸之地處于日軍占領區的四面包圍中,形成“孤島”狀態。
鄭振鐸先生在“最后一課”上對同學們說:“看到一個日本兵或者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時,立即停課,立即將學校關閉。”鄭振鐸《最后一課》里提到的場景就發生在暨南大學在上海外國租界辦學期間,這也是這部大師劇的壓軸部分。
1941年12月8日這一天,“孤島”也沉淪了。日軍入侵外國租界,暨南大學千里移址福建建陽。
愈是在危難關頭,愈能顯示出暨大師生共克時艱、處變不驚的精神氣概。危急時刻,暨大師生沒有一走了之,而是白天堅持上課,晚上通宵打包圖書教具等物品。在劇中,有這樣的臺詞,何炳松校長對青年學子說:“你們應明白:抗戰艱巨,而戰后的重建工作也不會比它輕易。文化乃民族立身之本。沒有知識,匱乏科技,缺少文化,我們拿什么來建設一個強大的,不會再被欺侮的新中國?”從上海到福建建陽,雖千里迢迢,兵荒馬亂,但同學們在何校長的帶領下,發起“一人一件”活動,凡是去建陽的學生,每人攜帶一樣東西,或教具,或圖書,或儀器。就這樣,師生把暨南大學完整地搬遷到福建建陽。
曾經經歷“一人一件”運動的那些暨南學子,與現在臺下觀看話劇的學生年齡相仿,同齡人影響同齡人,年輕人帶動年輕人,這是最好的朋輩教育。
“一人一件”活動在暨大歷史上是有傳統的,它來源于“一日一枚”為新四軍獻金活動,這個細節也被編排到劇作之中。
盧溝橋事變前,暨大學生發起“一日一枚”運動。每天早晨,學生拿著鐵桶先來到何炳松的辦公室,再到教務長那里收一枚銅板。隨后再去教授和職員那里勸募,每天將鐵桶裝得滿滿的。學生們用這些錢購買材料,最后縫制了500件棉背心送給前線的將士。“只要國民能夠赤誠愛國,中國就是遭遇了再大的危機,也有光榮勝利這一日的。”
受到光輝校史的感召,《振鐸》劇組里也發生了一件了不起的“小事”。排練時值8月,天氣炎熱,劇組高峰時段有200多人同時在工作,飲用水的開銷比較大,有時因為緊急集合,大家必須立刻準備上臺。這樣一來,經常有打開沒喝完的水找不到主人。為了杜絕浪費,同學們從“一人一件”中獲得靈感,每位領了水的同學,第一時間就在瓶身寫上自己的名字,這樣就不會拿錯,就能減少浪費,同學們把這個集體行為命名為“一瓶一名”。
這是同學們在深刻學習了暨大校史后自發產生的實際行動,這是個令人感動的行為。就像“一日一枚”運動在當時所取得的成效,在“一瓶一名”行動中,每人每天作出一點點貢獻,整個劇組就有了很大的改變。
大師劇《振鐸》為什么如此成功?其實,這是振鐸的成功,是暨南大學的成功,因為暨南大學歷史上曾有這樣一批可愛的師生,他們看重公器,不計私利。一年時間,我們一起完成了一項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想來,正是源于“振鐸精神”和“暨南文脈”的感召。
忠信之,篤敬之。新時代,一部大師劇,帶領全校師生不斷求索、不斷前進。首輪展演結束后,《振鐸》還在繼續前進,目前正在申請國家藝術基金,希望未來將《振鐸》作為愛國主義教材推向全國。
(李學武,暨南大學藝術學院/珠江電影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