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6月10日,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原創之夜”大學生原創作品推選榮譽頒授活動在北京師范大學學生活動中心舉辦。活動現場頒授了2025年度大學生影評推選、第11屆青年優秀劇本推選、“國際青年舞蹈影像”特別單元、“重新發現計劃”環保影像特別單元和第25屆國際大學生原創影片推選等各項榮譽。2025年度大學生影評推選是大學生電影節的重要板塊,突出“大學生評”的特色,收到投稿600余篇。經過層層評審,共有55篇作品獲得榮譽。本期共選登本科生組及研究生組獲得“最佳影評”榮譽的5篇作品。
本屆大學生電影節影評推選中脫穎而出的作品,呈現出明顯的“學術化傾向”——術語密集、理論嵌套、結構規整,從標題到行文都更接近電影研究論文。
作品中展現的扎實學術功底既根植于影視學科建設的發展脈絡,其新穎深刻的評論角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貼合了影評比賽機制的創作導向。與社交媒體上泛娛樂型影評不同,學術化逐漸成為大學生突破日常表達限度的一種“策略”。
隨著“戲劇與影視學”作為一級學科納入高等教育體系,越來越多高校設立了影視相關專業,并配套了系統的課程和學術研究平臺,使得電影寫作逐步形成學術范式化體系。在這樣的學科語境下,學生在影視專業課程中接受到系統的理論熏陶和批判性寫作訓練,自然將精神分析、媒介考古、專題研究等理論引入到影評寫作中。除此之外,一些非影視專業的學生也在大學美育教育中接觸到諸如“視聽語言”“電影鑒賞”等通識課程,同樣為電影評論拓寬了跨學科的學術視野。
影評比賽的評審機制和活動所召喚的特定受眾,潛移默化地推動了大學生影評寫作的學術化傾向,大學生影評活動本身承載著一定的學術功能。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將“學術性”作為不同于其他電影節的獨特品格,把“大學生評”作為獎項評審的特色,其所觸達的多為具備一定專業素養的大學生群體。影評賽事的評委也由學者和專業影評人組成,對作品的邏輯性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在獲獎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好東西》中的女性觸感、聲音景觀、電影心理學等不同角度的分析;對《里斯本丸沉沒》中的生命共同體、聲音蒙太奇、記憶媒介的獨特體驗;對《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的符號學、其背后的文化癥候等的深刻解讀學生從更深刻的角度拆解和剖析電影的同時,也拓展了對社會、歷史、政治、性別等復雜議題的思考維度。通過電影與理論的對話,大學生得以將個人經驗嵌入更廣闊的公共敘事中,從而實現對社會現實的客觀理解與表達。然而,學術化表達也可能帶來一定的傳播壁壘,普通讀者或許會因為理解門檻過高而失去閱讀興趣。如何在嚴謹分析與通俗表達之間找到平衡,成為影評創作的挑戰之一。
當然,學術化影評要避免術語的泛濫,如果影評形式大于內容、邏輯重于體驗,觀影的真實感受便會被淹沒在術語當中。影評創作既可以引經據典,也可以娓娓道來;既可以是專業性的,也可以是經驗性的;可以是嚴謹的文字創作,也能有更直觀的影像表達。無論形式如何,都需要忠實傳達觀影者的感受與思考,大學生電影節是展現當代青年思考的舞臺,更是連接電影藝術、影視教育與大眾文化的橋梁,理應發揮大學生借助多元媒介進行表達的獨特創造力,在保持影評學術化條理與思考深度的同時,探索出學術性與通俗性相平衡的創作形式。
(作者周靜,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指導老師:王昕,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