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廣東不僅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更是教育大省,多年來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辦好“大思政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廣東省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表明,廣東省大學生“四個自信”更加堅定,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衷心擁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度認同,思想政治狀況主流積極健康向上。
為深入了解廣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做法,2025年5月12日至16日,中共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一行來到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廣東省,進行了為期5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調研。在廣東省教育廳的幫助下,調研團走訪了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佛山大學、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5所各具特色的高校,走進創新實踐基地,走進思政教學基地,走進學生社區,去聽、去看、去感受廣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實踐中不斷求索、在改革中不斷創新,全力推動新時代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

"抬頭、入腦、入心——思政課教學的不變追求
5月12日中午,調研團落地廣州,和煦微風撲面而來,仿佛這座城市溫暖而親切的歡迎儀式。
下午,緊鑼密鼓的調研行程開始了。第一站是華南師范大學,座談會上,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教育部高校網絡教育名師、廣東省“我最喜愛的思政課教師”張永剛老師的發言直擊思政課痛點:“思政課不抬頭、不入腦、不入心三大問題,困擾我們多年,如何把理論講透、如何激活學生?我們不斷探索”
張永剛潛心教學,從三個方面構建思政課程育人模式。“堅持問題導向,基于理論重點、結合現實熱點、直面學生疑點,提升思政課吸引力。講解大灣區發展時,我們帶學生走進深圳博物館觀看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邀請館內專家與學校老師‘雙師聯動’,讓抽象的改革理論變得可觸可感。”他說。
一看到思政教學比賽通知,張永剛就積極參賽,以賽促教,挖掘理論內容的深刻邏輯和內在魅力。他說:“通過比賽的方式,獲得一定的方法,有了方法后再應用到課堂。課堂上,學生喜歡、抬頭聽講,就是對老師最好的回饋。”
面對讀屏時代,他挖掘網絡平臺優勢,打造線上課程。依托學校“青網計劃”與網絡教育平臺開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拓展課程的覆蓋面,提升親和力。
"2022年,張永剛接受廣東衛視邀請參與錄制了《灣區哥哥的思政課》節目,“用熱點驅動,吸引學生抬頭;用開放敘事,讓理論入腦”。這次嘗試,曾被張永剛調侃為“不務正業”,當年面對邀約時,他糾結猶豫過,但進一步思考后,還是從繁忙的備課、講課中抽時間堅持做了很多期。節目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與廣東省內智庫單位合作,在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深入宣傳黨的創新理論、解讀會議精神,采用“訪談+真人秀”形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對國家發展道路的認同感與自信心。借此節目線下開展的“開學第一課”等活動好評如潮,覆蓋大中小學生,極大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影響力。
“通過《灣區哥哥的思政課》發揮電視大屏、主流媒體宣傳矩陣的作用,將課堂投影屏的理論深度、手機屏的靈活互動與電視屏的傳播廣度結合,這不是既有趣味性又具引領性嗎?”張永剛這樣分析,“不務正業”的疑慮完全打消了。
實踐后,張永剛老師提出“熱點驅動—話語敘事—融媒體聯動—體驗應用”四維教學法,通過分析社會熱點來打通理論重點與學生興趣點的連接。
越來越多的廣東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育部門的帶領下,積極推進思政課教學方式創新。廣東省教育廳總結為:立足關鍵課程,堅持問題導向、熱點驅動,融合教學重點、理論難點與社會熱點,回應學生疑點,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以賽促教”提升思政課育人吸引力;不斷創新育人模式,“三屏融合”構建“大思政課”向心力;注重示范引領,打通理論傳播“最后一公里”,提升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力。

同時,課堂教學建設也在不斷推進。實施“南粵優質思政課程建設計劃”,先后建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與青年學生使命擔當”“走在前列的廣東實踐”兩門省級精品思政課程,打造推廣624項思政課優質課例,認定284門課程思政改革示范課程、381個示范課堂廣東探索構建了“必修課+選修課+專題課+課程思政”鑄魂育人課程體系,形成一批優秀思政課教改品牌,如暨南大學“五微一體”、華南師范大學“黨建引領+一體兩翼三驅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交官講思政”、深圳大學“星空夜談”等。
廣東省高校思政教育堅持從學生身心特點和思想實際出發,持續深化改革創新,思政課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學生抬頭率、參與率、獲得感不斷提升,超九成的大學生表示在思政課上很有收獲或較有收獲。
無微不至、無處不在——全方位沉浸式育人
5月14日午后,調研團走進華南農業大學校園,溫潤的空氣中彌漫著花香、木香與果香,沁人心脾。美麗古樸的校園環境,不僅讓人平靜愜意、身心放松,更潛移默化地發揮著育人作用。
“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荊校園布局,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文化資源,讓學生在日常漫步中感受自然之美與生命力量。
學校深入挖掘校內文化資源,打造了一系列承載校史記憶與精神傳承的文化地標,形成5條校園文化路線(黨建思政、廉潔文化、歷史文化、專業特色、校園風光)共43個站點,讓校園環境成為“立體的思政教材”。
作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華南農大五號樓佇立在校園中,中西合璧的建筑及其中珍貴的史料就是無聲的教材。校史展覽館、丁穎紀念館、盧永根先進事跡陳列展展現著學校的發展歷程及賡續傳承的科學家精神。
以“時代楷模”盧永根和丁穎等8位院士事跡為核心打造的院士廣場,讓“篤學明德、躬行踐履”的學術精神浸潤學生心靈,激勵學生追求卓越、奉獻社會。
華南農大“一街一廊一館”構成全國首個思政教育社區:“一街”為各學院思政工作室群,“一廊”為集中開展文化教育的長廊,“一館”為思政體驗館;三者互為銜接,將專業特色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空間。
走進華南農業大學思政體驗館,三層樓的立體化布局開闊明亮,一層自習區書架上擺滿各類時政期刊,坐滿了潛心讀書的學生。思政體驗館升級改造后,科技感十足,應用VR等數字技術,實現“黨員教育—育人成果展示—廉潔文化浸潤”的沉浸式體驗。學生戴上VR設備,可“穿越”到歷史事件現場,在互動問答中深化對黨史的理解。通過虛擬仿真系統,師生還能“參與”改革開放關鍵決策過程,感受歷史抉擇的艱辛。據介紹,該體驗館強化黨建思政與信息技術融合,為黨員和師生提供了全新的交互式、全景式、沉浸式學習環境,年均接待師生超5萬人次,成為廣東省高校思政教育示范基地。
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校園服務與思政教育無微不至、無處不在。在學生社區中建設“全域育人平臺體系”,將“大思政課”上在了學生社區中。學校引入社會資金,建成總建筑面積逾8000平方米、涵蓋學生“學習成長、實踐行為、生活服務”三類思政育人載體的168個主題育人子平臺的“一站式”學生社區育人空間。將共青團科創實踐陣地嵌入“一站式”學生社區,建立“科創工作坊+思政微展廳”,通過“專業風采展”活動,全面展示學生科創實踐成果。2024年“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中,學生團隊將“攀登計劃”“挑戰杯”項目成果應用于學校“雙百行動”結對地肇慶市德慶縣、茂名市化州市,直觀感受“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的價值追求,相關場景被制作成12個思政微課視頻,線上點擊量超10萬次。
這是廣東省深入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若干縮影。省教育廳不斷總結推廣22個高校“三全育人”體制機制建設試點單位和15個“三全育人”體制機制建設實驗區經驗,推動全省高校普遍啟動“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將育人力量和資源整體下沉到學生社區。
育德、育心——各具特色的育人路徑
走進佛山大學粵港澳智能微納光電技術聯合實驗室,調研團成員眼界大開。在這里,半導體照明被運用在植物上,開展著植物功能型健康產品的研究。蔬菜和藥材種植區在兩套獨立的營養液循環系統和智能照明系統控制下,光強、光質和光期都是可調節的,植物照明有了精準的光配方。在眼科光學儀器實驗區,黑色的布罩下,電腦、零配件、裸露著電路和芯片的儀器布滿桌面,同學們正在老師帶領下進行一種光學檢測儀器的調試。在佛山大學機器人機構實驗室,各種機器人成品和半成品占滿了桌面和地面,開箱和未開箱的零配件堆成小山,這是屬于工科生的凌亂和秩序,立在角落的行軍床見證著他們忙碌的日日夜夜。有了場地和技術的支持,有了志同道合的團隊他們將青春沉浸在熱愛中,不斷開拓、進取,踐行著創新精神。這樣的實驗室在佛山大學還有很多:廣東省工業智能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機器人產業學院、智能制造實驗平臺,等等。
在“佛山制造·工匠精神·佛大力量”展覽館內,既能看到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領域的佛山制造成果,也能看到佛山大學師生在珠港澳大橋、北京大興機場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的貢獻。豐富的實物展陳、互動體驗與工匠故事,詮釋著家國情懷與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
佛山大學整合學校資源,結合地方需求和國家戰略,凝練“專業鑄魂深耕大地、情懷致遠貫通山海、創新領航報效家國”的鮮明實踐育人范式,培養有家國情懷、進取品格,基礎扎實、功夫到家的高水平應用型創新人才,促進人才成長與社會發展的有機融合。
依托嶺南文化優勢,佛山大學通過非遺工作室、特色課程、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網絡育人,將廣府建筑、粵劇武術、龍舟醒獅等傳統文化精髓融入思政教育、專業教學和社會服務,推動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使命擔當。
在華南農業大學“農耕文明大講堂”特色思政課上,動植物基因研究、無人駕駛智能農機、非遺香云紗創新展示都走進了課堂。學校充分發揮“農業+”學科優勢,推動“大師資”協同育人,實施多平臺聯動,讓思政課變成學生喜愛的“金課”。
在暨南大學校史館里,記錄著一個個暨大與中華民族命運同頻共振的故事,這正是最好的思政課堂。1937年暨大從上海真如校區遷至租界,1941年鄭振鐸教授在日軍入侵前給學生講了“最后一課”,師生徒步將教具和圖書遷運至福建建陽,在孔廟設課堂、邊耕作邊辦學,5年間學生從數百人增至1500人。何炳松校長帶領師生開墾荒地,王亞南、潘天壽等名家堅持授課,這種教育救國的韌性,正是民族覺醒的縮影。
暨南大學聲海工作室是首個通過創新表達的數字融媒產品面向境外傳播家國故事的公益項目。聲海工作室堅持“主流聲音,青年表達,立足灣區,聲傳四海”,用聲音鑄牢灣區青年同心圓,通過創新表達的音視頻產品進行同聲同氣的同伴教育。“團隊構成保證至少1/3是港澳臺僑青年,內地大學生參與之后,對祖國的自豪感會油然而生,港澳臺僑青年則從不了解、不理解祖國,轉為深深的認同感。”聲海工作室創建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林小榆說。
在網絡思政建設上,廣東建設“粵易班”校園網絡平臺,把學生工作以及網絡思政全面融合在一起,校園活動熱帖、免費學習資源、招聘信息、學生事務辦理,甚至各種優惠活動,都可以在易班平臺看到。調研時,在依托佛山大學建立的廣東高校易班發展中心、廣東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簡稱“省雙中心”),多塊大屏實時滾動播放粵易班等高校網絡工作平臺的活躍度。在網絡平臺上,實現聚合各方優質要素,共享資源優勢,師生共建共享網絡精神家園。
思政課不僅在校園里,更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廣東構建了覆蓋廣泛的“行走的思政課”實踐體系,24個省級“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涵蓋紅色遺址、科創園區、鄉村振興樣板村等多元場景。華南師范大學組織學生參與“百校聯百縣”行動,在梅州大埔縣開展鄉村振興調研,學生們通過撰寫調研報告、拍攝紀錄片等方式,將“共同富裕”理論轉化為具體實踐方案。暨南大學依托僑校特色,組織“僑鄉紅色足跡”實踐團,走訪江門、汕頭等地僑鄉,挖掘華僑支援抗戰的史實。2025年暑期,實踐團收集到120余件僑胞捐贈的抗戰文物,整理成《僑心向黨》口述史集,成為思政課的鮮活教材。佛山大學則將實踐課堂設在本地制造業企業,學生在美的集團智能工廠調研,通過觀察生產線數字化改造,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為強化心理健康工作,廣東省建立學生心理危機聯防聯控機制。省級層面成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分區域建設13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區域中心,建立統分結合、通暢有序的心理健康工作推進機制;省教育廳成立各處室參與的防范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工作專班;高校層面組建各部門和二級學院參與的心理健康工作領導小組,形成齊抓共管、聯防聯控的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5天行程匆匆,但我們的筆記本上卻記滿了廣東思政的亮點:灣區哥哥的思政課、“青春演播廳”“有為青年大講堂”、VR黨史課堂、“一站式”學生社區一個個生動的畫面共同編織出廣東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的鮮活圖景,就像珠江的水,包容而有力,帶著育人的溫度,深深滋養著每一顆年輕的心。
責任編輯:樸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