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佛山大學的621支“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跨越山海,奔赴廣西、山東、湖南等16個省份,以及廣東省內云浮、肇慶等21個地市,開啟了轟轟烈烈的社會實踐“大課堂”。
硯邊青春
裂紋縱橫交錯的老舊水泥路面上,鋪滿婆娑的樹影。翁翰湘蹲在肇慶鳳凰鎮的老巷口,指尖撫過斑駁的墻皮,激光尺不斷滴答作響,如同在藍圖上運筆。身旁的楊奕烽正用相機對著一處處拐角、店鋪仔細拍照,鉛筆尖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著各種關鍵數據。江楚健則舉著錄音筆,安靜傾聽著當地老人家對這條街道往日繁華景象的詳細描述。三個來自佛山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建筑學專業的年輕人,正在用建筑人的方式,與這座以出產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端硯”而聞名的硯石之鄉對話。
“建筑不是冰冷的鋼筋混凝土,是活著的歷史,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這是建筑學專業導論中令翁翰湘印象最深的一句話。2022年暑假,他找到同專業的楊奕烽與江楚健,第一次組隊踏足粵西鄉村,從云浮?竹鎮的夯土墻到江門開平的青磚瓦,那些被時光磨出包漿的老建筑,不斷激勵他們探索傳統村落活化的創新路徑。
2025年,佛山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組建起由113名師生組成的25支“百千萬工程”突擊隊,深入肇慶市端州區、鼎湖區等7個鎮街,進行鄉村振興社會調研。躊躇滿志的青年教師走在小組的最前面,結合著身邊的典型場景,向青年學生傳達著佛大建筑人對鄉村振興的使命與擔當。
三位同學用腳步丈量鳳凰鎮主街道的每個角落,最后形成37份當地居民的訪談記錄。其中,“建筑功能未被活化”“公共活動空間不足”是出現最多的字眼。
此后,在每周一次的方案研討會上,三位小伙伴在指導老師許可、劉冬梅的帶領下,逐步確立了時間與空間相互重疊的設計思路,最終形成“鳳凰十二時辰”的設計構想——包含空間重構、飲食名片切入及功能優化。通過增設模塊化裝置等打破街道邊界,創造開放社交與消費場景;以飲食整合餐飲業態與客家文化,策劃沉浸式活動;注重農貿市場改造等,提升生活便利度與游客舒適度。另外,團隊成員還大膽創意,用當地常見的硯石邊角料等做鋪裝材料,實現“每一步都踩著文脈”的構想。
數不清多少次通宵打磨修改,經歷先后5個版本的迭代,他們的方案終于從初期概念草圖,一步步演化成最終的模型、三維動畫演示等系統性成果,一位專家特別指出,該方案“展現了青年一代對傳統空間轉譯的創新思考”。
“漁”躍鄉村
云浮市新興縣東成鎮都斛村,一面面漁業發展主題的墻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魚塘邊,漁民正圍著一臺透明的設備仔細聆聽講解——這是佛山大學“漁”躍鄉村實踐團研發的智慧羅非魚苗運輸監控設備,如今已成為當地漁業增收的“利器”。
都斛村作為羅非魚養殖大村,長期受困于魚苗長距離運輸存活率低的難題。2024年初,佛山大學動物科學、動物醫學、機械電子工程和產品設計專業的學子組成“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帶著專業知識扎根魚塘邊。經過7個多月的日夜攻關,團隊將漁業養殖技術與嵌入式技術深度融合,研發出集魚苗抗應激試劑、水體溫度與溶氧量控制于一體的智慧監控設備。“設備能實時調節運輸水體環境,就像給魚苗裝了‘護身符’。”團隊成員演示著設備操作過程,屏幕上跳動的參數清晰顯示著水溫、溶氧量等關鍵指標。
為讓設備真正落地應用,實踐團在東利漁業養殖場開展多輪實地調試,手把手教漁民操作方法。數據不會說謊,應用該設備后,羅非魚苗運輸存活率顯著提升,直接帶動養殖戶增收,成為智慧漁業的“都斛樣本”。
在動物科技學院的實驗室里,幾支裝著羅非魚樣本的試管整齊排列。團隊負責人介紹,隊員們協助東利漁業提取羅非魚DNA,從基因層面研究生長與性成熟速度問題,希望能夠降低人工培育優良品種的時間和成本,讓魚苗的選種育種靠數據說話。
“看,這畫里的魚好像要游出來了!”村民帶著孩子在嶄新的墻繪前駐足。實踐團不僅帶來了科技,更用藝術點亮了鄉村。圍繞“墻繪+漁業”主題,學子們結合都斛村田園風貌與漁家文化,精心繪制系列墻繪,每一筆都勾勒著漁村的詩意與活力。
如今,“漁”躍鄉村實踐團的事跡已傳遍鄉野。東成鎮團委和都斛村村委寄來的感謝信寫道:“這群大學生用知識與熱情,為鄉村注入了青春動能。”
鄉路通達
路通百業興,路暢民共富。云浮市新興縣太平鎮的村民看著家門口新修的農村公路,難掩笑意。這條平坦整潔的鄉村路背后,藏著佛山大學“鄉路通達”實踐團的青春智慧——他們帶著科研成果扎根基層,用路面病害智能識別、低碳建養與持久修復等技術,為農村公路建設開出綠色科技“良方”。
“檢測農村公路的‘病害’,得像醫生診病一樣智能精準。”實踐團成員蹲在一段龜裂的路面旁,拍照并記錄關鍵數據。這支依托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項目和“挑戰杯”系列競賽項目轉化組建的團隊,始終瞄準一個核心:讓鄉村公路既“通”又“久”。他們從2024年初的寒假開始,帶著自主研發的路面病害智能監測識別系統,走遍新興縣五鎮十村的問題路面。白天,他們在烈日下采集路面數據;夜晚,他們在臨時搭建的“田間實驗室”里分析數據,用算法模擬不同環境下路面的壽命周期。
通過與新興縣公路事務中心開展多場技術座談,突擊隊摸清了當地公路建養的“痛點”,瀝青路面易老化、養護成本高、偏遠路段病害難發現等問題,為團隊技術攻關找到了方向。經過數千次的材料改良與技術攻關,團隊提出的“瀝青路面全壽命周期低碳建養方案”在鄉村公路改建中大顯身手——通過研發新型排水瀝青、優化瀝青路面骨料結構配比方案,在提升路面排水效率的同時,大幅降低了路面的建設成本。
美繪綠洲
2024年盛夏的夜晚,汕頭練江畔的古榕樹下,一場特殊的直播正在進行:鏡頭前,英歌舞者的金漆臉譜在燈光下閃爍,鼓點震得地面發顫,屏幕上點贊數字隨舞步跳動。佛山大學染夢綠洲突擊隊的學子們舉著設備,將這場“中華戰舞”的磅礴氣勢,實時傳向五湖四海。
這支深入汕頭金平、潮陽、潮南三區的突擊隊,帶著對非遺傳承的思考而來。當看到英歌老藝人因年輕人流失而愁眉不展,聽聞笛套音樂面臨樂譜失傳風險,他們決心搭建“新媒體+非遺”的文化橋梁。隊員們踏著晨露拜訪傳承人,用4K攝像機記錄英歌舞“敲擊雙棒”的獨門技法,跟著老藝人學唱笛套古曲《燈樓》,將瀕臨失傳的宮廷樂調錄入數字庫。通過舉辦夏令營等形式,隊員們將潮汕傳統文化帶入中小學課堂,為文化傳承貢獻應有之力。
在守護文化根脈的同時,學子們更以行動踐行“綠美廣東”使命。他們聯合當地街道辦事處及“河小青”志愿服務隊,沿練江徒步勘察水質,用pH試紙記錄每段水域的生態數據,手持夾子清理岸邊垃圾,用行動踐行團隊“保護美麗練江,守護美麗家園”的愿景。
(張云志,佛山大學團委副書記;王茗?,佛山大學團委書記;梁穎怡,佛山大學團委社團管理部部長;王玉源,佛山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團委書記)
責任編輯: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