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書”式的理論文本撞上“00后”質疑的眼神,當刻板課堂遭遇碎片化信息洪流,思政教育如何打破“游離”的困局?
華南師范大學張永剛老師用十年探索給出答案: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書本里“走”出來,在燒烤攤的煙火氣里、在手機屏的彈幕互動中、在電視鏡頭的思想交鋒間,生長為青年可觸可感的精神力量。
這場思政課的“破壁運動”,始于一句扎心的反饋。初登講臺時,精心準備的理論講解換來學生“像在聽天書”的評價。這句評價如芒在背,卻也成為改革的起點——思政課若不能關照現實、回應困惑,再深刻的理論也只是空中樓閣。
從2015年開始,張永剛老師逐漸構建起“熱點驅動-問題導向-理論敘事”的教學邏輯,在一次次課堂實踐中打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授課方法。
張永剛老師的教學創新,首先始于對“教什么”的精準把握。他提出“三備”原則——備教材、備學生、備自己,三者缺一不可。備教材需吃透理論體系,避免淪為“教材搬運工”;備自己要以科研反哺教學,確保講解既有深度又有溫度;而備學生,則是打破疏離感的關鍵。
為精準捕捉學生的“問題域”,他堪稱青年文化的“觀察者”:潛伏朋友圈解碼“脆皮大學生”“硬控文學”等網絡熱詞,在小紅書、B站追蹤“洛天依”“初音未來”等虛擬偶像的流行邏輯,通過“課前問題展示”收集學生對社會熱點的真實看法。這種全方位的學情調研,讓他能將“青年焦慮”“消費主義”等現實議題轉化為理論入口,實現教材重難點、現實熱點與學生困惑點的三維統一。
針對學生關于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的質疑,他沒有直接反駁,而是拆解出“時代變了-內容過時-沒有價值”的認知鏈條,用經濟全球化中的資本邏輯、當前社會的消費異化等案例,層層剖析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意義。這種基于學情的“精準轉化”,讓理論從宏大敘事轉化為微觀闡釋。
解決了“教什么”,更要突破“怎么教”的瓶頸。張永剛老師發現,思政課吸引力不足的核心原因,在于沒能激活學生的主體性。他創新提出“理論敘事”模式,通過“溝通情感-構建情境-同頻共振”的路徑,讓抽象理論成為可感知的生活邏輯。
為強化參與感,他大膽嘗試翻轉課堂:讓學生用“原神”游戲解析資本邏輯,在模擬法庭中踐行“公平正義”理念,還將黨史故事改編成情景劇。大膽運用“青言青語”,比教科書的定義更具沖擊力。再配合數據圖表、虛擬仿真等“可視化”手段,課堂實現了“干貨與笑點齊飛”,學生直呼“一圖勝千言,用青年的方式吸引青年”。
在融媒體時代,單一課堂已承載不了“00后”的認知需求。張永剛老師創新性地構建“三屏融合”體系,將投影屏的專業深度、手機屏的即時互動與電視屏的價值引領有機結合,形成閉環育人鏈條。
投影屏作為“主戰場”,堅守“內容為王”的價值追求;手機屏則作為“發酵池”,學生的每一條留言都是思想碰撞的火花;參與廣東衛視《灣區哥哥的思政課》錄制,在電視屏的那一端,讓思政課突破校園邊界;最終形成“問題生于手機屏、思辨始于投影屏、共識成于電視屏”的傳播閉環。
思政課的最高境界,是實現從“入耳”到“入心”的升華。在張永剛老師的課堂上,這種升華體現為師生間“雙向奔赴”的能量場——他記住學生的每一個困惑,學生珍藏他的每一句箴言。
那些超越課堂的回響,印證了思政教育的本質:不是知識的單向灌輸,而是價值的共生塑造。當學生從“低頭刷屏”到“抬頭辯論”,從“聽故事的人”變為“講故事的人”,從“知道馬克思”到“相信馬克思”,思政課便完成了它的使命——讓信仰在“有意思”的探索中扎根,生長為“有意義”的擔當。
從“天書”到“入心”的蛻變,從來不是偶然。在張永剛老師的探索里,我們看到了思政課創新的底層邏輯:以學生為中心,以真理為內核,以時代為舞臺。
當教育者真正俯下身傾聽青年的聲音,用他們的語言解讀世界的規律,這或許就是“大思政課”的真諦——在時代與青年的雙向奔赴中,讓每個生命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意義坐標。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