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妙手換書顏 指尖傳文脈”古籍修復體驗活動中,同學們在看完幾名修復師的講解操作后,懷著緊張而興奮的心情,紛紛拿起工具,對桌上有破損的古籍書頁進行溜口修補。試手后,大家分享了頗多感悟。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噴壺、鑷子、毛筆等工具,開始親身體驗古籍內頁修復的全過程,內心滿是對這份古老技藝的敬畏與好奇。
首先是清理紙張表面的灰塵和污漬。我手持柔刷,每個動作都不敢過度用力,生怕一不小心給脆弱的古籍書頁造成損傷。這看似簡單的步驟,實則需要高度專注與耐心,我的每一次呼吸都不自覺地放緩,仿佛時間都為這一刻靜止,只聽得見刷子與紙張輕微摩擦的沙沙聲。接著,修補破損的書頁是整個修復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我舉起紙張,在柔和的光線照射下,仔細檢查著古籍頁上的每一道裂縫和蟲蛀孔洞,它們就像古籍身上的一道道年輪,記錄著歲月的滄桑。按照修復師教導的“先大后小”原則,我優先處理那些最為明顯的破損部位。選取合適的補紙是關鍵一步,我將自己的補紙與鄰桌同學手中的紙張比對,尋找薄厚、顏色、質地、簾紋等都與古籍原紙相匹配的現有紙張,這個過程就像在進行一場精細的對比實驗,每個參數都不容有偏差。找到合適的補紙后,我用手撕下所需的形狀,手撕能使補紙邊緣的纖維自然交錯,與原紙更好地貼合,最大程度還原古籍的原貌。然后,我用毛筆蘸取稀糨糊,均勻而細致地涂在破損處四周,這要求涂抹手法極為精準,糨糊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過多會導致紙張變形,過少則無法起到牢固黏貼的作用。
最后,我將補紙輕輕覆蓋在破損處,用鑷子小心地按壓,確保每一處都貼合緊密。在修復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修復古籍工作的難度。原以為修復古籍不過是簡單的黏貼修補,可真正上手才發現,每個動作都需要經過反復練習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每個細節都關乎修復的成敗。修復師們多年如一日地從事這份工作,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與毅力,他們用雙手讓那些瀕臨消失的古籍重新煥發生機,他們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精神,讓我由衷地敬佩。
經過一番努力,當我終于完成手中書頁的修復工作時,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表的成就感。雖然修復后的古籍在專業修復師眼中仍顯稚嫩,但于我而言,這是一次寶貴的經歷,是我與古籍修復技藝的一次深度交流,也是我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的一份薄力。
——王茜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秉持‘修舊如舊’原則,我們先找準要修復的具體位置,先重點關注缺損較大的地方,然后在周邊涂上一層糨糊,為的是讓之后用來修補的宣紙能夠不大不小契合破損部分。把修補的宣紙輕輕黏附在缺口上,手指摁住固定,一點點地轉圈撕下多余部分,再用鑷子一點點摘掉毛邊,整理修補過后的地方。這樣,溜口就基本完成了。”
聽起來簡單,當輪到我動手時,在第一步就犯了難,我發現只在缺損處涂上糨糊進行修補,往往達不到符合預期的黏合效果,便嘗試直接在補紙上先涂一層糨糊,糊在缺損處,這樣看起來不僅嚴絲合縫也十分牢固,但逐一輔導指點的楊弋老師糾正了我的操作。經過幾分鐘的晾干,我剛剛修補過的地方開始變得皺皺巴巴,之前遇到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變得更糟糕了。楊弋老師見狀說道:“古籍修復使用的糨糊都是特制的,針對不同修復物的材質選用不同配比的糨糊和紙張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同學最初修復黏合效果不理想只是因為摁壓時間不夠,才讓補紙變得四處漏風。”這時我才明白,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正是在這種不斷試錯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才能不斷發展,生生不息。
——郭昊初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
在古籍修復專家團隊手把手的指導下,我們這群“見習書醫”開始了對古籍的第一次“手術”。工具臺前,噴壺、鑷子、毛筆、鬃刷、糨糊、補紙一字排開,氣氛莊重而神圣。
我的任務是修補面前一頁清末民初的線裝書。古籍修復老師指點的四個步驟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大學問:首先需用噴壺噴潮書頁,鬃刷輕掃表面灰塵及洞周污漬,輕輕展平頁腳與書口絮化了的邊緣部分;接著,用鑷子把褶皺展平、挑選合適的補紙;按照從里到外、從大到小的修補順序,用極細的毛筆蘸取特制糨糊,均勻涂在蟲洞、缺口邊緣;最后,將補紙精準覆蓋,用指尖輕輕壓實,再慢慢撕下多余的補紙。整個過程要求手穩、心靜、眼準,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現失誤。
當指尖感受著古籍紙張特有的脆弱與韌性,當目光聚焦于那方寸間的“傷口”,時間仿佛慢了下來。那一刻,我仿佛不是在修補紙張,而是在小心翼翼地撫平歷史的褶皺,與百年前那位著書人或讀書者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
——王淑楓 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本科生
責任編輯: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