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一片林,一線一站思華農”。五條校園文化路線,43個校園文化站點構建了華南農業大學最獨特的思政育人體系,讓每一個華南農業大學的在校大學生在一步一景中感受校園文化潤物細無聲的浸潤,也讓華南農業大學的每一個畢業生在回憶起母校的每一幕場景、每一個校園文化站點、每一條校園文化路線時,都疊加了一次華農文脈的跳動。

百年華農 綠韻紅魂育英才
華南農業大學,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是一所擁有百年歷史的老牌高校。其前身是創辦于1909年的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及附設農業講習所,是中國近現代高等農業教育史上創建最早的學校之一。1952年原中山大學農學院、嶺南大學農學院和廣西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及病蟲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華南農學院,由“中國稻作科學之父”丁穎任首任院長。1979年,華南農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是當時廣東省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84年,學校正式更名為華南農業大學。始于農,精于農,不止于農。在116年辦學歷程中,華南農大走出了12位兩院院士,其中丁穎、盧永根、劉耀光接力傳承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的薪火,成就“一門三院士”的佳話。
華南農業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校園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譽的廣州市,土地總面積8261畝,其中天河五山校部4457畝,增城教學科研基地3804畝。學校建筑總面積140萬平方米。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了“五湖四海一片林”的優美環境。“五湖”是指校園內的五座湖。華南農業大學原有九湖,經校園環境規劃后留存五湖絕景,分別是洪澤湖、鄱陽湖、昭陽湖、寧蔭湖和西湖。“四海”為竹銘草海、茶山草海、稻香花海、千穗草海。“一片林”是指位于華南農業大學長崗山上、經濟管理學院旁的樹木園。該園占地16.8萬平方米,園內有植物上千種,包括華南地區各類森林的主要構成樹種、經濟植物、園林植物、蔭生植物、水生植物,引種瀕危植物62種,其中有被譽為植物界“大熊貓”之稱的金花茶和“蕨類之王”的桫欏,國家保護植物有觀光木、福建柏、吊皮錐、白桂木等近百種。該樹木園是廣東省高校面積最大,引進植物種類最多的樹木園。
華南農業大學立足“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生態格局,深入挖掘校園文化資源,系統打造了歷史文化、黨建思政、廉潔文化、專業特色、校園風光五條文化路線。
穿針引線 山水為卷傳文脈
五條校園文化路線,如穿針引線般串聯43個文化站點,構建了校園文化育人大平臺。通過沉浸式、互動化的“行走的思政課”,學校將思政教育、專業文化與校園景觀深度融合,讓師生在校園漫步中感悟歷史、涵養品格、啟迪智慧。
歷史文化路線:以史潤心,傳承華農精神。華南農業大學擁有110多年的辦學歷史,歷史文化路線以毛主席題字石、華南農業博物館、名人故居建筑群等為核心站點,串聯起學校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建筑。引導學生感悟“篤學明德、躬行踐履”的“丁穎精神”,增強文化自信與歷史使命感。
黨建思政路線:紅綠相融,筑牢信仰根基。學校依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了以“紅色華農”為主題的黨建思政路線,5號樓(丁穎紀念館、盧永根先進事跡陳列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展)、昭陽湖院士廣場等站點。將思政課堂延伸至校園空間,讓學生在行走中接受黨性教育,堅定理想信念。
廉潔文化路線:清風正氣,涵養清廉品格。廉潔文化路線以“崇廉尚潔”為主題,選取黨員教育中心廉潔教育基地、院士清廉園、農學院“農廉”文化站點等,通過廉政故事、法治案例、校訓精神等內容,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廉潔意識和法治觀念,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文化氛圍。
專業特色路線:知行合一,強化學科自信。作為農業特色高校,華農將專業教育與校園文化結合,打造了涵蓋水稻生產機械化博覽館、熱帶亞熱帶昆蟲博物館、華南農業大學茶園基地等站點的專業特色路線。學生可在實地參觀中深化專業認知,激發科研興趣,增強“強農興農”的責任擔當。
校園風光路線:美育浸潤,陶冶人文情懷。校園風光路線以自然景觀為基礎,串聯鄱陽湖、茶山草海、樹木園等站點,讓學生在欣賞生態之美中提升審美素養,感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培養生態文明意識。
校園文化站點是華南農業大學為深入挖掘學校歷史底蘊、活化利用文化資源、強化文化育人功能,結合校園自然景觀、歷史建筑和功能定位打造而成的文化名片,在五條校園文化路線上設有43個文化站點。
2024年9月14日上午,華南農業大學2024年秋季學期“思政第一課”暨校園文化站點揭幕儀式在學校毛主席題字石前舉行。“今天,文化站點揭幕儀式和‘思政第一課’首站的地點選在毛主席題字石前,就是讓大家感受到文化對大學建設的重要性。”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鳳亮表示,“毛主席親筆題寫校名,是我們華農人的驕傲。同學們要主動了解學校的歷史文化,爭做校園文化建設、文化傳承創新的參與者。”李鳳亮指出,文化傳承和創新是高校的五大使命之一,文化也是一個大學區別于其他大學最重要的標志。校園文化不僅反映學校的“軟實力”,也是衡量“雙一流”建設成效的“硬指標”。
場景教學 一草一木蘊初心
華南農業大學創新思政教育形式,突破教室空間的限制,把思政課堂延伸到學校重要歷史人物紀念場館、代表性的文化建筑中,形成“行走的思政課”特色模式。場景化教學通過實地參觀、故事講解、互動體驗等方式,讓抽象的理論教育具象化,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認同感。以校園文化站點為載體,將校史、學科發展、先輩精神融入育人過程,打造文脈傳承的特色育人模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專業自豪感。
“思政第一課”上,李鳳亮帶領學生行走在毛主席題字石、5號樓、盧永根先進事跡陳列展、丁穎銅像等校園文化站點間,讓學生們真切感受華農悠久的歷史文脈、厚重的文化積淀和獨有的精神內涵。在盧永根先進事跡陳列展,李鳳亮帶領同學們重點學習了盧永根在紅滿堂前發表的《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演講和“先黨員、后校長;先校長、后教授”“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兩句座右銘的深刻內涵,號召同學們學習傳承老校長盧永根“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世節儉”的高尚情操和卓越風范。在第一教學樓前,李鳳亮帶領同學們瞻仰丁穎銅像,向大家介紹了丁穎老院長在科研學術上、教育管理上、大學精神鑄就上的卓越貢獻。“以丁穎為代表的一大批科學家的優秀品質被提煉總結為‘篤學明德,躬行踐履’的‘丁穎精神’,這是我們華農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砥礪奮進的不竭動力。”他號召同學們內修于心、外修于行,積極做“丁穎精神”的傳承者,爭做學農愛農、強農興農的踐行者。
優化育人環境,搭建文化育人大平臺。華南農業大學以文化路線為紐帶,將思政教育、專業培養、美育熏陶有機融合,依托“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生態格局,構建了“五線43站點”的特色育人體系,讓師生在不同文化場景中深刻感悟“農業教育要振興中華農業”的辦學初心和奮斗精神、科學精神,深切感受華農優秀文化的魅力。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度挖掘學校文化資源,賡續華農精神血脈,深化“行走的思政課”品牌建設,讓校園成為立德樹人的鮮活課堂,培養更多知農愛農、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
責任編輯: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