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戰略驅動下,綠色治理已成為企業提升可持續競爭力的核心議題。本文通過構建“現狀描述-動因解析-績效評估”分析框架,揭示企業綠色治理行為的差異化特征,驗證制度壓力與市場激勵的雙重驅動機制,并量化分析其對財務績效與環境績效的影響效應。
企業綠色治理行為的特征與現狀
概念內涵與演進企業綠色治理是指企業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采用環保、低碳、循環經濟的理念和方式,通過戰略規劃、組織變革與運營創新實現經濟目標與環境目標協同的動態管理過程,具體表現為三大維度:一是戰略層,設定碳減排目標、布局綠色技術研發;二是組織層,成立ESG委員會,將綠色指標納入KPI考核;三是運營層,實施清潔生產改造、構建循環經濟模式。
差異化特征:行業與規模視角一是行業差異。高耗能行業,如石化、鋼鐵,更側重運營端治理;高技術行業,如電子、新能源,傾向戰略布局。二是規模效應。大型企業(營收超百億元)綠色治理體系完整度達81%,中小企業僅為37%,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的53%建立了特色化綠色管理流程。政策驅動下的發展趨勢政府目前已推出多項舉措,大力扶持企業實施生態友好型經營方式,積極引導公眾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比如,為助力企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政府提供財政扶持政策,對綠色金融的支持力度加大,包括對清潔生產技術應用、污染防治設施建設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給予專項補貼。同時,政府還會給予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引導資金,如一些地方政府試點“環保績效領跑者”制度,16個省份對排名前10%的企業給予用地指標傾斜。再如,科技進步獎勵、專利申請補貼、技術改造補貼等均來自于政府的無償財政撥款,這可以增加企業的非經營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企業綠色治理行為動因:制度壓力與市場激勵的雙重驅動
外部制度壓力在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地位,在此背景下,企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我們要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升級,推進我國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與此同時,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對企業的綠色治理形成了硬約束機制。
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隨著ESG理念的廣泛傳播,企業各利益相關方對可持續發展的訴求日益增長。在傳統財務指標之外,投資者、消費者等主體更加關注企業的綠色創新實踐、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以及公司治理體系的完善程度。雖然不同利益相關方與企業發展的關聯程度存在差異,關注重點也各有側重,但各方均聚焦于企業的環境責任擔當。在此趨勢下,企業通過加強綠色治理實踐能夠顯著提升ESG信息披露質量,從而有效滿足利益相關方的多元化期望。
市場競爭倒逼在綠色發展政策導向下,多元社會監督主體正通過多種渠道對企業形成綠色治理的外部約束機制。這種來自外部的利益相關者壓力機制,能夠有效促使企業將綠色生產、節能降耗等可持續發展實踐納入戰略重點。研究表明,當企業積極開展綠色治理時,能夠顯著提升其環境友好型形象,這不僅有助于獲得資本市場青睞、改善投資者關系,更能通過聲譽溢價效應創造超額價值,最終實現企業長期價值的最優配置。
減輕企業生產經營風險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并持續擴大市場占有率,必須有效應對各類經營風險挑戰。為了能夠通過治理體系降低企業面臨的風險,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高層管理者需要對企業運營進行總體把控。綠色治理作為現代企業治理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不僅能夠有效遏制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環境污染行為,更能顯著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企業構建起應對綠色轉型挑戰的戰略防線。
企業綠色治理行為績效:經濟與環境的協同效應
環境績效:減排成效顯著綠色技術創新的核心價值取向在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本質特征集中體現為環境友好屬性。這一屬性最直觀的衡量標準就是環境維度的非財務績效指標體系,因此,對這些指標進行系統化測度與評估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企業的綠色治理的行為,一方面可以促進碳排放強度的下降,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例如,格力電器通過采用“光伏直供”技術,廠區年節電達1.2億度,相當于減少標煤消耗3.6萬噸;萬華化學通過構建“MDI-聚氨酯-回收”產業鏈,使原料利用率提升至92%。
經濟績效:長期收益顯現在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背景下,企業綠色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事實上,前瞻性地實施綠色轉型戰略的企業,不僅能夠規避政策合規風險,更可通過塑造環保品牌形象獲得消費者認同,最終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這種轉型路徑既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導向,又能為企業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
協同效應的調節因素企業要想在市場中立足并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一定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綠色治理作為現代企業治理架構的戰略支柱,通過雙重價值機制發揮作用:一方面建立嚴格的環境約束體系,從源頭遏制污染性生產經營活動;另一方面培育可持續發展動能,為企業打造應對氣候轉型與綠色革命的戰略競爭優勢。這種治理模式通過將環境風險納入戰略決策框架,使企業能夠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發展定力。
結論與啟示
研究結論現如今,企業綠色治理呈現“戰略引領-組織協同-運營落地”三階演進特征。頭部企業已從單一減排轉向全鏈條價值創造;制度壓力(政策法規、市場競爭)與內部動力(技術創新、治理結構)共同驅動治理行為,其中市場激勵對長期績效影響更顯著;綠色治理存在“成本-收益”時滯效應,戰略協同度高的企業可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變革實現“雙碳”目標與財務目標的帕累托改進。
管理啟示企業推行綠色治理具有顯著的雙重效益:既能創造可觀的經濟回報,又能產生積極的社會外部效應。因此,企業應當以更積極的姿態深化綠色治理實踐。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企業往往面臨諸多現實挑戰,這就要求企業必須立足自身經營特點,針對性地優化綠色治理體系,通過持續改進治理效能來提升綜合績效,最終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研究局限與展望本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數據,對中小微企業覆蓋不足,未來可結合實地調研探索更具普適性的治理模式;同時,需進一步驗證國際碳關稅(如CBAM)對出口型企業綠色治理的倒逼機制。
作者單位:河北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