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要求內部審計以系統性思維謀劃變革,以科技賦能推動創新,以價值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內部審計唯有順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地推進質量變革,才能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內部審計質量提升的深度融合,將為審計工作開啟嶄新篇章。
新質生產力驅動內部審計質量變革的價值導向
引領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在宏觀層面,內部審計應立足新發展階段,著眼新發展理念,將監督重心聚焦于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通過審計監督,推動政府專項資金精準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助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產業邁向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撐。與此同時,內部審計還應勇擔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使命。通過督促被審計單位強化環境風險管控,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審計力量。唯有與國家發展戰略同頻共振,內部審計才能在服務大局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提升。
賦能企業戰略轉型與治理現代化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已成為引領企業轉型發展的主旋律。作為現代企業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環,內部審計應積極融入這一進程,在賦能企業戰略落地中展現新價值。在中觀層面,內部審計可通過優化業務流程、完善內控機制,促進數據、技術等新生產要素的活化配置,為企業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同時,內部審計還應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嵌入審計全過程,通過對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審慎評估,推動企業提升可持續競爭力,助力高質量發展。
驅動審計業務效率與價值創造新質生產力浪潮為內部審計插上騰飛的翅膀,為審計質量變革提供強勁動力。在微觀層面,內部審計應立足提質增效,積極運用新興技術重塑業務流程,開創價值創造新局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使海量數據分析、實時異常預警成為可能,大幅拓展了審計的廣度與深度。區塊鏈技術的引入,則可促進業務數據的可信采集與共享,實現業務全流程溯源。借助現代技術,內部審計不僅能顯著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挖掘數據價值,將監督前置,實現從“事后查錯”向“事前預判”的跨越式發展。
新質生產力融合內部審計質量提升的實現路徑
體制機制重構:構建集中統一的監督新體系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內部審計體制機制創新勢在必行。首要任務是加強內部審計垂直領導,打破審計資源分散、條塊分割的局面。這就需要探索構建“總部統籌、區域協同”的集中管理新模式。總部作為內部審計的“中樞”,統一制定審計政策、規劃、標準,調配全局審計資源,統籌協調各區域審計力量,實現“一盤棋”的戰略布局。在此基礎上,區域審計機構作為“前哨”,負責具體執行,形成統分結合、上下聯動的一體化監督格局。同時,審計重心也應隨新質生產力發展而動態調整。在保持傳統業務審計的同時,更要聚焦數字化轉型、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及時識別和防范新型風險,拓展審計監督的廣度。此外,遠程審計、聯合審計等創新方式的運用,將打破時空限制,提升審計監督的廣度和深度,實現全過程、全鏈條的無死角覆蓋。審計體制機制的系統性重構,將為內部審計插上騰飛的翅膀。
技術應用創新:打造智能數據驅動新模式新質生產力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為內部審計質量提升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審計工作應主動融入智能化浪潮,加速前沿技術在審計領域的融合應用,開啟審計變革的新紀元。人工智能可賦能審計流程自動化,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實現高風險領域的智能識別,極大提高審計效率和準確性。大數據分析則為審計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數據支撐,審計人員可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技術,從海量業務數據中快速提取關鍵信息,揭示深層業務邏輯,發現潛在風險隱患,使審計監督更加精準有效。更為重要的是,大數據驅動下的審計模式變革。通過構建動態風險預警模型,審計可實現從“事后”向“事中”的延伸。依托實時數據采集與分析,持續監測業務運行狀況,及時預警異常風險,從而將審計監督前置,實現更具前瞻性、針對性的風險管控,筑牢企業運營安全的防火墻。技術創新應用的不斷深化,必將開啟內部審計智能化發展的嶄新篇章。
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復合型的專業新團隊在新質生產力時代,復合型審計人才是推動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培養掌握先進技術與審計專業知識的“技術+業務”復合人才,是新時期審計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關乎審計事業的未來。這就需要強化面向智能化的專項技術培訓,提升審計人員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實操能力,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同時,產學研協同培養也是一個富有成效的路徑。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聯合人才培養項目,促進前沿審計理論研究與實務經驗的交互融合,為行業輸送具備扎實理論功底與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培育行業發展的“生力軍”。此外,應將技術應用、模式創新等指標納入績效考核,建立能者上、優者獎的選人用人機制,以“指揮棒”效應激發人才隊伍的內生動力,形成比學趕超的良性競爭氛圍。唯有不斷加強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內部審計才能在新質生產力競爭中贏得先機。
風險防控升級:筑牢發展安全保障新防線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日趨復雜,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由此衍生的風險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內部審計作為“免疫系統”,必須與時俱進地升級風險防控理念和方法,織密風險防控的安全網。針對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要素的特殊性,審計應強化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合規性評估,重點關注數據采集、存儲、使用、共享、銷毀等環節的制度健全性與執行有效性,防范數據泄露等新型風險。對于創新業務,審計不能簡單地“一刀切”,而應在全面研判風險的基礎上,制定差異化的審計策略,在支持企業創新的同時嚴守合規底線。比如,對研發投入、知識產權等創新資源配置的審慎性審查,既要防范資金挪用等違規行為,又要避免審計對創新的過度干預,做到守正與創新的辯證平衡。唯有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內部審計風險防控體系才能真正發揮護航作用,為企業行穩致遠筑牢安全防線。
作者單位:山西省內審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