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2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8-0094-04
鴨病毒性肝炎是嚴重危害養鴨業的一種傳染病,對雛鴨的健康和生長造成極大威脅。該病在全球范圍內均有發生,在規模化養鴨場中發病率更高。一旦有鴨發病,可迅速蔓延至全群,導致雛鴨大量死亡,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隨著養鴨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鴨病毒性肝炎的防控以成為保障鴨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隨著科研人員對該病的深人研究,已揭示了其病原特性、流行傳播規律,并開發出一系列的防控技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鴨病毒性肝炎防控體系,可以有效減少該病的感染風險、發生率和傳播范圍,為養鴨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1病原特性
鴨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主要為鴨甲型肝炎病毒(DHAV),屬于小RNA病毒科禽肝病毒屬的成員。該病毒粒子呈球形,無囊膜,直徑約為20~40nm[1] ,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變異快,這樣病毒不僅可以快速適應宿主環境,還能夠有效逃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目前發現DHAV有3個血清型,分別為DHAV-1、DHAV-2和DHAV-3,3個血清型之間沒有交叉保護力。其中,DHAV-1是在全球范圍內流行最為廣泛的血清型,也是我國鴨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血清型;DHAV-3自2002年在我國被發現后,也在國內部分地區流行。
DHAV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在受到污染的雛鴨舍內可存活70d以上,在育雛室內可存活數月之久。該病毒對乙醚、氯仿等脂溶劑不敏感,對常用的消毒劑如漂白粉、甲醛等也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對酸性環境、堿性環境和高溫條件較為敏感,在 pH3.0 的酸性環境存活不會超過 3h 在
高溫環境中 30min 失去活性[2]。
2流行規律
病鴨和帶毒鴨是本病主要的傳染源,病鴨體內的病毒可隨糞便大量排出而污染養殖環境、飲水、飼料以及墊料,健康鴨接觸后易被感染。沒有表現出臨床癥狀的帶毒鴨,不易被發現,作為隱性傳染源,其危害性更大。鴨病毒性肝炎以水平傳播為主,主要經消化道傳播,如通過采食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接觸受病原污染的用具和糞便等;病毒還可通過污染的空氣如含有病毒的氣溶膠,經呼吸道傳播感染健康鴨群。此外,鴨病毒性肝炎還存在垂直傳播的可能,但目前還未得到科學證實[3]。飼養人員、車輛、野鳥等均能成為病毒傳播媒介。不同品種的鴨對鴨病毒性肝炎均具有易感性,主要感染3周齡以內的雛鴨,對其有非常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且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尤以1~2周齡的雛鴨最為易感,發病率可達 90%~100% ,死亡率介于 10%~90% 之間。成年鴨也可以感染DHAV,但通常呈隱性感染狀態,不表現出明顯臨床癥狀[4,卻能向體外持續排毒。此外,鵝和鶴等禽類同樣存在感染該病毒的風險。鴨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冬春季節多發,這可能與冬春季節氣溫較低有關。因為病毒可以在低溫環境中長期存活,且該階段鴨舍通常存在通風不良的問題,與此同時鴨群抵抗力也下降,尤其春季的3一4月份還是孵化雛鴨的季節,有利于病毒傳播,發病率較高[5]。本病傳播迅速,一旦出現發病個體,病毒可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到整個鴨群,特別是氣溫突變或飼養管理不善的情況下,會顯著加快疾病的傳播速度。此外,鴨群過高的飼養密度、衛生條件欠佳以及免疫程序不完善等因素,均會對疾病的流行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3 臨床癥狀
鴨病毒性肝炎具有發病急、傳播迅速的特點,潛伏期為1~4d。通常在感染后24~48h內出現癥狀,多數病鴨在發病后3~4d內死亡。病鴨初期癥狀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縮頸、羽毛蓬亂,繼而出現離群獨處、行動遲緩、喜臥懶動等癥狀。隨著病情發展,部分病鴨出現運動失調,身體倒向一側;有的排出黃綠色或灰白色的稀便,病情嚴重者出現呼吸急促、張口呼吸的癥狀。更有部分病鴨出現角弓反張、癱瘓和全身抽搐等神經癥狀,因此該病又被稱為“背脖病”。當雛鴨感染時,常出現無癥狀死亡現象。此外,慢性型病例較為少見,病鴨主要表現為生長發育不良、生長緩慢,常伴有腹瀉癥狀。
4剖檢病變
鴨感染鴨病毒性肝炎后,特征性表現為肝臟顯著腫大、質脆易碎,外觀呈現出土黃色或淡紅色,表面分布大量的針尖大小的出血斑點,也有條紋狀出血。發病嚴重和病程較長的病鴨,肝臟表面的出血點為黑色,呈現斑駁狀外觀,故稱為“花肝”。病鴨還可見心肌質軟,呈熟肉樣。膽囊外觀呈長卵圓形,顏色變為淡綠色、淡茶色或褐色;膽囊內膽汁充盈。腎臟腫大,顏色變淡或者蒼白,表面有出血點,腎小管內可見尿酸鹽沉積。有的病鴨還可見脾臟腫大,表面有灰白色壞死灶,外觀呈斑駁狀。
5診斷方法
根據鴨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以及肝臟的特征性病變,可初步診斷該病。
5.1病毒分離與鑒定
取病鴨的肝臟、腦組織等病料,研磨后加入無菌生理鹽水,制成懸液[,經處理后接種于9~11日齡的鴨胚尿囊腔或鴨胚成纖維細胞,進行病毒分離。根據鴨胚的死亡情況、病變特征以及通過電鏡觀察、病毒中和試驗等方法,可以對分離出的病毒進行鑒定,并確定病毒的血清型。
5.2血清學檢測
診斷本病常用的血清學檢測方法有中和試驗、瓊脂擴散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中和試驗是檢測鴨肝炎病毒抗體的經典方法,但操作繁瑣、耗時較長、靈敏度較高。ELISA方法在臨床應用最為廣泛,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通過檢測鴨群的抗體水平和病原,基本可以確診本病,還可以結合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5.3分子生物學檢測
在分子生物學方法中,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通過設計特異性引物,擴增鴨肝炎病毒的特定基因片段,可快速、準確地檢測鴨肝炎病毒核酸,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的優點,已經成為當前最準確和最常用的診斷方法之一。另外,還可以應用熒光定量PCR、基因測序技術等進行檢測和分型,并對病毒進行定量分析。
6 防治措施
6.1疫苗接種
接種疫苗是預防鴨病毒性肝炎關鍵且有效的措施。目前常用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滅活疫苗。其中,弱毒疫苗免疫效果好,產生免疫力快,但存在散毒風險;滅活疫苗雖然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免疫效果相對較弱,需要多次強化免疫。實際應用中,一般在雛鴨1~3日齡時,采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鴨肝炎弱毒疫苗,接種后3~7d即可產生抗體[,可有效預防鴨病毒性肝炎的發生。對于種鴨,建議在開產前1周肌肉注射鴨肝炎滅活疫苗,保護期可以長達6個月[8],雛鴨可從種鴨獲得母源抗體保護,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對于受威脅的鴨群,可緊急注射抗鴨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黃抗體,迅速增強鴨群抵抗力,阻斷疾病傳播。
6.2綜合防控
6.2.1引種防控管理鴨場最好采取自繁自養的管理方式,可以從源頭上避免病毒引入風險。如果需要引種,不僅要對引種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還要對引種鴨群進行嚴格檢疫,確保不攜帶特定病原。在引種鴨群進入養殖場前,需要對其隔離飼養和健康觀察,經檢測確認沒有異常后方可轉入正常飼養。一旦出現異常,要及時進行診斷與采取治療、防控措施,防止病毒擴散蔓延。
6.2.2 環境與營養管理在飼養過程中,保持鴨舍內環境的清潔與衛生,做到勤打掃、勤換墊料。合理控制鴨群飼養密度,避免密度過大造成病原的滋生和傳播。加強養殖場的通風換氣,及時將有害氣體排出,避免有害氣體對鴨群呼吸道造成刺激和危害。鴨舍內的溫度和濕度要適宜且相對恒定,避免出現溫度和濕度變化過大的情況,否則容易導致鴨群發生應激,進而引發鴨群免疫力下降、疾病易感性升高等問題。此外,保障鴨群充足的清潔飲水供應,提供營養均衡的飼料,增強鴨群體質與抗病能力。
6.2.3消毒及生物安全管理在消毒管理方面,鴨場內要定期消毒,建議每周開展兩次全面消毒工作,對鴨場內的墻面、地面、食槽和水槽等飼喂器具進行徹底消毒。為確保消毒效果,使用的消毒劑要定期更換,不宜長時間使用同一種類的消毒劑,可以選用 0.5% 過氧化氫、碘伏、 2% 氫氧化鈉等消毒劑。生物安全方面,養殖場要嚴格執行生物安全措施,限制外來人員、車輛隨意進入鴨場,杜絕將病毒隨人員、物資傳入鴨群的風險;加強對野鳥的管控,如在鴨舍及其周邊安裝防鳥網、窗戶加裝細密紗網、修剪養殖區附近的高大樹木等,避免野鳥攜帶病原體傳給鴨群,全方位阻斷疫病傳播途徑,保障鴨群健康。
6.3治療措施
一旦發現病鴨,應立即將其隔離治療,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病死鴨需通過深埋或焚燒的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隨意丟棄,避免病原體污染環境。及時淘汰病情嚴重、無治療價值的病鴨,以減少經濟損失,同時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發病鴨群,可及時注射鴨肝炎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9],每只雛鴨肌肉注射 1.5mL ,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抗體治療應盡早進行,一般在發病初期使用效果最佳。在使用抗體治療的同時,可配合使用黃芪多糖提升機體免疫力,配合肝泰樂保肝輔助治療,可以增強治療效果,促進病鴨康復。此外,還應給病鴨補充電解質和維生素,增強病鴨的免疫力,維持病鴨的水鹽平衡和營養需求。對已出現神經癥狀的病鴨,可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葡萄糖和維生素 B1 ,以此達到緩解癥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同時,要確保隔離鴨舍內環境安靜,保持衛生清潔,并為病鴨提供充足的飲水和營養全面且易消化的飼料,營造良好的康復環境。
7小結
鴨病毒性肝炎對養鴨業危害非常大,需在日常養殖過程中提高對本病的防控意識。通過采取疫苗接種、加強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等綜合性預防措施,可有效控制或完全避免鴨病毒性肝炎的發生。一旦養鴨場發生疫情,應及時對發病鴨采取隔離與治療措施,避免疫情進一步傳播,減少養殖戶的經濟損失。同時,加強對鴨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方法和防治技術的研究,也是保障養鴨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郭晶瑩,高麗娜.鴨病毒性肝炎的概況與鑒別治療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8):192-193.
[2]薛沾枚,張備,黃丹,等.鴨病毒性肝炎診斷與防治[J].家禽科學,2023,45(5):39-40.
[3]賴理晉,阮家裕,林秋燕,等.鴨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與疾病防治[J].養禽與禽病防治,2023(11):31-37.
[4]林謀運.淺談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J].畜禽業,2022,33(1):121-122.
[5]王琴,王亞,李江兵,等.鴨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點及病因分析[J].養禽與禽病防治,2022(9):41-43.
[6]高原,姚偉,吳浩,等.鴨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4(5):101-103.
[7]李越,孔祥芬.鴨病毒性肝炎的科學防控[J].中國動物保健,2024,26(10):36-37.
[8]張春梅.鴨病毒性肝炎的診斷與防控[J].家禽科學,2022(8):62-64.
[9]周凡,陳泓宇,黃麗娟,等.鴨病毒性肝炎的診斷與防控措施[J].現代農村科技,2024(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