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3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8-0059-03
鵝沙門氏菌病(Salmonellosis)也被稱為鵝副傷寒(Paratyphoid),是由沙門氏菌(除禽白痢和禽傷寒沙門氏菌之外)某些血清型菌株引起的,主要感染仔鵝。沙門氏菌病屬于一種人畜共患病,常通過鵝蛋、鵝肉等產品傳給人類,不僅影響鵝業健康發展,還可帶來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隱患。因此,了解該病流行特點,進行針對性防控十分必要。
1病原及流行特點
1.1病原特點
沙門氏菌是兩端鈍圓的短直桿狀,大多數單個存在,通常無莢膜、無芽孢;大部分有周身鞭毛,能運動,并借此長期粘著在宿主細胞膜上;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屬兼性厭氧菌。沙門氏菌血清型眾多,僅我國科研工作者分離獲得的就有300種[]。引起鵝沙門氏菌病的沙門氏菌血清型菌株最嚴重的是鼠傷寒沙門氏菌(s.typhimurium),其次是腸炎沙門氏菌、加利福尼亞沙門氏菌、都柏林沙門氏菌等。這些血清型菌株主要寄生于人與動物的腸道內,并經由腸道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造成全身感染。這些菌株適應能力強,在20~37℃、pH值 7.4~7.6 條件下可快速繁殖;可有力抵抗外界環境變化,自然環境中生存時間可超過3個月,水中也可存活3周,在孵化場絨毛中的沙門氏菌可存活5年之久。即使在土壤和糞便中,沙門氏菌也可存活幾個月到幾年不等[2]
鵝沙門氏菌血清型菌株對熱和常用消毒藥敏感。在
處理 5min ,新潔爾滅(苯扎溴銨)、季銨鹽類、復合碘類等消毒液處理 20min ,均可將其滅活。
1.2流行特點
本病在春夏季節易發,尤以雨水充沛的夏季高發。沙門氏菌對雛鵝易感,尤以4~14日齡雛鵝易感性最強,發病急,癥狀嚴重,發病率和死亡率高;青年鵝、成年鵝易感性相對較低,感染后呈隱性經過,但可成為帶菌者,是主要的傳染源。
鵝沙門氏菌病可經消化道、呼吸道群內水平傳播,也可經種蛋垂直傳播,或經蛋殼上的氣孔進入卵黃內,造成鵝胚在孵化過程中死亡。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雛鵝順利出殼也會在短時間內死亡。被沙門氏菌污染的場地、飼料、飲水及孵化器、出雛器或育雛器等設備用具,也可使本病在鵝群中傳播流行。
2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2.1臨床癥狀
鵝沙門氏菌病的潛伏期一般為 10~20h 或更長。感染鵝日齡不同,臨床表現也不一樣,大致分為急性、亞急性和隱性三類。
2.1.1急性型3周齡以內的雛鵝易感性高,感染后多呈急性表現。一般于出殼后數天或更短時間內發病,出現死亡現象,且死亡數量逐漸增加。患病鵝精神萎靡、羽毛松亂、兩翅下垂、縮頸,食欲不振甚至廢絕;眼睛半睜半閉,眼瞼水腫、流淚,眼、鼻有大量粘性分泌物,張嘴呼吸;腹瀉,排黃綠色稀便,有時混有未消化的飼料并混雜氣泡[3]。疾病發展到后期,往往伴有神經癥狀,出現共濟失調、角弓反張、跛行等癥狀,最后全身抽搐、痙攣而死亡,病程很短,持續 2~5d?
2.1.2亞急性型3~4周齡雛鵝感染沙門氏菌后,多呈亞急性型表現。病鵝精神沉郁、羽毛凌亂,食欲減退,腹瀉且便中帶血,有時出現關節腫脹、行動受阻。病鵝逐漸消瘦,死亡率低。若繼發感染其他疾病,則死亡率很高。
2.1.3隱性經過成年鵝感染沙門氏菌后多呈慢性型經過,無明顯臨床癥狀或癥狀輕微,僅表現輕微下痢,行走無力或出現跛行,機體逐漸消瘦。但有些成年鵝感染呈隱性表現,通常成為帶菌者。母鵝感染后產蛋量下降。
2.2病理變化
急性病死鵝:腸黏膜出血,有時呈彌漫性點狀出血,以十二指腸和直腸部位病變最明顯,腸淋巴濾泡輕度腫大,盲腸內有灰白色干酪樣栓子;表現明顯肝周炎、心包炎、氣囊炎等漿膜炎癥狀。肝周炎:肝臟腫大、血,表面有一層灰白色纖維素膜,少數肝臟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灰黃色或灰白色壞死灶;膽囊腫大,膽汁粘稠。心包炎:心包膜變厚,心臟表面粗糙,并有一層纖維素性滲出膜。氣囊炎:氣囊渾濁、變厚,附著黃白色滲出物。
有時,肺臟、腦膜有充血或出血。
亞急性病鵝:一般表現為腸黏膜壞死。隱性帶菌種鵝:可見卵巢、輸卵管變形,輕微腹膜炎。
3診斷
一般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還需采取病原學檢查、凝集試驗等實驗室常規手段,還可借助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診斷等來進一步明確。進行細菌分離鑒定時,急性死亡病例可從鵝多種臟器中分離病原;亞急性病鵝,多采集腸內容物和泄殖腔內容物等病料以分離其中的病原;隱性經過的鵝,可采集其所產蛋的蛋殼表面、雛鵝散落的絨毛樣本,從中分離到病原。
3.1病原學診斷
3.1.1染色鏡檢無菌取病鵝肝臟、脾臟制成涂片并自然干燥,經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可發現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的短直桿狀菌[4]。
3.1.2分離鑒定無菌取病鵝肝臟、脾臟,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基、麥康凱瓊脂平血、沙門志賀菌屬(SS)瓊脂培養基上,置于37℃恒溫箱中培養 24h 。在不同培養基上均可長出灰白色的圓形菌落,呈透明或半透明狀,表面光滑、中間隆起。
挑取菌落接種于三糖鐵瓊脂斜面培養基和尿素培養基中進行沙門氏菌鑒定,也可選擇其他鑒定方法快速鑒定沙門氏菌。
3.2凝集試驗
3.2.1玻片凝集試驗無菌抽取待檢鵝血液1滴于玻片上,加入2滴有色抗原(含菌 1011 個 /mL ,以結晶紫染色和枸橡酸鈉抗凝),室溫下輕搖,如2min 內出現凝集現象,則判為陽性。
3.2.2試管凝集試驗無菌抽取待檢鵝血液進行12.5倍稀釋,取 1mL 置于試管內,加入等量抗原,
水浴 20min ,如出現凝集現象,則判為陽性。
4防控措施
4.1隔離治療
一旦確診鵝沙門氏菌病,要及時進行隔離,對受污染的飼養環境、場地用 0.1% 百毒殺溶液進行全面消毒,孵化器、出雛器、育雛器等設備用具進行紫外線徹底消毒,或 0.1%~0.2% 過氧乙酸浸泡、噴灑消毒,對死鵝、無治療價值的病鵝一律進行深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
選用治療用藥,建議先經藥敏試驗篩選出敏感藥物,再按照病情的嚴重程度酌情用藥。若病鵝食欲尚可,可添加到飼料中治療;無食欲但有飲欲時,可通過飲水治療。如用 10% 氟苯尼考粉按 1:1000 的比例添加到飼料中,2次/d,連用3~5d;或使用氟苯尼考可溶性粉, 1000L 水中添加 100g ,連用 3~5d 針對病情較重、無食欲的病鵝,需采用肌內注射的方式給藥。以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為例,可按4萬IU/kg體重的劑量進行注射,2次/d,連用 3~5d, 。另外,使用中西結合方法,既能起到有效治療疾病,又能調理病鵝身體機能。具體可在上午用 500mL 四逆湯(主要成分為淡附片、干姜、炙甘草)加入到 300L 飲水中,供鵝自由飲用;下午則用 100g 恩諾沙星加入 150L 水中,讓鵝自由飲用[5]。同時,將 500g 白頭翁散拌200kg 飼料中,全天喂食鵝群,連用 3~5d.
4.2加強種蛋和日常消毒
4.2.1種蛋管理種蛋框、蛋托、孵化室、孵化器等設施設備,以及收集種蛋的工作人員,均要嚴格按照防疫規范做好消毒工作;種蛋應及時收集,若蛋殼表面被糞便等污物污染的種蛋不可直接入孵,需先進行清潔處理。種蛋保存溫度以控制在
,儲存時間不宜超過1周。入孵前,還需對種蛋進行甲醛熏蒸消毒處理,以確保種蛋質量與孵化安全。
4.2.2日常消毒育雛階段,工作人員在進入鵝舍前需要洗手,更換已消毒過的工作服;嚴禁非工作人員、寵物和其它動物進人育雛舍。水槽、料槽要經常清洗,放陽光下暴曬后定期消毒。要及時清理鵝舍內糞便,待徹底清掃后用 3%~4% 的福爾馬林溶液消毒,每3d消毒1次。
4.2.3建立常態化的監測機制定期對舍內墊料、各種飼養器具以及鵝的泄殖腔、糞便等進行采樣檢測,一旦發現污染,及時更換污染的墊料。同時,定期進行大群帶鵝消毒,同步進行殺蟲、滅鼠工作,提前采取措施防范野鳥入舍,切斷潛在傳播途徑。此外,雛鵝與成年鵝要實行分群飼養,通過物理隔離等方式,防止間接或直接的接觸。
5小結
鵝副傷寒病是由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等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能給養鵝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損失。為了從源頭切斷該菌傳播途徑,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尤其是對種蛋、孵化器等嚴格消毒,是防控本病的關鍵。治療過程中,為確保療效,須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敏感藥物,嚴格按照藥物說明或在專業獸醫的指導下規范用藥,給足療程,以保障治療效果的持久性和可靠性,維護鵝群健康。
參考文獻:
[1]宋偉.西藏雞源沙門氏菌的分離鑒定與病原生物學特性研究[D].拉薩:西藏大學,2021.
[2]張璐,張雪偉,袁宗輝,等.畜禽沙門氏菌病防制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2017(7):2103-2111.
[3]劉家琦.鵝沙門氏菌病的發生原因、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1(1):114+116.
[4]金振華,李燁,王麗坤,等.雛鵝沙門氏菌病的流行病學、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及防控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0(11):82-83.
[5]馮武舉.鵝沙門氏菌病的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J].家禽科學,2023,45(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