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8-0090-04
家禽養殖過程中,雞痘和雞蛔蟲病是兩種常見疾病,對雞群的健康和生產性能構成嚴重威脅。雞痘是由雞痘病毒引發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庫蜢、蚊、蠅等吸血昆蟲傳播,主要分為皮膚型和黏膜型兩類,嚴重時可導致大批雞只死亡。雞蛔蟲病則是由蛔蟲寄生在雞小腸內所致,感染雞只出現貧血、消瘦、生長受阻等癥狀,嚴重時也可導致死亡。雞痘等病毒性疾病可導致雞群免疫力下降,進而增加雞只對蛔蟲等寄生蟲的易感性;同時,蛔蟲感染也可損害免疫系統,使雞更易受到病毒及其他病原體的感染。近年來,隨著家禽養殖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雞痘與雞蛔蟲病的混合感染病例時有報道,尤其在環境潮濕、衛生條件差、飼養管理不善的雞場,這種混合感染現象更為普遍。因此,開展對雞蛔蟲與雞痘混合感染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這兩種疾病的發病機理、傳播途徑和防控措施,為制定針對性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提高疾病防控水平。
1流行病學
1.1雞痘
雞痘的病原體為禽痘病毒,屬于痘病毒科禽瘟病毒屬。該病毒分子量較大,約為(200~240)×106Da ,基因組約為 300kb ,是迄今發現的動物病毒中較大的一種。禽痘病毒的基因組結構復雜,中間部分序列較為保守,兩端差異較大。病毒的復制和轉錄主要發生在感染后 12~16h ,直至感染后 。雞痘的傳播途徑多樣,可通過病雞與健康雞的直接接觸傳播,也可通過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等途徑間接接觸傳播。此外,蚊子與野鳥也是雞痘的重要傳播媒介。在夏季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雞痘的發病率較高。
1.2雞蛔蟲
雞蛔蟲是雞體內最大的線蟲,呈黃白色、圓筒形,體表角質層有橫紋,肉眼觀察外形似蘿卜絲狀。蟲卵呈橢圓形,卵殼厚而光滑,大小在45~77μm 之間[2]。雞蛔蟲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雞吞食受感染性蟲卵污染的飼料或飲水而感染。
感染性蟲卵在土壤中可保持長達6個月的感染力,且對嚴寒等外界因素及常用消毒藥物具有較強抵抗力,但在干燥、高溫和糞便堆漚等條件下易死亡。雞蛔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夏、秋季多發,因雨季和高溫高濕環境更有利于蛔蟲繁殖和傳播。飼養條件粗放、衛生狀況差、飼料單一等因素可增加感染風險。雛雞和幼齡雞更易感染,且癥狀較為嚴重,體弱、免疫力低下的雞群感染后死亡率更高。
2 臨床癥狀
皮膚型雞痘主要表現為雞的無毛區出現灰白色結節,結節增大變黃后形成干燥的棕褐色大結痂。黏膜型雞痘則表現為鼻炎、厭食、流鼻液、眼瞼腫脹,口腔、咽喉、氣管黏膜出現黃色斑點并擴散成假膜,最終變為棕色痂塊,可導致病雞呼吸和吞咽困難,嚴重時甚至室息死亡。兩種類型的雞痘均伴隨發熱、精神萎靡、食欲減退和消瘦等癥狀。
雞感染蛔蟲病后,由于蛔蟲在小腸內寄生,可導致雞只采食量下降,營養吸收不良,進而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感染雞排出帶有血液的糞便;病情嚴重情況下,蛔蟲堵塞腸道,可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
3剖檢變化
病變部位主要出現在無毛或少毛區域,如雞冠、肉髯、眼瞼、翅下及腿部皮膚等。初期形成灰白色小泡疹,內部充滿黃色膿性粘液。隨后泡疹迅速增大并與鄰近的泡疹融合,形成干燥、粗糙、棕褐色的大結痂,突出于皮膚表面。后期結痂,剝去結痂后會露出出血病灶。病死雞口腔、咽喉、氣管及食道黏膜上出現白色不透明的纖維蛋白狀奶酪樣壞死痂膜,剝去痂膜后可見出血糜爛性炎癥。解剖病死雞腸道,可見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內寄生大量黃白色細長蛔蟲,見圖2;嚴重時蛔蟲可相互纏結致腸道堵塞、膨脹、腸壁變薄甚至破裂。腸黏膜充血水腫,伴有出血點和潰瘍灶,影響腸道功能。嚴重感染的病例,蛔蟲可侵入肝臟,導致肝臟淤血、腫大,表面呈暗紫色且質地變脆;腸道內容物中可見大量蛔蟲卵和成蟲。
4診斷方法
根據臨床癥狀及病理剖檢結果,基本可以確診。
5治療方法
針對雞蛔蟲與雞痘混合感染的情況,聯合用藥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賀百勛等[3研究表明,黃芪多糖在治療雞病中展現多重優勢,能誘導機體產生干擾素,干擾病毒復制,減少體內病毒數量,從而減輕癥狀并加速康復。在疫區或高風險地區,提前在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可減少疾病的發病率。家禽感染雞痘后,使用黃芪多糖可減輕臨床癥狀,縮短病程。持續使用黃芪多糖,可以促進機體恢復,增加食欲,恢復生產性能。黃芪多糖的用量為:每升飲水中添加 0.2g ,雞群自由飲用;或每公斤飼料中添加 0.2g ,混飼。配合使用阿苯達唑驅蟲,每公斤飼料中加入 50mg 藥物,混飼,每日2~3次,連喂6~7d。配合使用泰樂菌素,抗菌消炎,預防繼發感染。每升飲水中加入250~500mg 藥物,供雞群混飲,連用 3~5d[4] 。對感染雞痘的患雞,用無菌鑷子剝離雞冠等處的痘疹壞死膜,再使用碘酊棉球涂抹,每日2次,持續 5d? 0
6 預防措施
6.1改善養殖場外部的衛生條件
建議養殖戶清除雞場外部的草叢、灌木叢及周邊垃圾,特別是易腐爛的有機物,以減少蚊蠅的滋生;最好采用火燒方式徹底清理。填平洼地,避免積水,防止蚊蟲在積水中繁殖。定期對養殖場外部環境進行消毒,包括道路、圍墻、大門等區域,殺滅潛在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建議在雞場的外圍區域噴灑避蚊胺等有效的殺蚊劑,以控制和減少蚊蟲的數量。
6.2改善養殖場內部的衛生條件
使用漏糞網或漏糞板將雞與糞便有效隔離,保持雞舍地面干燥且通風順暢,是預防蚊蟲滋生和疾病傳播的關鍵。根據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并執行嚴格的消毒計劃。使用高效、低毒的消毒劑,如硫酸氫鉀復合物(1:200)或 0.3% 過氧乙酸,適用于空舍、用具等全面消毒,殺滅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每天定時清理雞舍內的糞便,減少氨氣等有害氣體的產生,保持雞舍環境清潔。雞舍門窗及通風口安裝紗窗、門簾,可防止蚊蟲進入雞舍。雞舍內懸掛誘蚊燈,可利用蚊蟲的趨光性吸引并殺滅蚊蟲。
6.3加強飼喂管理
確保飼料營養均衡,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適中,且氨基酸比例平衡,以滿足雞群生長和生產的需求。在飼料中適量添加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A、D、E等脂溶性維生素,以及維生素B族等水溶性維生素,以增強雞群的免疫力。同時,添加適量的礦物質如鈣、磷、鐵、銅、鋅等,以維持雞群的正常生理功能。確保飼料儲存環境的干燥、通風良好,并防鼠防蟲,避免飼料受潮、發霉和變質。提供清潔、新鮮的飲水,定期清洗飲水設備,防止水源污染。同時,根據季節和氣溫變化調整飲水的溫度和供應量。
6.4定期預防性驅蟲
定期驅蟲是預防和控制該病的重要措施。幼雞在孵化后的2月齡左右進行第一次驅蟲,之后每隔30d進行一次驅蟲,直至幼齡雞轉入育成雞舍為止。若養殖條件或環境較差,可適當增加驅蟲次數。育成雞,驅蟲時間通常選擇在每年的10—11月(秋季)進行第一次驅蟲,然后在春季前1個月(通常是2一3月)進行第二次驅蟲[5]。蛔蟲病流行地區或養殖密度較大的情況下,每年可進行2~3次定期驅蟲。常用的驅蟲藥物包括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等,將驅蟲藥物按照一定比例均勻拌入飼料中,雞群自由采食。
6.5及時接種疫苗
雞痘疫苗主要有雞痘弱毒疫苗和雞痘活疫苗。夏菲特雞痘疫苗適用于21日齡以上的雛雞,翼下刺種2倍量,接種后7d內產生免疫力。富道系列雞痘疫苗,小雞痘弱毒活疫苗用于6周齡以內的健康雞群,大雞痘弱毒疫苗用于6周齡以上的健康雞群。翼膜刺種2倍量。雞痘活疫苗適用于20日齡以上的雛雞,皮下注射 0.3mL/ 只,接種后3~4d可見局部紅腫,14~21d恢復正常[。
7總結
綜上所述,雞蛔蟲與雞痘混合感染對雞群健康和生產性能構成嚴重威脅,但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定期驅蟲和接種疫苗等有效措施,可有效控制其發生和傳播,保障養雞業的穩定發展。未來,借助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如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方法,有望培育出抗逆性更強、對雞蛔蟲與雞痘交叉保護效果更佳的新型疫苗,從而提升雞群的整體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張麗輝.混合型雞痘的診斷與防治[J].家禽科學,2024,46(8):103-105.
[2]李春,周玉林,楊甜,等.1例雞蛔蟲與雞痘混合感染病例的診斷與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25(2):101-103.
[3]賀百勛,劉曉宏.黃芪多糖對家禽雞痘病毒感染的作用[J].中國畜牧業,2025(1):40-41.
[4]鄭茹,倪穎.雞蛔蟲病的防治[J].家禽科學,2023,45(9):26-27.
[5]張歆梓,甘佩靈,張依好,等.一例雞蛔蟲病診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3(10):121-122+132.
[6]熊善輝,孫江峰,許偉浩,等.雞痘的防控措施[J].養禽與禽病防治,2024(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