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8-0053-03
在集約化養殖模式下,育成鴨易受多種病原侵害。鴨瘟作為養殖中常見疾病之一,能破壞鴨機體免疫系統,降低抗病能力;而球蟲病主要損傷腸道。二者協同作用導致病情復雜化、治療難度增大,嚴重影響育成鴨健康,并降低生長性能及減少養殖效益。為此,本文通過探討鴨瘟與球蟲病混合感染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及防控與治療策略,為科學防治該病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1混合感染的流行特點及臨床癥狀
1.1混合感染的流行特點
育成鴨的鴨瘟與球蟲病的混合感染呈現出顯著的流行特點。第一,二者混合感染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通常多發生于春秋兩季;第二,養殖密度與環境條件會增加混合感染風險。高密度養殖場中,鴨群間的緊密接觸為病原體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此外,在濕熱環境條件下,病原體繁殖速度加快,增加了混合感染的風險;第三,鴨群的日齡和免疫狀態也會影響混合感染的發生。通常,3~8周齡的育成鴨對鴨瘟和球蟲病最為易感。
免疫力低下或未及時接種疫苗的鴨群也容易發生混合感染[1];第四,病原體的傳播途徑多樣化。鴨瘟病毒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或通過污染的水源和飼料等媒介傳播,而球蟲卵囊則通過糞便污染環境,進而經口感染其他鴨只。
1.2混合感染的臨床癥狀和剖解病變
育成鴨感染鴨瘟與球蟲病后,臨床癥狀表現復雜且病情進展迅速。病鴨通常表現精神沉郁、食欲嚴重下降或完全廢絕、羽毛蓬亂無光澤,并伴隨縮頸蜷伏、行動遲緩等癥狀。隨著病情加重,部分鴨只出現運動失調、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嚴重者可見角弓反張和痙攣性震顫。消化系統臨床癥狀表現為:病鴨初期可見黃綠色稀便,隨著腸道損傷加劇,糞便逐漸變為暗紅色或鮮血樣,并伴有惡臭味。
剖檢可見小腸明顯擴張,腸壁增厚、充血,重癥病例的腸道黏膜出現廣泛性壞死并伴有血樣滲出;肝臟亦受損嚴重,表現為肝臟腫大、顏色暗淡、質地變脆,肝表面可見散在出血點或壞死灶。實際感染中,球蟲病導致的腸道病變主要以小腸中下段為主,且球蟲感染有時會出現明顯的貧血癥狀,如可視黏膜蒼白等。鴨瘟病毒主要導致全身性出血,病鴨口腔、食道黏膜充血、潰瘍,還可能出現頭部腫脹等特征性癥狀。部分病例可見泄殖腔黏膜壞死并附著干酪樣滲出物。肺部病變包括充血、水腫,嚴重者可見肺出血,影響呼吸功能。感染晚期,病鴨體溫下降,最終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 實驗室診斷
育成鴨鴨瘟與球蟲病的混合感染病程復雜,僅通過單一診斷方法無法區分兩種病原體,因此需結合病理學檢查、寄生蟲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綜合判斷,以獲得精準診斷結果。
病理學檢查是初步診斷的關鍵手段。將病變組織制成切片,HE染色,可觀察到鴨瘟病毒感染細胞的嗜酸性包涵體;若在組織切片中觀察到球蟲滋養體、裂殖體及卵囊,則有助于確定寄生蟲感染的的種類和大致了解感染嚴重程度[2],但需要結合其他方法和臨床癥狀等進行綜合判斷,才能更準確地評估。
寄生蟲學檢測是確診球蟲病的另一重要手段。采用直接涂片法或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測病鴨糞便及腸內容物,鏡檢觀察是否有球蟲卵囊,再根據卵囊大小、形態及內部結構進行鑒別。McMaster計數法用于評估感染程度,若結果顯示病鴨糞便中球蟲卵囊檢出率高達 85% 以上,平均卵囊數達到 12×104 個 /g 糞便,則提示為嚴重感染。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艾美耳球蟲不同發育階段的病理變化,包括裂殖體及滋養體在腸上皮細胞內的大量繁殖,導致細胞壞死及嚴重的炎癥反應。
分子生物學檢測手段能準確診斷病原感染情況。如通過PCR技術對鴨瘟病毒 gB 基因進行擴增,陽性率高達 78% 。熒光定量PCR(qPCR)檢測,結果顯示病毒載量處于較高水平(Ct值低于20),這表明病毒正處于活躍復制狀態。有試驗證實,采用qPCR技術對球蟲18SrRNA基因進行擴增,結果顯示鴨艾美耳球蟲(Eimeriaanatis)是導致感染的主要球蟲種類,并且在部分病例中,存在與毒害艾美耳球蟲(E.nocens)混合感染的情況。此外,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因其快速、高靈敏度的優勢,近年來在部分實驗室已被用于鴨瘟病毒的現場檢測工作,顯著提高了診斷效率[3]
3混合感染的防控與治療措施
3.1免疫防控措施
疫苗接種對于提升機體抵御鴨瘟病毒的能力極為重要。當前鴨瘟疫苗主要涵蓋滅活疫苗和活疫苗兩大類型,兩者均能有效提高鴨群的免疫力,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對高風險區域,應提前規劃免疫接種時間表,確保在鴨群生長關鍵時期實施有效的免疫措施。接種疫苗后,可通過ELISA試劑盒對鴨群的抗體水平進行檢測,確保免疫效果達到預期。球蟲病的免疫,關鍵在于以口服免疫方式增強鴨群對球蟲的免疫反應。目前,球蟲疫苗的應用主要集中于特定的球蟲卵囊疫苗或單一種球蟲疫苗,這類疫苗能夠刺激鴨體產生較強的免疫應答,減輕臨床癥狀,降低球蟲的致病性。然而,疫苗的實際效果受到環境衛生狀況及鴨群免疫基礎的影響,因此,疫苗的使用應與環境管理、藥物防治緊密結合,構成聯防聯控的免疫網絡。不僅如此,還應定期進行免疫效果評估,以判斷疫苗的保護作用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免疫評估可通過監測血清抗體水平及觀察臨床癥狀來進行,以便及時調整免疫計劃和接種策略,確保免疫防控措施始終保持有效性[4]。
3.2藥物防控措施
抗病毒藥物和免疫增強劑是治療鴨瘟的常見手段。常用的抗病毒藥物有干擾素類藥物,如α-干擾素和β-干擾素,它們能夠有效抑制鴨瘟病毒(DPV)的復制[5]。研究顯示,在鴨瘟發病早期應用這些藥物,能顯著減輕臨床癥狀,降低死亡率。此外,可以通過口服或注射免疫增強劑來輔助治療,如生物制劑和疫苗聯合應用,提高鴨體的免疫反應,增強抵抗力。對球蟲病的藥物防控,以抗球蟲藥物為主、抗感染為輔。常見的治療藥物包括氯喹、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等。氯喹類藥物具有較強的抗球蟲作用,可以有效清除腸道內的球蟲滋養體、裂殖體和卵囊。氟苯尼考抗菌譜廣,具有一定的抗球蟲作用,能夠抑制球蟲的繁殖,減輕腸道炎癥反應,進而幫助改善鴨群的消化功能。它在球蟲病防治中常作為輔助藥物與專門的抗球蟲藥聯合使用,以增強治療效果,同時應對可能伴隨的細菌感染[。阿莫西林能有效對抗繼發的細菌感染,抑制病情的發展。針對混合感染的鴨群,聯合治療時的藥物合理配伍很關鍵。除了要合理搭配抗病毒和抗球蟲藥物外,還應注意藥物使用的時機、劑量和療程,防止藥物間發生相互作用,避免抗藥性的產生。
3.3養殖管理措施
養殖管理措施是控制育成鴨鴨瘟與球蟲混合感染的基礎,其成效直接影響防控的成敗。優化鴨舍環境管理是預防混合感染的關鍵所在。應保持鴨舍清潔干燥,定期消毒,消除病原體滋生與傳播環境。鴨舍環境要通風良好,還要降低濕度和減少溫度波動。特別是在高濕環境下,球蟲卵囊的存活率和傳播能力較強,因此需要控制濕度至 50%~60% 之間,這將有助于抑制球蟲卵囊的生長繁殖。合理設置飼養密度,過高的飼養密度容易增加應激反應,使鴨群免疫力下降,容易誘發感染。精心調配飼料配方,確保鴨群營養攝入均衡,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同時,定期檢查飼料的品質與營養成分,確保飼料中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物質充足,增強鴨群的免疫功能,從而更好地抵御病毒和寄生蟲的侵害。在防控過程中,定期監測鴨群體溫、檢查糞便以及評估健康狀況,以便在早期發現感染跡象。一旦發現鴨表現異常,應及時隔離病鴨,最大程度減少病原擴散的風險。此外,結合流行病學數據,針對高風險季節或區域,提前加強免疫和藥物干預,避免大規模疫情暴發[。
4結語
育成鴨鴨瘟與球蟲混合感染的防控,需要將疫苗免疫、藥物治療和科學養殖管理協同配合,以此降低疾病傳播風險和致死率。未來,一方面要優化疫苗和藥物的聯合應用策略,另一方面要在環境管理上做到精準控制,同時積極探索新的診斷技術。通過這些措施的聯合,提高防控效果的精準性與實際可操作性,從而實現減少經濟損失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連永.鴨球蟲病的診斷方法及防治要點[J].北方牧業,2024(19):39.
[2]何連海.鴨球蟲病的診斷與治療[J].現代農村科技,2024(10):112.
[3]李曉輝.鴨球蟲病的診斷及綜合防控措施[J].新農業,2023(4):70.
[4]吳小琴.一例鴨球蟲病的診治與體會[J].福建畜牧獸醫,2024,46(4):111-112.
[5]黃忠盛,莫志輝,江玉香.抗球蟲藥物在治療鴨病中的應用[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2(13):69-71.
[6]林文婷.閩北地區鴨常見病的防治[J].家禽科學,2024,46(11):58-60
[7]周鵬飛,李琦.種鴨的營養需要研究進展[J].家禽科學,2024,46(10):69-74)